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代工业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装备和手段,机器人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劳动力成本上升,技术要求提高、机器人成本下降等多重因素作用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在“中国制造”中担纲主角,机器人技术开发和实现人工替代将是大势所趋。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正处在机器人产业井喷式发展的前夜。业内人士认为,机器人产业将是继汽车、计算机之后最有潜力的新型高技术产业。“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将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
中国市场成争夺焦点
《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攻克一批智能化高端装备,发展和培育一批高技术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核心企业。在政策扶持下,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装备制造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拥有量只有约3500台,而到2010年底,我国工业机器人的装机量已达到5.23万台,同一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度供应量排在全球第三,销售量1.5万台,同比增长171%。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市场对机器人产业意义重大。根据IFR(国际机器人联盟)的研究,到2014年,全球每年新安装工业机器人将达到16.67万台,届时我国工业机器人年装机量将超过日本,达到近3.2万台,将占到世界总量的20%。工业和信息化装备部工业司副司长王卫明透露,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年安装量排名世界第三,累计安装量超过5万台,位居世界第六。预计到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需求量最大的市场。
目前,世界工业机器人行业4大巨头瑞士ABB、日本FANUC发那科、日本YASKAWA安川电机、德国KUKA库卡都在中国设立了分公司,连同其他进口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8成以上。其中前3家在全球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均突破了20万台。据相关数据统计,FANUC机器人产品在中国占有23%的市场份额。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已成为外资巨头争夺的重点。
自主创新是唯一选择
由于机器人技术被发达国家列为警惕性技术,通过购买方式来获得核心技术并不现实,自主创新成为发展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唯一选择。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投资建立了9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和7个科研基地,包括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新松机器人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博实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开发中心、海尔机器人公司等。及至“十二五”期间,国家86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等多个项目都有涉及机器人项目。国内各个地区、省市也在大力投资机器人的产业建设。
然而,尽管我国机器人技术研发迅速发展,但较国外先进技术差距依然十分明显,如何从外资企业中突围成为国内机器人企业的重要课题。因此,抓住汽车行业之外的客户群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就成为新松机器人公司(下文简称新松)的创新思路。洁净机器人就是其中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