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中国酒业应有外向型思路

2013-03-18 11:143670

  最近,有两条与酒有关的新闻十分引人注目:

  其一,是根据美国有线新闻网的报道,CCTV也进行了转发,称世界十大最爱喝酒的国家当中,中国排在第二。第一位是英国,三到十位则分别是俄罗斯、法国、厄瓜多尔、摩尔多瓦、韩国、乌干达、德国和澳大利亚。我认为,这首先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直接相关。其实,此类消息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新闻报道当中,早在2007年,据俄罗斯《消息报》报道,德国啤酒协会会长皮捷尔·汉宣称,被称为“啤酒民族”的德国已退居世界啤酒消费第三大国,而世界第一啤酒消费大国的位置已经连续四年被中国占据。啤酒在中国作为舶来品尚且如此,更可以想象作为“国粹”的白酒,该是一种怎样的火爆。

  其二,是《北京青年报》等媒体报道,国酒茅台(600519,股吧)近来遭遇艰难时期,成箱成箱的飞天茅台积压在库房中。其实不仅是茅台酒,中金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1月份,商场和超市渠道的白酒营业收入同比下降超48%,销量同比下降37%。其中茅台、五粮液(000858,股吧)、国窖1573、水井坊(600779,股吧),1月的渠道内营业收入同比跌幅分别为40%、37%、30%和63%!毫无疑问,这种断崖式的下跌,与“三公”消费的“只降不升”,特别是公款吃喝的全面被限有直接关系。除此之外,塑化剂风波、涉嫌价格垄断、商标争议、有机原料造假等负面新闻时常为消费者敲响警钟,这样总比捂着盖着要好。总之,这是一件令人拍手称快的好事。

  但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白酒企业面对这硬邦邦的统计数字,怕是心里的苦涩要远多于欣喜。面对这样的局面,是继续沉醉于往日的暴利与辉煌当中怨天尤人呢?还是反躬自问,问问自己是不是过去赚得太多了,想想那句俗语“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进而励精图治,再创辉煌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关键是从业者有没有勇气、有没有能力去做。事实上,茅台业界内部的有识之士普遍认为,现在最该做的是放下国酒老大的架子,认认真真地利用这次机会完成调整,将此前过度扩张过程中凸显的问题逐一解决,另外,投入相当的精力和资源来重新梳理销售渠道,甚至是“开辟新大陆”,到公款消费之外,甚至是到中国之外去寻找新的生存之道。

  不仅是国酒茅台,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中国白酒企业,都应该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把眼界放得更宽一些。别的产业要把内需拉上去,但白酒产业则要将重点放在外需方面,只有把外需拉上去了,中国的白酒产业才能得到长久、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传说中的酒的发明人杜康,又名少康,是夏朝的第六任君主,距今已有4000多年了。历朝历代,酒总是与文人骚客、诗词歌赋、侠客勇士、豪壮义气等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当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中国酒业走出国门,不仅具有巨大的商业利润空间,而且拥有弘扬中国文化、扩充中国软实力的长远作用。

  但是同时,也必须看到中华酒文化与外国酒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性。由于原料、工艺、口感,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强势文化影响,使得中国酒在世界市场上虽然较受欢迎,但外国人多有一种猎奇心理、尝鲜心理,还未从骨子里形成对中国酒的一种崇敬和喜爱。这就需要我们的白酒企业做更多艰苦细致的工作,甚至要拿出一种二度创业的决心和勇气,才能在西方世界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总而言之,中国不能总是在威士忌、白兰地、伏特加面前屈居守势,也应该将我们的茅台、五粮液、汾酒、花雕……打将出去,让世界领略中国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