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2014年谷物市场将成政策市

2014-01-03 15:102820
 2014年谷物市场将成政策市

  2013年的国内谷物市场,已经难寻几年前波澜壮阔的火热场面。玉米进入小波动率市场,籼稻进入深寒的大熊市,只有小麦因库存不足连续第二年牛市。这样的强弱对比,倒是给板块内的对冲套利带来较大的机会与空间。随着一些行情陆续走出来,谷物期货板块已经变得不那么明朗,但在一些不确定性逐步明朗化之后,部分相对稳定的机会可能会重燃。

  玉米价格波动更为剧烈

  2013年国内玉米市场在基本面与政策面的严重冲突中波折运行,在年度小波动空间中阶段性又出现急张急跌的高波动率,给产业链条上各类经营主体都带来较大的风险。而守望2014年,这种冲突在历史性高库存与史上最强政策之间变得更为剧烈,市场机会与风险同时放大。

  2013年元旦至3月中旬:2012年12月中旬之时,市场价格已经较临储价格出现40元左右的溢价,而此时供应庞大,现货市场失去了上涨的核心动能。春节前后,天气问题加剧了现货卖压。历史上罕见的高温多降水天气导致黑吉蒙玉米保存困难,农民急于抛售,而消费方面却乏善可陈,临储收购主体能力相对有限,价格出现暴跌。期货此阶段保持对现货的基差稳定,随现货一路暴跌。

  3月下旬至4月中旬:3月下半月,国家紧急放开临储收购质量标准,大量的次粮被收入国库。同时,临储玉米收储数量持续暴增,降低了社会玉米余量,东北产区底部建立。但4月份由于市场消费不济,贸易库存积压,流通管道价格再次出现下跌,导致大量贸易商被动割肉。该阶段期货在一度震荡后重新归于暴跌,并建立起对现货的小幅贴水。

  2013年4月底至7月上旬:国家延迟临储收购至5月末,临储收购最后冲刺,其他用粮企业库存不足被动收购,市场出现一轮较强的反季节上涨。6~7月份,国家又提前公布下年度大幅提高临储收购价格的政策,引发市场强烈看涨。期货市场在该阶段触底反弹,但也未能达到年度高位。

  7月中旬至9月:7月中下旬,市场趋于平淡,廉价芽麦的大量上市冲击了玉米的饲用消费。8月,华北及东北的次等玉米贸易库存着急抛售,打压市场。9月份华北一度出现恐慌性下跌。期货在该阶段出现明显回调,但是1309合约由于多头强力接货,且交割入库十分困难,导致9月出现逼空行情。

  2013年10月至12月中旬:新粮上市,供应压力凸显。但是由于国家提前推出了临储加补贴的史上空前强度的托市政策,市场提前预期收储效力,导致玉米价格难以下跌,而期货几度上涨,但每次都被基本面打回震荡底部。

  2014年玉米市场供需平衡

  估测2013/14年度全国玉米种植面积减少200万亩左右,主要由于东北中北部春播延迟,部分渍涝低洼地块改种大豆、杂粮或者改水田。估测2013/14年度国内玉米产量为1.92亿吨,较上一年减少约500万吨。

  预计2013/14年度国内玉米消费总量较上一年度减少400万吨左右,主要来自饲用消费方面的降低。

  预计2012/13年度国内玉米饲用消费量较上一年度减少300万吨左右,达到1.13亿吨左右,因2014年猪周期面临着存栏减少的可能性。此外,由于国家不断托市,中国玉米价格已经远高于国外和相邻品种,预期木薯、玉米酒糟(DDGS)、高粱、大麦、进口小麦等品种将增加对玉米的替代。预计2013/14年度国内饲用小麦消费量虽然由上年的2000万吨下降至正常的1500万吨,但其他品种的替代总量将弥补这一缺口。

  预计2013/14年底国内玉米深加工消费量较上年降低100万吨,达到5700万吨左右。预期2013/14年临储收购的大量次粮将可能通过定向销售或拍卖形式低价流入深加工。

  预计2013/14年度国内玉米进口量或在300万~400万吨左右。虽然国内外价差过大,但在中国大收储背景下,政策可能更偏向于提高进口门槛。

  预计2013/14年度国内玉米市场出现1950万吨左右结余,这也是国内玉米市场连续3年达到2000万吨左右级别的结余水平,使国内期末库存从6500余万吨左右上升至8450万吨左右。

  目前政策方向是三管齐下:一是由中储粮和社会主体参与执行临储收购,托市价格比上年提高120元/吨;二是补贴中字号及部分社会企业运费,补贴140元/吨;三是降低霉变玉米收购标准至5%。

  在首批500万吨临储玉米跨省移库即将完成之际,第二批600万吨的临储跨省移库计划也已完成至70%以上。这样将为新季玉米的收购空出1000多万吨的仓容。

  由于11月份东北天气过热,加之此间出现过降雨,加上东北北部玉米数量众多不好保管,导致东北玉米霉变大发生。预计东北生霉超标玉米(2%以上)总量可能在3000万吨以上。

  预期全年度波动率有所放大,其中托市期有上涨空间,托市结束有下行空间。

  贸易机会缺失。由于托市导致价格跌不透,东北甚至拉得更高,再加上南方运费补贴压制,导致南北可能长期倒挂,如无政策优势的企业无法进行贸易也不敢贸然做库存。

  库存压力进一步积聚。国储库存难以有效释放,而如果动员社会仓容则虽然托起一时,但未来两个年度完全丧失托市能力,远期将更弱。

  期货套保机会减少。由于政策主导东北产区收购成本高,交割成本居高不下。而南方企业及投机资金鉴于市场库存较大并不积极买期货,可能导致的结局是5月合约难以出现卖保的好机会,反而容易出现买保。

  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国家托市政策大体已定,只待国务院批文。具体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执行2240元/吨的临储,吸纳民间主体和仓容参与临储;对部分大型企业进行运费补贴,每吨140元;既有的临储玉米将补贴销售给深加工企业。

  总体来看,预计今年将是历史最强政策年份。评估如下:临储主体多,价格高。前期市场吉林二等以上粮交临储的利润可达100元,黑龙江北部交临储利润可达200元以上。近期辽宁二等以上粮仍有60元以上利润。另外,中储粮加社会可以收临储的总仓容预期可达到4000万吨,库容不成问题。预期临储执行主体在高利润趋势下,有可能将价格抬到2320左右(吉林二等)。

  补贴运费的逻辑是排他性竞争,并且是没有价格边际的。即在正常贸易中,南北倒挂120元以内,补贴企业都会获利,在此条件下,无论价格多高,他们都有激励去抢收,做大贸易量来获取补贴。

  临储是抬高底部的行为,补贴是无限拉升的行为。临储加补贴模型曾经在2009/10年度引发超级大牛市,年度玉米上涨幅度达到500元/吨,远远超过国家托市价格。

  临储加补贴的大收储背景下,预期正常的弱势期变为强势期。特别是5月份有可能现货最强。因托市企业在4月份虚报数量获取补贴,而5月份再加紧收储来完成计划量。

  没有托市资格的企业面临着多重困难。首先要忍受高采购成本和风险;其次面临长期的南北倒挂(南方大量的进口玉米、高粱、木薯等品种替代,压制南方行情不与东北同步);最终导致非托市企业贸易减少,容易产生亏损。

  稻谷供过于求局面突出

  稻谷是国内产量第一大粮食品种,也是国内消费和种植分布最广的口粮品种之一。2004年以来,国内水稻种植面积持续增加,稻谷产量也从2008年起连续四年增加,特别是2008/09年,在获得历史性高产水平之后,加上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建立起较高的库存水平。在随后的三个市场年度库存不断累积。其中粳稻由于扩种而持续供应增加,供过于求局面较为突出。籼稻连续两年丰收,而消费持续大幅下滑,导致库存大量积累,供需矛盾激化。

  从基差方面讲,早稻托市价格2640元/吨,但这个价格远离市场价。中储粮2011年轮换早稻在2200元/吨左右销售困难,广东、江西等地临储拍卖早稻价格在2060~2080元/吨。虽然交割粮源质量相对好,但在稻强米弱的环境中难有好的消费用途。因此,期货在2400~2600元/吨这个区域都是严重升水的,而即使达到2300元/吨,预期也难有基本面上实质性的消费需求。

  从交割方面来讲,早籼稻交割库容小,交割难度大,交割成本高。所以早稻的卖交割多集中在内行交割上,仓单量相对有限。

  粳稻由于交割库全部在东北,因此主要考虑东北行情。从2007/08度年起,东北粳稻开始执行大托市政策,起因是供大于求导致价格大跌。而在大托市之后,粳稻价格始终保持在东北主粮品种中种植收益最高的地位。因此每年大量的旱田改水田,加上寒地水稻技术提升,东北粳稻产量屡创新高,供大于求矛盾在托市政策掩盖下加大,国有库存持续增加。而消费方面,由于口粮性消费整体下滑,虽有从面粉和籼稻方面转移过来的消费,但总体上增速偏缓慢,持续过剩。民间米厂大量倒闭,稻强米弱格局不断加强。政策性购销对市场价格决定作用占主导地位。

  从政策上看,2013/14年度国内粳稻再次执行临储加补贴政策,其中临储价格高达3000元/吨,而补贴政策更是覆盖除东三省以外的28个省,利益较高,很难阻止相关企业到东北加快采购新稻转储或者发运享受补贴。在收储执行之前,东北新稻谷普遍滞销,并有1.4元/斤以下的价格,政策启动之后,价格迅速向临储价靠拢,并且有的地区涨至临储价以上。

  从交割上看,交割仓库与厂库并存,贸易性库点、米厂与中储粮储备库兼有,中储粮、中粮、益海、吉粮等大企业在其中有较大作用。由于米厂利润一直不好,且面临着异地接货的风险,加上期货价格较高,从客观上讲暂时不具有利润引导的主动接货意愿—但如果考虑策略上盘活品种行情,做大成交量则有很大可能。中储为首的贸易商主体更有激励在升水情况下卖交割,特别是用轮换粮交割利润可观,只是黄粒米这一项质量标准较为严格。新米随着国家临储加补贴政策的开展,价格迅速上涨,交割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受当前的基差水平以及成交量制约,使粳稻期货暂无明确方向和可操作空间。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