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青岛啤酒公司今年的产能目标为14.5万吨,而1至8月产量已经超过11万吨。崔桂臻预言:“前8个月的产量比去年增加了26%,从现在的形势看,我们前三个季度完成12万吨没有什么压力,相当于前3个季度已经完成了去年全年的产量,全年的产能目标也肯定能超额完成。”据介绍,近几年全国啤酒行业年产增幅不到5%,整个青岛啤酒集团的年产增幅为14%,在青岛啤酒集团70个生产厂中,五星青岛啤酒产量增幅名列前茅。
此外,今年五星青岛啤酒利润完成进度领先产能进度,据崔桂臻透露,今年公司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调整了产品结构,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提高了高附加值、利润空间大的易拉罐产品的产能比例。
北京五星啤酒公司始建于1915年,名为双合盛,是中国民族资本投资创办的第一家啤酒企业。2000年8月18日,它与青岛啤酒公司合资成立大型啤酒企业,主要生产青岛、五星和崂山三种啤酒。当时,由于企业产能落后,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2013年以前,企业一直处于亏损和略有盈利的边缘。
用“质量”和“人心”要效益
工厂还是那个工厂,职工还是那些职工,企业为何能在两年内由一个亏损企业彻底打了个“翻身仗”?在企业干部职工看来,这和公司2012年3月到任的总经理崔桂臻有着直接关系。“崔总是从青啤集团调过来的,到企业后经过调研,这两年就主抓产品质量和职工心态两个核心对企业进行改革,企业当年就实现盈利。”公司党委书记马涛说,“其实职工是有技术的,但由于工艺设备落后,企业不更新设备,职工对企业发展不看好,人心不稳,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所以企业效益一直上不去。”
更新设备 提升质量
董红是厂里的一名老职工,曾在包装车间当过领导,他回忆说:“原来那些设备都是20多年的老设备,一年的全部维修费用300多万元,分到我包装车间,四条生产线100多万元的维修费不够用,机器总是坏,工人干活心气不顺。”崔桂臻到企业后,首先更新了陈旧的设备,投入1300多万元,对洗瓶机、灌酒机、纸包机和塑包机等全部进行改造。此外,针对产品质量不稳的问题,崔桂臻从源头抓起,着重提高原材料的质量。
“原来我们这有一个麦芽输送系统,线路很长,输送过程中容易造成麦粒破裂氧化,影响产品质量,崔总来了之后果断把这个系统停了,直接从市场上采购麦芽和大米,严格把好原料关;另外大米只要破壳之后,必须一周之内用完。”据董红介绍,不仅是原材料的质量有保障了,糖化、检验等影响产品质量的设备都进行改造更新。在青岛啤酒集团的70家生产厂,五星青岛的产品质量进步幅度从2012年的57位,2013年跃居第一位。
提高待遇 理顺心气
在设备更新、产品质量提高的同时,崔桂臻也在想办法理顺职工心气:“首先我们从‘两堂’工程着手,一个是食堂,一个是澡堂,改善职工的伙食,另外逢年过节给大家准备饺子、汤圆,让大家在厂里吃饭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澡堂原来需要职工自己买澡票,经过改造后,不仅让职工洗得舒心,职工还不用掏钱。
工资待遇是理顺职工心气的核心,公司2012年召开职代会通过了薪酬体系改革方案。“薪酬体系10多年没有变过了,在企业取得盈利的情况下,普遍给大家涨工资,职工代表全票通过,我的岗位工资也提高了1000多元。”品管部一位老职工韩希起感慨说。此外,崔桂臻加大对职工的奖惩力度,提高职工经营意识,只要当月企业盈利,当即兑现每名职工200元的盈利奖项,只要产品在当年总公司的“质优杯”比赛中获胜,全体一线职工每人发放奖金3000元,二线职工发放2000元,职能科室职工发放1500元。
2012年和2013年,公司500多名职工平均工资提高幅度超过10%,“2011年我们职工的年平均收入相当于北京市社会平均工资的76%,这两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在18%左右,预计今年职工平均收入将达到北京市社会平均工资的90%以上。”崔桂臻表示,这个工资水平在制造行业并不低,随着职工收入的增加,2013年员工参与调查的员工快乐指数也从2011年的49%提高到了90%以上。此外,今年起公司还为职工建立了“双成长通道”,职工不仅可以通过行政职位的晋升提升自己,业务能力强的职工还可以走专业技术通道实现自我提升,技术主管的待遇不低于一个部门的部长。
产品质量稳定了,职工心气顺了,五星青岛啤酒实现了一个亏损企业的华丽转身。不过,崔桂臻表示:“改革发展永远在路上,接下来继续抓好产品质量和员工快乐指数的同时,要把质量意识建成企业制度,要把团结的气氛形成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