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稻谷市场之我见

http://www.feedtrade.com.cn/yumi/ 2019-12-11 08:41:29 中国粮食经济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国内稻谷产业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例如:在上游的生产端,稻谷产量增长超过消费增长,导致每年稻谷出现结余,库存量不断增加,特别是国家政策性稻谷超过正常储存年份的数量增多,既不利于农民增收,也会增加国家相关费用的财政支出。在下游的加工端,加工产品品牌多但产品种类少,加工数量大但附加值低。鉴于稻谷的食用加工占主导,且长期趋势也不会改变。因此,本文试从分析稻谷食用加工入手,对稻谷的上游生产和下游加工做一简要分析。

  一、稻谷加工业发展现状

  (一)稻谷加工产业布局与稻谷产区基本一致

  稻谷加工成大米,技术门槛较低。如果用产业周期理论来研究稻谷加工业,稻谷加工大米应归之于成熟行业。产业布局一般依据三个原则:接近原料产地,便于有效利用资源;接近消费地,便于消费者购买;接近物流节点,便于运输流通。国内稻谷加工主要布局于稻谷产区,即更多体现了便于获取原料的原则。全国稻谷加工产能大约3.6亿吨,其中黑龙江(占全国的20%)、湖北(14%)、安徽(12%)、江西(10%)、江苏(8%)和湖南(8%)等稻谷主产省的产能占全国的7成以上。

  (二)加工总量增长小,结构用量差异大

  2018年度稻谷的加工总量约1.92亿吨,较十年前的2009年度1.88亿吨略增,但在结构上呈现“一减一增一波动”的特点。即食用稻谷加工量从1.61亿吨降至1.59亿吨,主要是居民膳食结构调整后,肉蛋奶等动物性产品需求增加,对谷物的直接消费数量减少(但农村居民对大米的人均消费量在增加,而城市人口人均消费量在下降)。

  用于饲料生产的稻谷数量年度间变化较大,但过去十年的年均用量超过1500万吨。其消费量的变化主要受养殖产品结构,小麦、玉米和稻谷三者间的价格比较收益影响,同时也受政府出台的粮食销售政策影响。在政府去库存力度大的年份,其用于饲料加工和消费的数量通常会大一些。

  用于工业加工的稻谷用量稳定增长。2018年度的工业用量大约是1850万吨左右,相比2009年度的1050万吨增长76%。稻谷经进一步加工后,产品链延长、附加值提高是其加工用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但是相比玉米深加工,用稻谷做原料的成本要高一些,这也抑制了其用量的增长幅度。

  二、稻谷加工业面临的问题

  (一)稻谷种植品种多但推广面积受限

  按照种植时间稻谷可以分为早、中、晚三种,按照粒型可以分为“圆粒”和“长粒”,按性质可分为“籼稻”和“粳稻”。虽然都叫“稻谷”,但是因品种和种植区域、种植制度的不同,口感、价格等也有很大差异。这导致了稻谷品种数量多,增加了农户选择种植的难度和企业推广产品的难度。有资料统计,1977-2018年共审定水稻品种10628个,其中通过国家审定的品种数为1349个,地方审定的品种数为9279个。1977-1997年审定的品种数量相对少,总计为796个,而后20年达9832个,特别是2005年之后每年审定品种总数都超过400个。水稻总审定品种数从1999年的104个增至2018年的943个,增长9倍。2011-2015年由于品种审定标准提高了对抗性和品质等方面要求,种子市场收紧,经营主体数量逐渐减少,该时期水稻品种的审定数量有所下降,平均每年476.6个。2014年后,国家先后启用了品种审定的绿色通道和联合体试验渠道,品种试验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参试品种的数量也迅速增加。因此推测未来一段时期品种数量将持续上升。

  近年来各地种子繁育机构不断推出新品种,但是很多品种的推广面积非常小,不能形成规模。同时,水稻的品质受当地土壤条件、光照和水温等影响因素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种植面积。例如在市场上以“五常长粒香”名义进行销售推广的大米,可能要达到真正五常大米产量的几十倍。

  (二)知名地域品牌多但推广维护不足

  稻谷的品质因地区不同而存在非常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利弊兼具。有利的方面是可以增强其品质的独特性,不易被模仿;不利的方面是产量受限,市场份额难扩大。

  长期以来,各稻谷主产省都形成了一些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知名地域品牌。资料显示,在全国3000余个稻谷生产乡镇中,有98个地方的大米被国家有关部门评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知名地域品牌。例如,在黑龙江有五常大米、方正大米、延寿大米、建三江大米、珍宝岛大米、响水大米、庆安大米、桦川大米、肇源大米、汤原大米等。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部门在98个“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米)中,评选出了22个最具价值量的大米产品,并根据其价值量分别授予一星至五星等级。其中,五常大米、方正大米、延寿大米、建三江大米、珍宝岛大米等均是星级品质大米,五常大米更是唯一的五星级大米。还例如,在江苏有淮安大米、建湖大米、阜宁大米、泗洪大米、东海大米、射阳大米等一系列优质区域稻米品牌。在吉林、辽宁、安徽、江西、湖南和广东等省份,也有一大批的知名品牌。但是很多品牌都只是在当地知名,在全国范围内叫得出、叫得响的则不多。如真正的“五常大米”年产量不超过70万吨,仅占国内市场的0.6%,而日本“越光”牌大米约占其国内大米总产量的1/3。这说明我国大米的地域品牌发展还有巨大空间。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在这些地区大米种植和加工业崛起的时候,还有一些传统的优势地域品牌正在消失,或者知名度在下降。例如天津的小站稻、河南的原阳大米等。原阳县地处豫北平原,是优质大米传统产地。原阳大米曾被誉为“中国第一米”,有过辉煌的历史。在1990年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上,被指定为专供食品。在2002年10月,又获得原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原产地证明商标”,成为河南省第一枚获准注册的原产地证明商标,也是全国大米行业第一家。2006年,原阳大米还首次出口到世界产粮大国加拿大。但原阳大米美名远扬后,在如何做好品牌经营方面没有及时跟上,特别是由于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市场上冒充的“原阳大米”多如过江之鲫,加之种种负面报道,给原阳大米带来了沉重打击。

  (三)加工产品品牌多但仍有升值空间

  稻谷加工成大米进入消费领域,是实现价值增值的重要环节。其增值幅度既取决于其原料,也取决于品牌带来的商品溢价。同样的大米,有品牌的包装米售价一般要高于无品牌的散装米,大品牌的售价一般要高于普通品牌。

  从现有情况看,国内各类大米加工企业的产品品牌数量众多但知名品牌少:一个企业(集团)经常注册若干个品牌,以适应不同的消费群体(一般按高端、中端、低端划分)。每个品牌又再分出若干个包装类型或产品类型,进一步细化消费市场。这样做,虽然有助于细分市场,但也使得具体产品在推广时,造成人财物分配上的困难。消费者选择时,面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的品牌、包装,势必增加选择性障碍。

  根据尼尔森统计,国内小包装大米品牌中,中粮、北大荒、益海嘉里、华润五丰等的市场占比大,其他品牌占比很小。2019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单中,“北大荒”品牌价值789.18亿元,五常大米品牌价值677.93亿元。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加工国和消费国,目前全国知名品牌数量和价值仍显不足,未来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四)价格双轨运行导致稻强米弱

  “稻强米弱”的局面由来已久,成因很多。在稻谷供大于求的大背景下,稻谷价格主要以最低收购价为标杆,而加工后的大米价格主要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波动,这种价格形成的双轨状态,是因素之一。当然,这里所说的“稻谷”和“大米”都是指普通稻和普通大米,市场上的优质稻谷和优质大米的价格均是由市场供需关系来决定。例如,五常稻谷收购价格平均每公斤要高1元。各地市场上优质稻谷收购价格一般也要高出普通稻谷10%左右,甚至更多。

  三、关于稻谷生产与加工的几点建议

  促进国内稻谷产业健康发展,需要从上游生产、中间的流通和下游消费等多个方面发力。

  (一)种子繁育要与大田推广的终端消费结合起

  国家一直强调要产学研加销一体化运行。水稻良种选育是长期工作,少则5-8年,多则十数年。育种人员要有长远的视角。同时,选育的品种要符合市场需求,而不是闭门造车、想当然。在实践中经常看到,被有关部门认定的好品种,市场的销售情况并不一定理想。原因之一就是科研与市场不接轨。同时,育种的方向也应该更多关注品种形状的稳定性,不要一味的求新。在政策扶持方面,不但要对新品种进行扶持,也要老品种进行扶持培育。如果我们在育种方面能更多强调内在品质的稳定性,则会更有利于优质品种的市场稳定性和成长性。

  (二)发挥各种规模的加工企业行业带动作用

  稻谷加工企业的规模都相对较小,日处理500吨稻谷的加工企业都是很有影响力的企业了。相比近年来国内油脂加工企业、玉米加工企业和小麦加工企业,其新增产能日处理3000吨至5000吨的企业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大豆油脂加工业和玉米深加工业。这种差别与稻谷本身的特殊属性相适宜。很多稻谷都是区域品牌,不是每个区域品牌都适宜做成全国品牌。稻谷加工企业不必强调大,而要强调适宜。大企业有大企业的优势,小企业有小企业的好处,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日本,有些作坊式的米厂,加工的产品市场美誉度、利润水平都非常高,其发展经验值得我们研究。政策上既要支持龙头企业,也要扶持小微企业。

  (三)发挥产业联盟对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盟”字怎么来理解?“明”本指日月,引申义一指天地,二指未来。“皿”指水盆。本义:在日月作证之下,与会者在“明水”盆前起誓结义。建立产业联盟,是要发挥各类企业在育种、生产、加工、品牌建设等各个环节的优势,取长补短,合作共赢。在行业发展困难时“报团取暖”,在行业发展顺利时“众人拾柴”。联盟在建立时要严格准入,建立进入和退出调整机制,不能为了联盟而联盟。联盟要在建立行业标准、评价产品质量,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增强创新发展、协同发展的动力和合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联盟要有硬约束力。可以尝试建立联盟发展基金,对违规企业进行处罚,对行业发展大事予以支持等。

  (四)立足快销品特点注重品牌建立和推广

  “好酒也怕巷子深”,创立品牌不易,维护品牌更难。特别是像大米这样的快销品,属于冲动购买产品,即兴的采购决策,对周围众多人的建议不敏感,取决于个人偏好、类似的产品不需比较,产品的外观、包装、广告促销、价格、销售点等对销售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市场上大米的品种多、差异化小,消费者选择的余地非常大,要想强化消费者的认知度和消费黏性,就要在品牌建设和推广上下功夫。这方面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也有很多教训需要吸取。例如,如何用好广告营销?是用传统的报纸、电视,还是用新媒体?怎样选择广告的投放时段?怎样用精炼的语言让消费者记住、记牢?当你看到“吉林大米”“齐鲁粮油”“吃湖北粮油,品荆楚味道,荆楚大地”“洞庭香米”等公共品牌时,你认为哪个最好?“5400多个国家级审定的稻米品种中选择4个珍贵原种”“从全国43000多万亩水稻中,挑选了5个优质产区”“国家标准不完善颗粒每万颗不超过300颗,XX大米每万颗不超过6粒”。这样的文案,你又觉得怎样?

  此外,还要重视政府推广的区域公共品牌与企业独享的自身产品品牌之间的关系。要提高稻谷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健全食品安全保证机制等。多措并举,推动产业上中下游共同发展。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