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日报6月11日报道: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下降0.2%,同比上涨1.8%;5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上涨0.4%,同比上涨4.1%。
 
   有分析认为,国内CPI已连续两个月处于“1时代”,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相对温和的通胀水平增大了我国宏观调控的空间。在美联储6月加息概率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仍有望保持稳健中性。
 
   对于5月CPI环比数据的下降,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分析说,食品价格是环比数据下降的主要原因。进入夏季,生鲜食品价格延续下降走势,鲜菜和鲜果价格分别下降4.6%和2.7%,猪肉和水产品价格分别下降3.6%和1.0%,上述四类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26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从核心CPI下降和新涨价因素较弱来看,真实的通胀水平温和运行略有下行,不存在明显的通胀压力。
 
   对于5月PPI涨幅的扩大,连平认为,工业需求回暖是价格回升的主要动力。5月份六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量同比、环比都有显著上升,生产回暖带动钢材市场需求较旺,黑色金属类产品价格上涨明显。另外,近期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对我国相关产业带来一定程度的价格推升作用。
 
   “PPI回升与之前公布的制造业PMI上升和工业初级产品进口量加大形成相互印证,表明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动能充足。”连平说。
 
   在方正中期研究院院长王骏看来,5月PPI超预期回升0.7个百分点至4.1%,同时也是受到低基数翘尾因素的影响。王骏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5月PPI翘尾为4.0%,较4月提高0.4个百分点。展望未来,国际原油走势和低基数因素可能进一步推高6月PPI数据。
 
   兴业证券研究认为,6月美联储加息渐成定局,中国央行有可能小幅跟随上调逆回购利率。此举有利于市场主体形成合理的利率预期,约束非理性融资行为,对稳定宏观杠杆率起到一定的作用。
 
   另有分析人士称,当前央行调控仍处于谨慎观察期,资本市场资金面短期不会受到明显影响。一方面,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加快,美元走强,我国的货币政策不存在宽松的基础。另一方面,全球经济、贸易环境复杂,我国资产新规、去杠杆等严监管政策实施,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国内经济总需求有走弱可能,货币政策收紧可能性也较小。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