• 长三角外向经济需反思 经济结构有待优化
  • 发布日期:2006-04-18     啤酒工业信息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上周发布的《2005年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圈经济运行发展概况》显示,长三角地区依然是我国经济的“最亮点”。

    根据报告,2005年长三角地区GDP总量达33859亿元,而同期珠三角和京津冀两大经济圈的GDP总量分别为18116.74亿元和18336.58亿元。

    报告同时显示,长三角经济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738.82亿元,珠三角地区为5684.51亿元,京津冀地区为6392.14亿元。

    此外,在利用外资方面,2005年长三角实际利用外资总额263.33亿美元,珠三角为115.83亿美元,京津冀为90.43亿美元。

    出口消费成为动力

    根据公布的数据,2005年长三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突破1万亿元,达到10739亿元,增长14.4%。在出口方面,2005年,长三角对外贸易持续、高速、超预期增长,实现出口总额增长32.5%。专家认为,去年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年,因此国内的投资受到一定影响,出口与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但不可忽略的另一组数据是,2005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2004年下降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回落4.9%;在出口方面,增速甚至比上年回落了12.4%。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维指出,长三角地区经济对外贸的依赖实际存在一定的风险,长三角的经济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波动,我们最终还需要将目光放在内需上。

    事实上,早在去年上半年就有专家指出,靠拼土地、拼劳力、靠投资拉动的外延式增长方式已难以支撑长三角的经济持续高速前行。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所副所长杨建文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按照上海这十几年的发展模式走到今天,老路已尽,亟需进行根本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调整。

    江苏板块增速领先

    此前,长三角十六市统计数据交换中心已经公布了相关数据。

    根据数据,2005年江苏省GDP超过1.4万亿元,增速均值15.1%;浙江省超过1万亿元,增速均值13.4%;上海则突破9000亿元,增速均值为11.1%。江苏板块以最快的增速领跑长三角经济。

    陈维表示,江苏省领跑长三角经济并不意外。江苏省拥有自身的区位优势,良好的工业基础使得江苏省第二产业发展相当迅速。以苏州市为例,有数据显示,仅苏州市去年吸引的外资总额就超过了上海市。

    “长三角几个省份不应该一味地比数量上的优势,每个省份其实都有各自的优势。”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郁鸿胜表示:“严重的产业同构已经使得长三角内部经济集中区域开始互相‘血拼’,产业集中的优势反而将转化为产能过剩的劣势。”

    近几年来,作为长三角“龙头”的上海增速趋缓,上海的“落后”已经为长三角未来的经济态势提出了目标。“对于上海而言,经济就不应该仅仅重‘量’,更应该积极提高经济的‘质’。例如,上海应在第二产业上大力追求高技术含量,以此充分发挥其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辐射作用,这将是上海经济发展的体现。”陈维对记者如是说。

    经济结构有待优化

    2005年长三角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1∶55.3∶40.6。在区域内部,上海市三产比例关系为0.9∶48.9∶50.2,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格局。江苏省三产比例关系为4.4∶59.8∶35.8;浙江省三产比例关系为6.4∶54.6∶39。长三角“两翼”的经济机构都呈现“二、三、一”的格局。

    陈维向记者介绍,江苏省和浙江省目前都处于工业化高速冲刺阶段,因此,它们的第三产业比重会受到第二产业大幅增长的抑制。其实,2005年长三角城市的第三产业都有较快增长。

    “但是,即便是上海,目前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仍然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据了解,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百分比一般超过75%。

    据悉,此前上海市政府召开的相关会议已经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上海将积极转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上海已经确定,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将达到7500亿元,这意味着上海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翻一番”,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要达到80%以上。

    此外,江苏省和浙江省也都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各自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根据规划,无论是江苏还是浙江,都力争在2010年之前实现高层次“三、二、一”产业结构。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