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国外粮价倒挂 东北稻米严重卖难
  • 发布日期:2013-12-27     啤酒工业信息网
 “黑龙江稻米目前严重滞销!”近日,黑龙江省肇东市宝山村水稻种植大户单玉恒致电本报记者反映,当地八成以上的稻米还在农民手中,自家100多万斤粮食一粒也没卖出去。
  
  事实上,黑龙江此前已启动水稻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规定2013年生产的国标三等水稻最低收购价为1.5元/斤。那滞销又缘何而来呢?
  
  单玉恒告诉记者,粮库收粮时按稻谷国家标准(GB1350-2009)执行,即水稻水分14.5%以内,出糙率77%~79%(含77%,不含79%),整精米率55%~58%(含55%,不含58%),杂质1%以内,谷外糙米2%以内,黄粒米1%以内。而大多数农民因为不具备烘干设备而达不到收购标准,稻米水分普遍在16%~18%,只能由粮库负责烘干。这就导致粮库根据农民交粮时的水分差而压等压价。
  
  “目前粮库收粮时收购价压到了1.4元/斤,而且还在找各种理由和门槛拒收农民的粮。”单玉恒无奈地说,“年底了,农民都着急卖粮变现还贷款,要是再卖不出粮连年都过不踏实。”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吉林省榆树市农民王金全也正经历着“卖粮难”的窘境。“今年吉林遭遇暴雨暴雪,水稻质量不如往年,水分大,出糙率也不高。”王金全告诉记者,村民们结伴去粮库卖粮,排三四个小时的队有一半都要被粮库打回来,不是价格低农民接受不了,就是粮质不达标粮库不愿意收。
  
  在王金全看来,粮库收购不积极最主要的是原因是由于国内外粮价倒挂。托市收购推高国内粮价,内外价差又刺激了国外粮食的进口。一方面加工企业不能以合理的价格拿到原粮;另一方面却是中储粮的仓库里“粮满为患”。
  
  而国储粮库仓容紧张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按规定中央和地方储备粮每3年要进行轮换,轮出的粮食主要靠粮食加工企业转化。但受进口大米等因素影响,国内粮食市场行情呈逐步走弱趋势,加工企业开工严重不足,政策性粮食轮换不畅。因此,大部分国有粮库均面临胀库或库容偏紧的问题。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看来,现行价格政策对粮食市场扭曲严重,粮食价格托市政策已经到了非调整不可的重要关口。对于改革粮价补贴政策,他建议实行差价补贴方案。
  
  所谓差价补贴,就是政府预先确定粮食的目标价格,农民按市场价格随行就市销售。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两者之间的差价给予农民补贴;若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则不启动该政策。“有关部门应充分应用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农户承包地登记、确权及农业普查等工作,率先在粮食主产区建立以农户为单位的耕地资源与粮食种植面积基础数据库和土地空间信息管理系统,为今后开展各类政策性补贴、农业保险、粮食估产等工作奠定技术基础。”程国强建议。
  
  当前国有储备机构为收购的基本主体,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马文峰认为,应放开收储主体,鼓励多元化收购主体入市,现有国有收储机构的规模需要逐步缩小,国家直接收储的部分主要用于满足国家战略性需要即可,多余部分可由社会机构进行完成收储任务,同时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