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啤酒业天价并购战将成历史

  哈啤、雪津创下的中国啤酒业天价并购记录,让本土啤酒厂商学会了狮子大开口,受此影响,外资纷纷开始自己建厂直接竞争,这意味着中国啤酒业的竞争进入短兵相接的阶段

 

路边小店的柜台上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啤酒,对生产这些啤酒的厂商而言,它们正面临一场严峻的阵地战

  惟一没有与外资联姻的中国啤酒巨头燕京啤酒也向外资抛出了绣球,但大部分外资却害怕太贵,决定自己玩。

  4月底,燕京啤酒董事长李福成在该公司股改方案出台前夕宣布,在不丧失控股权的情况下,燕京啤酒“不排斥与国际啤酒巨头合作”。

  在李福成向外资放话之后,市场传言英博集团有意支付不少于23亿元的资金收购燕京啤酒20%的股份。而世界啤酒巨头AB集团公司大中国地区董事总经理程业仁却在4月末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认为,中国大型啤酒厂都已经有外资参股了,还没有外资入股的那些厂商要价却“越搞越高”。

  与先前外资啤酒巨头天价争抢金狮啤酒、哈尔滨啤酒一幕不同的是,今后中国啤酒市场可能再难掀起抢购热潮。原因在于外资进军中国啤酒业的投资策略已经发生了转变。

  收购不如建厂

  “并购还不如自己在当地盖一个厂划算。”程业仁说。A B公司一向对中国市场野心勃勃。

  与AB公司几乎持有一致态度的还有另外一家啤酒巨头―――华润雪花啤酒。5月8日,该公司总经理王群告诉记者,华润雪花投资燕京啤酒没有任何可能性。

  华润雪花啤酒的股东是占51%股份的华润创业以及占49%股份的世界啤酒巨头SAB.SAB与AB在世界啤酒市场上的实力旗鼓相当,与AB一样,SAB多年来一直对中国啤酒市场虎视眈眈。

  “建一个新厂更划算。”记者在今年2月采访青岛啤酒董事长李桂荣时,他也这么认为。2001年之前,青岛啤酒曾兼并了40多家中国啤酒厂。

  这些啤酒大腕们态度180度大转弯的原因是,被并购方开出的天价让他们望而止步。

  “过去几年一些外资为了进入中国市场,开出天价来收购当地品牌,结果把那些希望出让股权的企业的期望值调得非常高。如果用收购的钱建一个全新的厂,设备更好,厂区的布局更好,可能还花不了那么多钱。所以你会看到过去几年新建工厂的现象非常多,几个大的啤酒公司,大部分都是通过新建工厂的方式完成扩张。”王群说。

  这也是这两年来中国啤酒业收购战趋于平静、背后的扩张却更加激烈、中国的啤酒生产厂商也越来越多的原因。

  但是,作为硕果仅存的纯中资背景的国内啤酒巨头,燕京啤酒对图谋称霸中国啤酒市场的外资们有着非凡的诱惑力。因为与燕京啤酒联姻,将会迅速增强它们在中国北方市场的势力。

  目前燕京啤酒在全国的布局基本完成,在北方地区优势明显。其在北京市场一直雄踞榜首位置,市场份额一度高达92%。燕京啤酒2005年年报称,即使在青岛啤酒高调进入北京市场之后,燕京啤酒仍保持了85%的市场份额。此外,燕京啤酒在内蒙古包头的市场占有率也高达70%。

  现在中国排名靠前的啤酒品牌基本上都有外资参股,出让27%的股份给AB公司的青岛啤酒方面曾告诉记者,即使青岛啤酒进行股改,国资委也会保持青岛啤酒的控股地位。从而,留给外资吞并中国本土啤酒巨头的机会几乎没有了。

  目前明确表示对燕京啤酒抱有并购兴趣的是来自比利时的跨国酿酒巨头英博集团,后者在中国已经树立起善于并购合作的形象,其主要的优势都是通过并购完成的。

  英博集团亚太区法律及公共事务副总裁王仁荣曾经对外界表示,英博对于中国任何一家啤酒企业都有浓厚兴趣。然而业内人士纷纷认为,通过并购获得市场优势已经不再是惟一的方式。如今的啤酒企业更倾向于在内地投资设厂来进行全国性的扩张。

  从区域到全国

  “布局全国”在过去两年成为啤酒大腕们的口头禅。这既是他们角逐的核心目标,也是资本市场衡量啤酒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

  在过去的5年,产品定位于中档的华润雪花啤酒推行了“蘑菇”扩张战略,也就是重点发展沿江沿海省份城市。到目前为止,华润雪花已经收购和自建了42家工厂,分布在10多个省份。该公司的市场总监侯孝海介绍,这些啤酒厂主要分布在两条线上:从东北到华北的天津、北京、河北一线,第二条线是长江沿线,沿长江而上到安徽、湖北、四川等省份。

  从2006年开始,华润雪花啤酒采取了“全国布局战略”,从沿江沿海的较发达地区转向全国范围内发展。根据华润雪花公布的数据,过去4年雪花啤酒每年的增长率都超过30%。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燕京啤酒通过其上市公司公布的2005年年报显示,雪花啤酒2005年产销量高达158万吨,超过燕京啤酒的133万吨和青岛啤酒的140万吨,成为全国销量第一的啤酒品牌。

  而其竞争对手青岛啤酒、燕京啤酒都在努力从区域走向全国。珠江啤酒、金星啤酒打出了成为全国性品牌的口号。

  手握百威、青啤、哈啤3大品牌的跨国啤酒公司AB则声称,它的手里已经拥有青啤和百威两个全国性品牌,2006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将哈尔滨啤酒推向全国市场。

  “我们在3、4月份的两个月内,透过百威在南方的营销体系,已经在最快时间内,将哈啤在南方的近10个主要城市上市。我们今年的计划先从南方开始,尤其是上海、广州等城市,然后再推向北方市场,很快把哈啤在全国范围内铺开。”程业仁透露。

  伴随各大啤酒公司布局全国而来的,是迅速增加的生产基地。他们要么并购当地啤酒企业,要么自建厂房。

  “很不幸,正是这种趋势的发生,造成中国整个啤酒行业的产能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程业仁不无忧虑地说。

  非理性竞争正在上演

  现在,从中国的北方到南方,整个啤酒市场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在硝烟的背后是啤酒厂商利润的普遍下滑。

  4月下旬,珠江啤酒董事长兼总经理方贵权发出“广东不再是啤酒的乐土”这样的感慨,中国啤酒市场的高额利润已经一去不复返。

  由于产能过剩、投资过热等因素引发的激烈竞争,在各地纷纷上演。程业仁说:“我觉得在中国销售啤酒比较伤脑筋的是,整个啤酒行业非理性的价格竞争。啤酒售价太低。大家拼命抢市场份额,为了把量做大,不计成本。我看大家心态都差不多。”

  王群认为比价格战更可怕的是,在中国的啤酒市场没有合适的退出机制。他说:“全世界都在打价格战,没问题。但是中国的问题是你只能通过价格战把对手暂时打倒,对手永远死不了。没有退出机制。例如局部地区打价格战,损失惨重的一方还可以通过跟政府相关部门联系,请政府出面帮忙渡过难关。所以价格战打完了就完了,没结果,没有胜负,只能闹得两败俱伤。这样大家对价格战才这么苦恼。”

  在东北交锋激烈的华润雪花啤酒和哈尔滨啤酒更是针锋相对。A B方面告诉记者,在东北有很多地方的啤酒售价已经低于成本价,企业的利润普遍下降。但华润雪花啤酒却告诉记者,东北市场利润一点也不低。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会长肖德润认为,中外资啤酒巨头基本上都完成了在国内的产业布局,竞争只能越来越激烈。

  “中国的啤酒市场已经没有太弱的竞争对手,你只不过是碰到不同的竞争对手,大家都各有特点,你在这个地方碰到这个,你在另一个地方可能碰到另外一个。说哪个区域的竞争压力最大?哪个地方压力都大,没有让你高枕无忧的地方,没有。”王群说。

  结果,任何一个在中国参与竞争的啤酒企业都长期面临一场严酷的阵地战。肖德润认为外资纷纷进入中国啤酒市场,但是对该市场的冲击却不是致命的。跨国巨头并不像大家所猜测的那样,会尽快占据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至少目前还看不出谁已经取得绝对的领先优势,大家在很多区域都是势均力敌。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