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BN记者 周洪博 北京报道
近日,世界第三大啤酒巨头喜力啤酒宣布,以51亿新加坡元(约合259亿元人民币)增持其合作伙伴新加坡星狮集团持有的亚太酿酒集团股权。
业内人士认为,喜力啤酒的增持表明这家啤酒巨头对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亚洲市场的潜力非常看好。
亚太市场前景看好
据国外媒体报道,世界第三大啤酒制造商荷兰喜力集团已与新加坡星狮集团达成协议,后者同意将其在虎牌啤酒制造商亚太酿酒集团的40%股份以超过4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喜力。知情消息来源称,喜力为达成此项交易而将其对亚太酿酒集团的收购报价在最初的每股50新加坡元的基础上做了小幅上调。
目前,新加坡星狮集团通过直接、间接持股的方式拥有亚太酿酒集团39.7%的股权,而喜力啤酒直接、间接持股拥有亚太酿酒集团41.9%的股份。如若完成这笔收购,喜力啤酒将成为亚太酿酒集团的控股股东。
喜力此次计划增持的目标亚太酿酒集团,是亚洲地区增长最快、盈利能力最强的啤酒企业之一。数据显示,拥有包括30家酿酒厂的亚太酿酒集团通过虎牌等知名品牌,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越南等国家均有不错的市场占有率。
然而,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喜力啤酒更看好亚太地区潜在的啤酒消费潜力,亚太酿酒集团只不过是喜力啤酒进军亚太地区的跳板而已。
据了解,全球惟一仍有可能经历一定程度整合、开发的啤酒市场就是亚洲。比利时的安海斯-布希公司、英国的SABMiller、荷兰的喜力和丹麦的嘉士伯只占亚太地区啤酒行业利润的23%;而在世界上其它每一个地区,这些巨头占有该行业利润的六成以上。
世界著名消费市场研究机构Euromonitor(欧洲透视)的数据显示,2009年亚太地区啤酒消费总额约为1336.5亿美元。到2012年,有望增至1441.5亿美元,到2014年将达到1566.2亿美元(以2009年啤酒价格计算)。
日本啤酒生产商麒麟集团(Kirin)的报告也显示,亚洲已经取代欧洲,成为全球最大的啤酒市场。目前,亚洲啤酒消费量占全球总量的31.7%,而欧洲占30.8%。其中,引领亚洲增长的是中国和印度两大市场。
仅以中国为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啤酒生产国,并推动全球啤酒产量达到创纪录水平。2011年,中国的啤酒出口量达490亿升,占全球产量的四分之一。而德国的啤酒产量却下跌至96亿升,排名第五,位于美国、巴西和俄罗斯之后。
进入亚太并非易事
喜力目前拥有亚太酿酒集团的41.9%股权,后者在14个亚洲国家运营着24家酿酒厂,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和柬埔寨。收购星狮的40%持股将帮助喜力抗衡泰国第二大富豪苏旭明旗下的泰国酿酒集团。
但业内人士分析,这种对抗将十分艰难。资料显示,泰国酒业大亨苏旭明连续通过多起收购事件接近亚太酿酒集团。其先是在7月16日通过其婿旗下公司Kindest Place Group(KPG)提出,收购华侨银行等公司所持亚太酿酒集团8.6%的股权。
7月18日,苏旭明旗下的泰国最大啤酒商泰国酿酒(Thai Beverage)又宣布,同意出价27.8亿新元收购星狮22%股权。如若苏旭明这几笔收购能够成功,其个人将拥有亚太酿酒集团近17%的股权。
另有消息称,日本麒麟通过持有少部分星狮集团股权,也间接持有部分亚太酿酒集团的股份。麒麟将聘请德意志银行作为顾问,有可能在稍后出手阻止喜力控股亚太酿酒集团。
除了与泰国、日本等竞争对手PK外,亚洲地区较低的行业利润水平也是喜力集团将要面临的难题。有数据估计,2010年亚太地区在全球啤酒销量和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5%和26%,但利润仅占17%。
以中国市场为例,2011年销量数据前4名的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000729,股吧)的总市场集中度仅为58.7%,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的吨酒收入仅分别为2606元、3239元、2203元,上述三家企业的净利润率也均低于8%。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中国联合商报》,尽管中国和印度的啤酒市场潜力看好,但这些地区的行业整体利润仍偏低。因为这些地区啤酒商往往由家族控制,很多企业已经和国外大型酿酒商签约成立了合资企业,或是向国外啤酒商出售了少数股权,这加大了其他大型啤酒商插足的难度。
“除非这些家族企业出现新的接班人,否则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现状。如果喜力啤酒在此次竞购购事件上失败,以后进入亚太地区的难度将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