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光伏行业复苏遥遥无期 设备制造商难逃“厄运”

2012-07-25 12:424390

  至去年进入光伏“寒冬”以来,国际国内陆续有光伏巨头先后倒下,而先前几家代表性的大厂商们分别为光伏中下游的组件、电池厂商,然而随着“寒风”越吹越大,作为产业链下游的光伏设备企业也惨遭厄运,近周德国光伏企业Centrotherm,作为全球第二大的太阳能设备商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巨头的倒下也代表太阳能产业在苦熬了长达1年半的寒冬期后,一线设备大厂也难逃举“白旗”的命运。

  而近期国内市场传出,约有10余家太阳能光伏厂商渐有妥协意愿,计划卖掉厂房内或仍停在海关仓库中的太阳能设备,设备商估算,总计大约有超过10亿瓦以上的二手新设备将会陆续流入市场,而让这些厂商妥协的主要原因是连续6个季度光伏“寒冬”的洗刷;据设备商指出,有些在仓库内的设备根本还没来得及安装。

  不过,光伏设备商坦言,第三季度卖方的态度明显有趋软趋势,但是买卖双方心目中理想的价格仍有差距,所以多数业务仍在谈判中。但卖方出现明显妥协的态度,预估也将成为成交前的一大转机。

  国际设备商表示,二手新设备的探寻与购买,也必须考量到设备是否已被质押的问题,这与原厂负债问题有关,有些设备的所有权很可能已经不是原厂拥有,而是贷款的银行等所有,这也影响买方是否得以顺利成交的原因之一,毕竟目前太阳能光伏产业市况仍不佳,尤其厂商亏损问题仍未解决,这类问题恐怕不少。

  复苏无期

  业界普遍预测,光伏行业复苏在2014年左右,而设备制造商们的复苏则要更远滞后于电池组件。

  陷入困境中的国内光伏设备制造商开始纷纷尝试转型。

  据了解,上海汉虹公司就已从此前的单晶炉、多晶炉等光伏设备制造开始向下游延伸,目前已计划生产电池、组件,甚至将对电站进行投资;而国内最大光伏设备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8所,也在去年开始向下游的电池、组件等光伏产品领域涉及,争抢市场。而目前“向下生长”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上游设备商的想法。

 
 
|||

  “事实上这些从设备商转型而来的企业相对规模较小,但这些中小厂商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中,却有一定的生存空间。”江苏一家大型光伏电池企业高管对记者说,他表示,在光伏行业,从成本角度来看,除了上游的多晶硅原料制造,一万吨产能与两万吨产能之间有巨大成本差异,但在下游,500兆瓦产能的中小厂与1吉瓦产能的大厂之间,成本差距并不明显。

  “有时中小企业的成本还能略低于大厂,因此在价格为王的市场中自然有一席之地。”上述人士表示,他透露说,包括无锡尚德、晶澳等一线大厂,手里基本都握有长单,这些长单每公斤的多晶硅普遍在35美元,而目前国内的现货价格价格已经降到25美元/公斤,而中小企业一般买的都是现货,因此在原料成本上,中小企业反而比大企业占得先机,也因此有了和大企业竞争的资本。

  也有一些设备商看好了LED行业的发展,开始转向LED设备的生产,美国的GT Solar公司便开始投入重金进入LED行业,而精工科技一位人士此前也曾向记者表示,该公司也有计划进入LED高端设备制造,“各地政府都在不余遗力地扶持该产业发展,例如江苏扬州等地甚至对企业采购的高端机器每台补贴1000万元,政府的一掷千金,让LED行业火热,目前来看里面的生意机会远比光伏更大。”

  不过在一位晶澳太阳能人士看来,光伏设备制造仍是朝阳行业,目前只是暂时的生存之困。他认为,实际上,随着目前光伏产品的价格战四起,光伏产品的转化率等核心技术已成为众多光伏企业在市场中竞争成败的关键,也因此,对高端光伏设备的需求反而是上升的。“而且从升级技术,淘汰老化产品来说,每隔三五年都会有次大的更新换代,这些都是高端设备商们的机会。”

  “高效低能耗全自动硅单晶炉、吨位级多晶硅铸锭炉、新一代全自动化晶硅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设备等高端设备在未来将有大量需求,而低端的光伏设备将被逐渐淘汰出局。”上述人士评价说,他表示,这也意味着国内光伏设备制造商要想活过这个寒冬期,必须在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用新技术来求得生存。

  远景虽好,但活在当下却困难重重。据记者了解,在去年上半年行业景气时,众多国内大厂扩张迅速,也都支付定金预购设备,但如今这些设备到港口后,多数企业却已无力提货,其中上海和天津港堆货现象严重,有业界人士估计堆积在港口的设备,已达数吉瓦。

  此前,业界普遍预测,光伏行业复苏在2014年左右,而设备制造商们的复苏则要更远滞后于电池组件,未来几年,脆弱的制造商们能否度过煎熬期仍是未知。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