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化”成港口生产常态,两人可操作世界最大卸船机
在青岛港,记者看到一辆拉着集装箱的货车进入青岛港闸口,汽车司机下车没有提交任何纸张单据就快速顺利地进入了港口,同时闸口边上的RFID读写器等设备已经识别了汽车和集装箱上RFID标签、箱号等集装箱货物相关信息尽在掌控之中。
大众网记者在董家口港了解到,在这里,无论多大的设备,只需要一两个人即可操作。董家口港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桥式卸船机,但只需要两个工人操作就能实现数以万吨的装卸任务。“从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对业务的支撑作用来看,青岛港在港口企业中排名前列。”青岛港信息化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这样表述,扎实推进的信息化发展之路,让青岛港人有着底气十足的自豪感。
青岛港有还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港口发展各个环节,从内部生产调度、码头操作、业务管理,到外部EDI数据交换、物流平台、口岸平台建设,全力打造信息化、无人化的智慧港口。2013年以来,根据生产发展需要,青岛港集中开发了36项重点信息化项目,2014年一季度,又围绕股份公司发展需要,重点研究开发了港口安全信息平台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新项目,组织开展了互联网时代港口创新发展研讨,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更好地为港口生产发展服务。
告别单一“物流点”的时代,打造一站式物流体系
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新一届中央政府把加快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面对第四代物流强港的发展定位,青岛港已不单单将自身作为物流节点企业,而是结合实际重点推进集装箱、干散货、油品、件杂货等四大核心货种物流体系的建设,构建一站式物流,这也是港口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在集装箱物流体系建设上,青岛港抓住订舱、场站、车队、船公司这几个关键节点,整合全港资源,打造大货代、大场站、大车队、大船公司等功能模块,增强港口在物流链上的话语权;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开展外贸箱货代订舱业务,订舱业务从2013年四季度到现在翻了近两番,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将原来分散的场站资源进行统一整合,带动公共场站出口箱量稳步提升,一季度创收2700多万元;积极构建低成本的物流通道,重点发展外贸长途运输车队、内贸运输车队和场站集疏港车队,提高运行来回重载率,为货主节省大量物流成本;实施“船公司总部战略”,2014年连续走访11家船公司中国总部,深化港航合作,吸引更多航线和箱量;加快推进内陆港建设。
在干散货物流体系建设上,青岛港依托下属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进行高效整合,为客户提供仓储、物流配送等延伸服务,争揽更多货源。2013年青岛港外贸进口矿吞吐量完成1.3亿吨,同比增长近12%;外贸煤炭完成980多万吨,同比增长53%。
“油改电”每年省燃油848万升 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
毋容置疑,当今港口竞争日益激烈,想要占有一席之地,除了自身的硬实力之外,服务软实力的打造更为凸显。对此,青岛港坚持客户至上,创新服务模式,更加注重发挥港口的质量优势、效率优势和低碳优势,为客户提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更快更好”的增值服务。
围绕质量服务,青岛港始终将此作为港口生存的生命线,在实际装卸作业中,产生了“煤粉矿粉当面粉”,集装箱船舶“48小时泊位窗口预报制度”,全面兑现“10小时保班”等服务品牌在港航界传为佳话。
围绕低碳服务。青岛港坚定不移走低碳环保之路,在港区内建设了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除尘抑尘系统、自动喷淋系统和溢油应急系统;实施科技节能、管理节能,为大型车辆机械安装燃油计量仪,为电动、冷冻设备安装高精度电度表;实施精细化管理,有效降低设备能耗;推广低碳技术、清洁能源,实施轮胎吊“油改电”,每年节约燃油848万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万吨,节约成本5600多万元;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全港建成3座LNG加气站,累计购置改造76辆LNG运输车,单车能耗降低20%,年节约燃油成本120多万元。
一年涌现1500多项创新成果,斩获500多项国家专利
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一是以实用性为前提,抓好常规培训。青岛港结合实际制定安全培训方案,2014年一季度对7200多名机关和专业技术人员、10000多名技术工人、6000多名装卸工及其他岗位人员进行安全脱产培训,使学习更加符合实际,更能指导工作实践;二是以前瞻性为前提,抓好专题培训。青岛港立足现代物流发展趋势,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港进行现代物流专题讲座;三是以实现员工成长为前提,搭建开放的学习平台,先后多次组织技术骨干赴新加坡、香港等地接受专业培训,还与国家开放大学合作,开展在岗职工高等学历教育,提升员工队伍整体素质。
激发员工创新创效活力。青岛港充分尊重职工的首创精神,将其作为港口的效益源泉,发动职工人人创新、岗岗创新。2013年以来涌现出1500多项创新成果,其中8项获省市部信息化成果奖,500多项获国家专利。建立职工“心声热线”,鼓励职工为港口创新转型建言献策,收到职工意见、建议180多条,对26项事关发展全局的建议进行重点研究,加快把建议转化成先进生产力。
营造人人出彩浓厚氛围。青岛港集团人事部介绍,青岛港的人才,都是在实践中培养和成长起来的,是在实干中产生的。青岛港为职工搭建“想学就有机会、想干就有舞台、干好就有前途”的成长通道,把港口变成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造就人才的肥沃土壤,使一批又一批先进工人群体在港口层出不穷。2013年至今,先后有31个先进集体、27名先进个人被授予市级以上荣誉,新增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市有突出贡献技师5人、市技术能手21人、“金蓝领”技师129人。2013年8月份,中宣部把青岛港确立为实现中国梦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大典型,启动“青岛港工人群体先进事迹”采访活动,组织49家中央省市媒体,对我港200多名先进职工进行访谈,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
经济下行压力凸显,青岛港吞吐量逆势翻番增长
2013年以来,青岛港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青岛港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沿海港口增速普遍放缓的形势下,青岛港逆势实现了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2013年完成货物吞吐量4.5亿吨,同比增长10.6%,位居全球第七;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55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7%,全球排名超过广州港,跃居全球第七;董家口港区开发建设加快推进,2013年建成9个泊位,累计建成20个泊位,完成吞吐量7000万吨,同比实现翻番增长。
董家口港经理曹方良对大众网记者说,梳理一年的成绩单,一条红线贯穿始终,那就是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抓住了这条主线,青岛港才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局势中,出色地完成了各项经济指标。
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2013年,青岛港明确了一条极具港口特色的“转型”之路:推进港口装卸、现代物流、资本运营、邮轮经济和港航服务等“五大板块”,加快建设第四代世界物流强港。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2014年一季度,青岛港利润同比增长16%,远高于吞吐量和收入增幅,创近年来最高水平。
通过开辟新兴金融业务,青岛港抢抓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重点发展资本运营板块,稳健开辟保险、债券、质押融资等业务,把港口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做大关联服务业务。青岛港以开发邮轮母港和整合全港关联产业资源为契机,加快发展关联业务,打造新的效益增长点;发展物流增值业务。依托大堆场、大码头、大物流园区优势,青岛港加快发展保税、期货、仓储、分拨等增值业务,增强多元化盈利能力。据悉,2014年一季度,青岛港通过开展增值服务,推动现代物流业务利润同比增长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