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性看电力过剩 产业整合趋势隐隐闪现
- 发布日期:2006-04-04 啤酒工业信息网
为实现“十一五”期间节能降耗的目标,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将强化电力在整个能源体系中的地位,结构调整也将使电力行业的效率有较大提升。
近年来,欧美地区电力市场中的大型并购风行,资产的流动使得这一成熟产业资产的价值得以重估。业内人士预计,在未来几年内,随着电力行业景气度的波动和行业内竞争体系的建立,行政和市场化的整合必将带来行业资产价值的重估。
业内人士预计,我国的二次煤电联动有望在今年二季度实施,差别化的电价变动将使中东部地区电厂抵御燃料成本上涨。而竞价上网的稳步、规范推行,对相关电企的影响仍不明显。
电煤合同即将尘埃落定,计划电煤涨幅低于预期而市场煤价出现回落迹象,2006年煤价仍将呈现前高后低的整体走势,但须特别关注:煤炭进口与煤价、煤炭运销等中间行业改革与规范以及电力企业节能降耗等正面因素。
各产业电力需求仍高增长
据预测,2006年各产业电力需求仍维持高位增长,而发电机组投产在2006~2007年位于高位,随后将明显回落。考虑发电厂的结构性升级,发电机组利用率回落速度将慢于预期,预计2006年和2007年分别回落3.6%和4.1%,随后将有回升。从目前的市场来看,合同电煤的涨价幅度低于年初预期,市场电煤开始出现回落迹象。
在“十一五”规划中,201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举世关注,而2006年单位能耗下降的硬指标是4%。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调整GDP结构,全面降低能耗,提升能源利用率。对电力工业来说,其消费结构和供应结构都需要进行相应调整。第二产业技术升级改造,致使高耗能行业受到适度调控,而随着建设新农村政策的出台和城乡居民消费的升级,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将保持高增速,并在整个用电结构中占据愈来愈显著的份额。2005年,全国供电煤耗为374克/千瓦时,比2004年降低2克/千瓦时,降幅0.5%。“十一五”期间,随着火电结构的优化等因素,预计单位煤耗每年可降低1%左右,一定程度上抵消单位燃料成本的涨幅。
电源构成将发生较大变化
继发改委2005年50号公告之后,近日发改委再度要求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小火电机组,并强制采用高参数机组,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装机方面,主管部门对违规机组的严控已经产生了明显效果,2006年机组投产仍将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有关的能源部门提出,目前电力行业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向是调控电力建设规模和速度,推进火电机组上大压小、上煤压油,着力优化火电结构。同时,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加快电网建设,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另外,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电煤价格将呈前高后低走势
电煤合同在近三个月的“煤电顶牛”后基本尘埃落定。从已经达成的协议来看,涨价幅度在3%~6.5%之间,平均水平为3%~4%,低于年初预期的5%。另外,在市场煤比重较大的地区如山东,煤价已经出现回落的迹象。
据预测,2006年全国煤炭需求将要达到21.7亿吨,出口8000万吨,总计需求22.5亿吨,煤炭核定生产能力为22.6亿吨。其中,2006年的电煤消耗约为10.2亿吨,供应在10.5亿吨以上,总量基本可以平衡,因此预计全年电煤价格将呈前高后低走势。
据海关总署的最新数据显示,1月份我国进口煤炭260万吨,同比增长近三成;与此同时,1月份煤炭出口较上年同期下降38.8%。据预测,2006年世界前三大煤炭出口国---印度尼西亚、南非和澳大利亚煤炭出口均将增加,煤炭价格则可能下跌。尽管澳大利亚BJ现货的价格近期有相当反弹,仍有机构预测2006年亚洲市场煤炭价格将下降20%,将略低于45美元/吨。业内人士分析,我国的进口煤炭尽管占比不到5%,但随着进口量的持续增加,仍将对国内煤价的走势有相当的参考作用。
从库存和进口的角度看,电煤价格继续上涨的动力不足:煤炭全社会库存仍维持在1.2亿吨以上,直供电厂存煤达15天用量;铁路运能增长(大秦线、侯月线等)、海运运力大幅增长(海运费总体呈回落趋势)使得下水煤量有足够保证,中间费用可望大幅回落。今年的陆路煤方面仍将存在一定的运力瓶颈,但更为关键的是,以山西为首的地方煤炭运销体制改革(电煤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步骤之一)可望大幅度降低中间环节的不合理收费。
理性看待电力过剩问题
在第一、三产业和居民用电高增长的同时,工业用电增速的回落仍将再度慢于市场的预期。据预测,2006年全国电力需求增速约为11.8%,2007年为9.1%左右。2006年,我国主要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增速仍将维持高位,其中有色金属行业还将出现反弹。因此,今年我国的电力行业的市场需求整体好于预期。
专家指出,2007、2008年电力市场将隐约出现局部过剩的现象(不考虑备用因素)。但与此同时,我国持续超出预期的电力需求增速,使得机组利用率在一定的阶段里将保持稳定的状态,也有可能出现需求增速反弹的现象。因此,就目前我国的电力市场而言,必须理性、动态地看待机组利用率的波动和电力过剩问题。
行业并购整合日益兴起
近几个月来,国际电力行业发生了一系列的并购案。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并购潮的主要背景是欧盟计划在2007年统一其电力市场,各成员国的电力企业均可跨国供电,用电客户可自行选择供电商。另外,美国希望在2025年前利用新能源替代75%从中东进口的原油,从而引发能源企业对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和收购的热潮。
未来的中国是与欧盟、美国相当的能源消费体,中国的电力市场体制也正在向欧美靠拢,类似的并购有可能大规模的发生。业内认为,从目前我国的电力市场来看,2007~2008年可能出现并购整合的概率较大。
就目前我国的电力市场来看,一、二次能源企业多为国有,并仍以跨行业合作投资新建为主。当前,国内电力行业资产流动性缺乏,电力资产并购可谓"有价无市",市场化的并购更是凤毛麟角。随着一次能源的紧俏、电力市场的逐步放开,以及国家对新建工程的审批放缓,能源企业间的竞争将转变为对存量的整合和并购。他们将通过并购稳定盈利空间,增强自身优势。
专家指出,一体化整合将是国内发电行业重组的重要形式,鉴于目前的国资体制,国企之间整合的可能性相对更大。预计2007年电力供大于求之时,优势企业将对行业内过剩的产能进行并购整合,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增强。届时,优质电力企业、新能源发电业务将成为收购的焦点。
近年来,欧美地区电力市场中的大型并购风行,资产的流动使得这一成熟产业资产的价值得以重估。业内人士预计,在未来几年内,随着电力行业景气度的波动和行业内竞争体系的建立,行政和市场化的整合必将带来行业资产价值的重估。
业内人士预计,我国的二次煤电联动有望在今年二季度实施,差别化的电价变动将使中东部地区电厂抵御燃料成本上涨。而竞价上网的稳步、规范推行,对相关电企的影响仍不明显。
电煤合同即将尘埃落定,计划电煤涨幅低于预期而市场煤价出现回落迹象,2006年煤价仍将呈现前高后低的整体走势,但须特别关注:煤炭进口与煤价、煤炭运销等中间行业改革与规范以及电力企业节能降耗等正面因素。
各产业电力需求仍高增长
据预测,2006年各产业电力需求仍维持高位增长,而发电机组投产在2006~2007年位于高位,随后将明显回落。考虑发电厂的结构性升级,发电机组利用率回落速度将慢于预期,预计2006年和2007年分别回落3.6%和4.1%,随后将有回升。从目前的市场来看,合同电煤的涨价幅度低于年初预期,市场电煤开始出现回落迹象。
在“十一五”规划中,201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举世关注,而2006年单位能耗下降的硬指标是4%。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调整GDP结构,全面降低能耗,提升能源利用率。对电力工业来说,其消费结构和供应结构都需要进行相应调整。第二产业技术升级改造,致使高耗能行业受到适度调控,而随着建设新农村政策的出台和城乡居民消费的升级,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将保持高增速,并在整个用电结构中占据愈来愈显著的份额。2005年,全国供电煤耗为374克/千瓦时,比2004年降低2克/千瓦时,降幅0.5%。“十一五”期间,随着火电结构的优化等因素,预计单位煤耗每年可降低1%左右,一定程度上抵消单位燃料成本的涨幅。
电源构成将发生较大变化
继发改委2005年50号公告之后,近日发改委再度要求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小火电机组,并强制采用高参数机组,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装机方面,主管部门对违规机组的严控已经产生了明显效果,2006年机组投产仍将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有关的能源部门提出,目前电力行业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向是调控电力建设规模和速度,推进火电机组上大压小、上煤压油,着力优化火电结构。同时,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加快电网建设,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另外,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电煤价格将呈前高后低走势
电煤合同在近三个月的“煤电顶牛”后基本尘埃落定。从已经达成的协议来看,涨价幅度在3%~6.5%之间,平均水平为3%~4%,低于年初预期的5%。另外,在市场煤比重较大的地区如山东,煤价已经出现回落的迹象。
据预测,2006年全国煤炭需求将要达到21.7亿吨,出口8000万吨,总计需求22.5亿吨,煤炭核定生产能力为22.6亿吨。其中,2006年的电煤消耗约为10.2亿吨,供应在10.5亿吨以上,总量基本可以平衡,因此预计全年电煤价格将呈前高后低走势。
据海关总署的最新数据显示,1月份我国进口煤炭260万吨,同比增长近三成;与此同时,1月份煤炭出口较上年同期下降38.8%。据预测,2006年世界前三大煤炭出口国---印度尼西亚、南非和澳大利亚煤炭出口均将增加,煤炭价格则可能下跌。尽管澳大利亚BJ现货的价格近期有相当反弹,仍有机构预测2006年亚洲市场煤炭价格将下降20%,将略低于45美元/吨。业内人士分析,我国的进口煤炭尽管占比不到5%,但随着进口量的持续增加,仍将对国内煤价的走势有相当的参考作用。
从库存和进口的角度看,电煤价格继续上涨的动力不足:煤炭全社会库存仍维持在1.2亿吨以上,直供电厂存煤达15天用量;铁路运能增长(大秦线、侯月线等)、海运运力大幅增长(海运费总体呈回落趋势)使得下水煤量有足够保证,中间费用可望大幅回落。今年的陆路煤方面仍将存在一定的运力瓶颈,但更为关键的是,以山西为首的地方煤炭运销体制改革(电煤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步骤之一)可望大幅度降低中间环节的不合理收费。
理性看待电力过剩问题
在第一、三产业和居民用电高增长的同时,工业用电增速的回落仍将再度慢于市场的预期。据预测,2006年全国电力需求增速约为11.8%,2007年为9.1%左右。2006年,我国主要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增速仍将维持高位,其中有色金属行业还将出现反弹。因此,今年我国的电力行业的市场需求整体好于预期。
专家指出,2007、2008年电力市场将隐约出现局部过剩的现象(不考虑备用因素)。但与此同时,我国持续超出预期的电力需求增速,使得机组利用率在一定的阶段里将保持稳定的状态,也有可能出现需求增速反弹的现象。因此,就目前我国的电力市场而言,必须理性、动态地看待机组利用率的波动和电力过剩问题。
行业并购整合日益兴起
近几个月来,国际电力行业发生了一系列的并购案。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并购潮的主要背景是欧盟计划在2007年统一其电力市场,各成员国的电力企业均可跨国供电,用电客户可自行选择供电商。另外,美国希望在2025年前利用新能源替代75%从中东进口的原油,从而引发能源企业对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和收购的热潮。
未来的中国是与欧盟、美国相当的能源消费体,中国的电力市场体制也正在向欧美靠拢,类似的并购有可能大规模的发生。业内认为,从目前我国的电力市场来看,2007~2008年可能出现并购整合的概率较大。
就目前我国的电力市场来看,一、二次能源企业多为国有,并仍以跨行业合作投资新建为主。当前,国内电力行业资产流动性缺乏,电力资产并购可谓"有价无市",市场化的并购更是凤毛麟角。随着一次能源的紧俏、电力市场的逐步放开,以及国家对新建工程的审批放缓,能源企业间的竞争将转变为对存量的整合和并购。他们将通过并购稳定盈利空间,增强自身优势。
专家指出,一体化整合将是国内发电行业重组的重要形式,鉴于目前的国资体制,国企之间整合的可能性相对更大。预计2007年电力供大于求之时,优势企业将对行业内过剩的产能进行并购整合,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增强。届时,优质电力企业、新能源发电业务将成为收购的焦点。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企业展馆
啤酒人才
招聘 | 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