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记者按图索骥前往亘古泉啤酒厂进行实地调查。
亘古泉啤酒厂距城区仅有十几分钟车程,周围有许多家工厂,多数是酒类企业,大门时常紧闭,少有人出入,透着某种神秘。记者到时,企业的厂区内许多工人正在清理垃圾,据说是为即将举办的一项活动做准备。
据了解,该厂拥有两条生产线,一个是易拉罐生产线,还有一个是瓶装生产线。企业负责人是县里的人大代表。
在易拉罐生产车间内,除了搞卫生的几名工人外,还有一名工人身处油污遍地、到处堆放报废铝罐的环境里维修设备,旁边一人多高的圆形铝桶材料散乱堆放。
在存放成品的区域内,一些已经打好包装的易拉罐啤酒还没有运走。乍一看,很难与正规厂家生产的“青岛”啤酒和“哈啤”区别开来。但拿在手里仔细辨认,记者发现上面 “青岛青特”字样在啤酒标识上居中排列,且字体最大最醒目,而印有“哈尔滨北亚”的啤酒上与“哈啤”极其相近,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误认为是山东青岛和哈尔滨所产的啤酒。
记者查询了“哈尔滨北亚”啤酒的条形码,上面显示的居然是,“厂家:同江(香港)润兴啤酒有限责任公司;规格:无”,而备注一栏中,则显示为该厂商的识别代码已注销。
另一厂房内,尽管瓶装生产车间内刚刚进行过清理,但仍然可以明显感觉到其生产环境的恶劣。生产线车间大门敞着,工人们没穿工作服,着装很随意,生产线正在生产“金雪趵”啤酒。风从门及破碎的窗户外刮进,袭来阵阵寒意。记者粗略看了看,酒瓶的底部,有些标的是B2006,说明是2006年生产的,有些已根本看不清其生产年限。
“我们这里算是最好的了,其他几家还不如我们呢,不信你们去其他厂子看看,那里生产状况更糟……”面对记者的采访,该企业负责人很坦然。
这样生产出来的啤酒能喝吗?记者分别找到了鄄城县工商局和质量监督局。
“厂区外的流通领域我们管,工厂内的生产问题不归我们管,你去找质量监督部门。”还没等我们把话说完,工商局办公室的一名主任挥手打断了记者的话。至于该厂商品仿真,以及商品条码厂商识别代码混乱问题,该主任说,那家工厂可能是有委托加工协议,再说条码问题也不归我们工商管。
“这样啊,可能印错了。”看着记者手机中的条码识别信息,鄄城县质量监督局食品科田科长不以为然地说。他告诉记者,A企业委托B企业加工产品,只要有委托加工协议就行。像亘古泉啤酒厂的生产许可需要上一级主管部门颁发,县里可能有备案,也可能没有备案。至于生产环境差强人意,他们也无可奈何。最后,田科长表示,会对条码问题调查清楚,然后回复记者。
然而,当几天后记者致电田科长询问结果时,他说,已将问题反映给了“稽查部门”。记者随后打电话询问,话机对面的李姓科长说正在开车,一会回电话。直到发稿,记者最终也没能等来回电和任何回复。
质量优劣难辨 产品标识混乱
●本报记者 何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