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由于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经历过几十年的粮食供不应求,所以中国粮食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中国的粮食安全既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也是世界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国人口13亿,耕地面积为18.37亿亩。中国以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全世界21%的国内人口,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然而,中国实现粮食安全和发展也面临人口继续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质量日益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目前,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1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o全国有666个县(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左右,按现有人均占有粮食水平和未来需求变化,当年中国应获得粮食6亿吨左右,这也意味着需要供给的粮食总量要比目前水平增加大约l亿吨。届时,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世界粮食市场是否能提供足够的支持,将是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的重大考验,也理所当然地会引起其它国家和人民的重视和关切。 
    早在1995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博士出版了《谁来养活中国》一书,对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作出悲观的结论,并形成了所谓“中国粮食威胁论”。这本书在中国和世界引发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争论。几乎伴随着这场争论,中国粮食生产和流通经历了一次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的周期。在此期间,中国进一步推进了粮食市场化改革,并加人世贸组织。粮食问题的市场化和国际化,使中国粮食安全和发展,增加不少的变数。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政府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并有赖于粮食问题的妥善解决。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成为崭新的历史任务。这些新形势的变化,使得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具有更加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第一部分中国粮食安全的内涵 
    一、中外粮食定义 
    我国的粮食统计指标和国际定义存在着较大差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出的粮食概念是指谷物(Cereal),包括小麦、粗粮(CoarseGrains)和稻谷三大类。其中,粗粮主要包括玉米、大麦、高梁、燕麦、荞麦及其它杂粮。在我国统计体系中,粮食则主要包括谷物(Cereal)、豆类、薯类。这种广义粮食概念的形成与特定历史条件有很大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人均谷物产量低,达不到人人有饭吃的基本标准,因此国家将豆类和薯类纳入粮食范围。随着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发展,国内现行的统计体系已于1991年将谷物、豆类和薯类分列,但是通常所说的“粮食总产量”指标依然沿用广义的粮食概念。 
    本报告在研究粮食安全内涵,引用国外数据,以及确定国内粮食自给率时,将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谷物”作为粮食定义。考虑到谷物产量占粮食总产量比重的相对稳定性(近五年大约是87%),以及国内研究习惯,报告中其它分析内容仍使用现行的国家粮食统计标准。 
    二、世界粮食安全内涵的演变 
    “粮食安全”概念几乎在中国和世界同步提出o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先后减产,国际粮食供应趋于紧张,成千上万人被饥荒夺去生命。粮食安全问题引起了各个国家的普遍关注。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世界粮食大会,呼吁各国重视“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在中国,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前,人民的“吃饭”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是中国同样需要长期面对的重大社会议题。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粮食安全”始终是一个动态概念,“粮食安全”的内涵在与时俱进,不断变化。 
    1974年世界粮食大会提出了“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期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的粮食安全观。这个定义包含三个具体目标:确保生产足够供应的粮食;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在这一定义中,把世界粮食库存量至少应占次年粮食需求量的17%-18%作为全球粮食安全的最低线,其中,6%作为缓冲库存(后备库存),11%-12%作为周转库存(供应库存)。凡一个国家粮食库存安全系数低于17%即为粮食不安全,低于14%粮食供给则处于紧急状态。本届世界粮食大会提出,各国政府应确保本国粮食供应,提高国内粮食储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家庭粮食安全,即家庭获得粮食的能力,成为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由于世界粮食生产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轨道,许多国家粮食供应的总体情况开始得到改善。但是,在发展中国家,每一个家庭获得粮食的能力并不相同,落后地区和困难群体的粮食安全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所以,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提出“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物。” 
    20世纪90年代以后,营养安全又成为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随着贫困人口获得粮食能力的显著提高,食物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凸显出来,一些发展中国家食物营养中蛋白质含量明显不足。与此同时,在发达国家又出现营养过剩问题。1992年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召开了“国际营养大会”,要求与会各国承诺“加强营养监测和教育手段”,“在提高全民营养认识的基础上,注意营养安全,确保所有的人都能持续地做到营养充足”。接着,1996年召开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重申:“人人都有权获得安全而富有营养的粮食”,并明确提出“要有足够、平衡的,并含有人体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供给,以达到完善的粮食安全。”可以认为,经过几年的发展,营养问题已经与粮食安全直接联系起来,并成为了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本世纪初,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深人人心,人们开始关心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问题。食物安全内涵进一步扩展到无污染、无公害、绿色安全的范畴。2001年世界粮食安全大会提出“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富有营养和安全的食物”。 
    从上可见,粮食安全的内涵是不断充实发展的,由数量安全到质量安全,由国家粮食安全到家庭粮食安全,由营养安全深化到可持续安全(FAO关于粮食安全的概念性框架参见图1.1)。 
    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粮食安全的定义,反映了每一个历史时期世界粮食安全的“共性”问题。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必然有自己的粮食安全观。作为一个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的大国,面临粮食市场化、国际化的新的历史形势,中国理应有自己对粮食安全的见解和定义。 
 


  图1.1粮食安全的概念性框架来源:FAO,《粮食及农业状况2005》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