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钢铁行业的整体性繁荣时期已经过去,持续走低的价格挤压着钢企的利润空间。在2012中国煤焦产业链供需形势高峰论坛上,中国钢铁协会副会长王晓齐介绍钢铁企业效益时说道:“现在钢铁行业卖一吨钢的利润是1.68元。”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钢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3.06%,降至仅0.13%。行业利润剧降,产能过剩现状已经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强烈关注。
现在,限制过剩产能已成为业内共识,为了控制产能以及应对日益严苛的环保要求,自10月1日起,《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12年修订)》正式实施。新规相当于提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将有效的限制产能的继续扩张,有利行业整合资源,帮助现有钢铁行业实现资源重组。钢铁业自身急需借助这一时机,积极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品结构、大力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市场化转型。
在产能过剩全球化,甚至全行业化的今天,我们不必提“过剩”色变,应该认识到:产能过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就像天气阴晴风雨一样平常,短期的过剩着实无需恐慌。产能过剩,有周期性过剩、结构性过剩、竞争性过剩,大部分过剩其实无需政府干预,市场机制自会实现优胜劣汰。但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如果短期过剩加重而不加以调节的话,产能的严重过剩将会成为一个危机全行业的致命因素。
当前的产能过剩受制于政策和周期两个因素。政府不能片面追求产业化和发展速度,而是要有梯度地释放政策,扮演着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者,避免发生“一窝蜂”的过剩局面,国内应进一步提高对内开放度。另一方面,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将依旧充满竞争力,我们要积极“走出去”,充分释放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