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稻米市场回顾及2013供需形势展望
  • 发布日期:2013-01-05     啤酒工业信息网

 2012年我国稻谷产量为20429万吨,同比增加328万吨。稻谷连年增产,供需形势继续向好。
  
  粳稻增产明显,农户售粮压力增加,黑龙江、安徽相继启动粳稻托市收购,缓解市场供应压力;籼稻产量持平略增,进口越南、巴基斯坦低价米大增,抑制了近年来籼稻米市场单边上行的行情,但加剧了国内“稻强米弱”格局,企业加工利润下降。
  
  2013年,国内稻谷市场供应充裕,价差推动下进口大米数量难以骤降,预计稻米市场价格上行继续承压。
  
  黑龙江托市奠定价格底部
  
  2012年10月份新季粳稻上市以来,东北地区粳稻收购价持续回落。进入2012年11月份,黑龙江东部地区(佳木斯、建三江等地)普通圆粒粳稻收购价普遍下降至2700~2800元/吨,低于国家年初制定的最低收购价2800元/吨标准,符合启动托市收购的条件。
  
  2012年11月中旬,黑龙江省粳稻托市收购正式启动。鉴于当年稻谷水分偏高,适当调低最低收购价收购水分扣量标准,对高于标准水分的粳稻,每高0.5个百分点扣量0.6%,而低或高不足0.5个百分点的,则不计入增扣量。同时,财政给予企业烘干费用补贴,最低收购价粳稻的烘干标准为每吨50元。
  
  托市收购启动从政策层面奠定了粳稻市场价格底部,并遏制此前持续下滑的价格弱势。但托市收购进程相对缓慢,对市场提振有限。截至2012年12月中旬,黑龙江省粳稻托市收购量不足100万吨,占全省2200万吨产量的比例较低。
  
  原因一,2012年东北粳稻水分偏高,烘干能力不足。黑龙江东部粳稻水分普遍为17%~20%,较2011年同期高出2~3个百分点,烘干入库面临较大考验。以500吨容量的烘干塔为例,单日可烘干两个批次的低水分潮粮(15%~17%),而高水分潮粮(18%~20%)仅可完成一个批次。烘干速度放缓,烘干成本相应提高。
  
  原因二,农户对实际结算价格认可度不高。托市收购规定,国标三等粳稻水分标准为低于或等于14.5%,稻谷水分每高0.5个百分点将扣量0.6%。标准水分稻谷托市收购价为2800元/吨,含水17%的潮粮折算后收购价为2716元/吨。考虑到送粮成本或者中间贸易商利润,农户实际可获得的价格在2660~2680元/吨甚至更低,农户惜售心理较强。
  
  安徽托市影响市场预期
  
  安徽省稻谷价格一直是主产区的低洼区,在粳稻总体供过于求的背景下,2012年11月下旬,安徽合肥市、安庆市粳稻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粳稻最低收购价预案适时启动。这是2004年我国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安徽省首次启动粳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截至2012年12月20日,安徽省累计收购2012年产稻谷(含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413万吨,其中粳稻53万吨,收购进度均快于2011年同期。国有粮食经营企业收购稻谷170万吨,其中托市粳稻收购量为3.2399万吨:合肥地区1.587万吨,安庆地区1.6529万吨。
  
  合肥、安庆两市启动粳稻托市收购以来,省内粳稻收购价总体趋稳,局部小幅上涨。截至2012年12月下旬,合肥地区储备库收购价2800元/吨,对收购标准控制较为严格,拒收高水分粮;巢湖地区某大型国有加工企业优质粳稻挂牌价2920元/吨(水分15%,出米率70%以上);安庆地区2800元/吨,小幅回升后趋稳;芜湖地区粳稻收购价2720~2760元/吨(水分16%),收购价依然疲软。
  
  根据政策安排,托市收购截止时间为2012年12月31日。由于政策执行期相对较短、覆盖区域有限,托市收购量不大,其影响更多体现在局部地区以及市场预期上。

 

  2012年稻米市场回顾
  
  供需稻谷市场继续向好
  
  近三年稻谷结余超1100万吨
  
  2003年以来,国内稻谷整体保持增产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全国稻谷产量为20429万吨,较2011年增产328万吨,较2010年增产853万吨;玉米产量为20812万吨,大幅增产1534万吨。稻谷产量低于玉米产量383万吨,稻谷退居为国内第二大主粮品种,但稻谷占三大主粮品种的比例依然较高,为38%,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例为35%。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稻谷总消费保持稳步增长。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计(下同),2011/2012年度稻谷食用消费16900万吨,同比增长350万吨;饲料消费为1618万吨,同比略降,主要是因为前期稻谷与小麦、玉米比价偏高,饲用稻谷食用成本提高致其用量略降;工业消费1200万吨,同比增加100万吨,主要用于制作米粉、啤酒及其他稻米深加工产品。
  
  稻谷产需均呈增加之势,但产量增幅大于消费增幅,稻谷年度结余增加。2010/2011年度、2011/2012年度及2012/2013年度稻谷结余量分别为200万吨、481万吨和429万吨。近三年累计结余超过1100万吨,为保证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起到了重要作用。
  
  结构调整粳稻市场供应宽松
  
  受稻谷最低收购价逐年提高以及2008年、2009年粳稻运输补贴政策影响,粳稻米外运增加,粳米消费市场持续扩大,粳稻种植效益向好,东北地区农户种植粳稻的积极性提高,近年减少的大豆种植面积部分转向水稻。
  
  2012年我国稻谷种植面积为3006万公顷,较2011年增加19万公顷。估计东北地区粳稻种植面积为470万公顷,东北3省粳稻产量或达3350万吨,较2011年增加116万吨,增幅为3.6%。2012年,江苏、安徽“籼改粳”取得显著成效,粳稻种植面积和产量继续增加。
  
  同期,南方籼稻增产难度较大,增产制约因素越来越多。2010~2012年早稻产量分别为3132万吨、3276万吨、3329万吨,增减情况依次为减产204万吨、增产143万吨、增产54万吨。早籼稻产量稳定性较差,增产难度加大。近年来,尽管政府鼓励农户籼稻“单改双”,但由于劳动力匮乏、种粮比较效益低,部分地区“双改单”现象有所抬头。
  
  稻谷增产政策性因素占主导
  
  稻谷产量连年提高,来自稻谷种植面积和单产水平的提高。种植面积增加来源于种植收益向好,而政策扶持与鼓励是稻谷种植效益提高的主要支撑。
  
  2004年国家开始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当年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1400元/吨、1440元/吨和1500元/吨,2012年三者分别为2400元/吨、2500元/吨和2800元/吨,几近提高1倍。此外,良田补贴、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配套扶持政策也在逐年提高。根据笔者在湖南、江西等地的调研,农户表示最低收购价及相关补贴对安排农业生产确有较大影响,在经济作物价格大涨大落之际,稻谷由于有托市价兜底,种植倾向性明显。
  
  单产水平提高对产量的贡献功不可没。除了水肥管理之外,良种推广对单产的贡献尤为显著。据江西省农业厅统计,2012年江西省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6%,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5%,位列各因素之首。2011年4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出台,政策对种业的支持力度加大。未来受土地资源制约,稻谷增产潜力将更多地依赖平均单产水平的提高。

 

  价格全年走势“前强后弱”
  
  2012年粳稻价格大幅涨落
  
  2012年春节后,国家公布当年稻谷最低收购价,稻谷价格底部整体抬升,粳稻价格稳中走强。进入6月份,粳稻价格开始强劲上涨,价格高点出现在9月份,黑龙江普通圆粒粳稻收购价达3200元/吨以上,较年初上涨近500元/吨。主要原因是2011年国储收购量高达800万~900万吨,这部分粮源处于暂时“冻结”状态,粳稻市场有效供应不足。
  
  随后,国家开始投放临储粳稻,新季粳稻也相继上市,市场价格开始逐渐回落。截至2012年12月下旬,黑龙江普通圆粒粳稻收购价为2700~2800元/吨,累计降幅在400元/吨以上,市场表现为收购主体入市谨慎与农户惜售的僵持状态。在2012年12月还贷变现压力下,农户惜售略有松动。
  
  早籼稻价格超过中晚籼稻
  
  早籼稻仍然是2012年的明星品种,备受市场青睐。一方面是因为早籼稻耐储性能较好,是各级储备库的主要采购品种,商品率较高,市场价格相对活跃;另一方面,近几年早籼稻上市以后均表现为高开高走,各市场主体采购积极性较高。湘赣地区由开秤价2560元/吨一路上涨至2700元/吨,湖南省局部地区高达2800元/吨。不过,随着储备收购接近尾声、中晚稻丰收预期明朗以及低价进口大米的影响,2012年9月份早稻价格开始回调,此后基本稳定在2650~2700元/吨,但仍然高出中晚籼稻50元/吨左右。中晚籼稻上市以来,收购价格高开低走。截至2012年12月下旬,主产区普通中晚籼稻收购价为2600~2660元/吨,较新粮上市之前下降60~100元/吨,与2011年同期基本持平。与早籼稻不同,中晚稻国家储备补库需求量小,其价格对加工企业和贸易商的收购心态较为敏感。受进口大米影响,2012年稻米加工企业利润下降、开工不足,企业入市收购意愿不强,是籼稻价格高开低走的主要原因。企业大多以销定购,中晚籼稻收购市场呈均衡收购、常年收购,收购时间明显延长。
  
  稻强米弱加剧企业经营困难
  
  长期以来,“稻强米弱”困扰着我国稻米行业发展,近几年这一格局不断加剧。以湖南长沙地区为例,2012年12月20日,早籼稻到厂价为2660元/吨,同比上涨220元/吨;大米出厂价3800元/吨,同比仅上涨200元/吨,涨幅小于稻谷。按照出米率70%的标准计算,米价涨幅必须大于稻价才能保证利润水平稳定,理论涨跌比例为1∶1.4。但事实上,近年国内稻米价格涨幅普遍低于该理论水平,是导致“稻强米弱”的直接原因。
  
  从本质上来说,“稻强米弱”是由我国稻米市场自身的特点所致。2004年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以来,稻谷价格有国家托市收购兜底,政策市特点鲜明,并且随着最低收购价的提高而加速上涨。同时,受产能扩张的影响,贸易商和加工企业相继进入原粮市场,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竞争收购刺激稻谷价格上扬。相反,大米市场更倾向于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价格取决于市场供需状况。
  
  2012年秋粮上市以来,稻谷上行态势有所缓和,但大米价格更显疲软。稻米加工企业经营压力继续加大,入市收购谨慎。2012年国内外米价差距扩大,低价大米进口大幅增加对国内大米产生较大影响,也加剧了“稻强米弱”格局。

 

  收益成本增加收益略降
  
  尽管2012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同比提高幅度较大,但市场实际收购价格涨幅较小,而种植成本增加,因此,农户实际种植收益呈下降趋势。
  
  9月底至10月初是东北粳稻的收获期。2012年9月下旬以来,黑龙江省降水同比增加1倍以上。2012年黑龙江省粳稻收获期降水增加对水稻生产的主要影响:一是水稻收获成本提高,收获损失增加。由于频繁降水导致土壤湿度较大,大型机械难以开展田间作业,因而2012年收获以中小型机械为主,结合人工收割,延长了收割时间,增加了收获成本和损耗。黑龙江粮食局调查,2012年农户稻谷种植成本同比提高12%左右。
  
  二是稻谷水分含量同比提高。黑龙江粳稻水分普遍在18%~20%,同比约提高2%。2012年冬天雨雪天偏多,气候条件不理想,稻谷水分难以下降,很容易引发质量问题,导致黄粒米增加。产量压力之外,质量问题或是未来黑龙江稻米市场将面临的另一挑战。延迟售粮的农户,其质量收益风险将明显加大。
  
  湖南、江西等主产区籼稻生长及收获期间气候条件适宜,除2012年7月下旬台风和病虫害对江西省中晚稻产量略有影响外,生产形势普遍好于2011年,收获质量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而收购价格基本持平于2011年。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农资价格上涨,种植成本同比提高。据江西上高县粮食局调查,2012年中晚稻亩成本884元,比2011年增加92元,增幅11.6%。按单产857斤/亩、收购价1.3元/斤计算,亩均收益230.1元。湖南省郴州市粮食局调查,晚籼稻亩成本1042元,比2011年增加239元,增幅30%,按照亩产890斤、1.3元/斤
  
  进口规模和范围扩大
  
  2012年大米净进口近200万吨
  
  2012年我国大米进口明显增加。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2年1~11月份,我国进口大米212.9万吨,同比增加161.1万吨,增幅311%。大米进口高峰出现在2012年4~9月,5月份最高,单月进口量超过40万吨。
  
  2012年1~11月份,我国大米出口总量为25.8万吨,同比减少20万吨,降幅43.7%。大米净进口扩大至187万吨。估计2012年全年大米进口总量为225万吨左右,净进口近200万吨。2011年进口量为58万吨,净进口6万吨,2010年为净出口23万吨。
  
  越南巴基斯坦大米进口增加
  
  从进口构成来看,2012年1~11月份,我国从越南进口大米149.5万吨,占进口总量的70%;从巴基斯坦进口大米47万吨,占进口总量的22%;从泰国进口大米13.6万吨,占进口总量的6%。
  
  国内外价差扩大是2012年大米进口增加的直接原因,年内越南、巴基斯坦大米与国产早籼米的价差为200~300元/吨。2012年10月底以来,泰国、越南等亚洲主产国主季稻大量上市,市场供应量明显增加,越南5%破碎率大米南方港口分销价下降,越南大米与国产早籼米的价差扩大至300~400元/吨。越南与我国南方口岸相邻,价差推动下,边境贸易活跃,因此,大米实际进口总量比海关公布的数据还有外溢。
  
  进口暂未威胁我国稻米自给率
  
  2012年大米进口增加引起业内外广泛关注,各大媒体关于主粮安全和自给率的讨论此起彼伏。事实上,就稻谷而言,2012年大米进口增加尚不至于提到粮食安全的高度。以全年大米进口总量225万吨(折合稻谷320万吨左右)计算,进口占全年稻谷总产量的比重仅为1.6%,即我国稻米自给率在98%以上,稻米自给自足的基础仍然牢固。不过,价差引起大米进口增加的深层次原因和发展趋势却值得深入探讨。

 

  2013年稻米市场展望
  
  供需形势较好价格上涨乏力
  
  分析认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稻米市场价格上行动力不足。最主要的原因是稻谷市场供需形势较好,价格上涨缺乏内在支撑;其次是我国稻米价格与东南亚主产国价格差距扩大,在贸易流通的前提下,价格上涨将促使低价大米进口增加,反过来抑制国内稻米价格上涨。2012年我国大米进口激增即是最好的例证。
  
  此外,从宏观环境来看,我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流动性过剩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值得注意的是,稻谷后市总体上涨乏力,但阶段性行情仍值得关注。
  
  以粳稻为例,由于2011年粳稻临储收购力度较大,市场有效供应不足,2012年6~9月东北粳稻价格上涨300~400元/吨。但随着2012年9月份国家开始投放临储粳稻以及新稻上市,粳稻价格快速回落。
  
  2012年11月东北和安徽相继启动粳稻托市收购,会暂时“冻结”部分粮源,2013年能否出现阶段性供不应求有待观察。
  
  2013年大米进口将保持高位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未来人工成本上升趋势不可逆转,稻谷种植成本增加成为常态。稻谷生产成本上升与最低收购价连年提高轮番推动,从长期趋势来看,稻谷价格仍然易涨难跌。
  
  综观全球,稻米主产国和消费国对稻米生产的重视程度提高。特别是2008年粮食危机以来,主要稻米生产国加强了对稻米生产的政策扶持,印度和泰国相继制定稻米保护价。
  
  全球稻米增产形势较好,泰国、印度等稻米主产国库存高企,出口竞争激烈,未来国际稻米价格下行压力加大。国内外稻米价差有望维持,利差推动下,进口大米数量有望保持高位。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