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储粮该往何处去
- 发布日期:2012-09-18 啤酒工业信息网
不久前,中储粮总公司2012年年中工作座谈会在长春召开,会议中披露出了中储粮上半年的经营业绩,而在未来公司发展中,强调了直属库向粮食收购、保管等政策性角色回归,而经营性业务增加了物流和食品的拓展。显然,中储粮未来在粮食调控与产业链延伸上要加大前进的步伐,一个全产业链帝国已经呼之欲出。
然而,中储粮作为一个政策型央企大力拓展经营性业务,其角色定位愈加模糊,为外界诟病。即使正在进行中的董事会制度改革,对此也没有明晰的说法。
“目前董事会已经任命的人选都已经公布,其他的还要等待国资委的消息。”在开完年中座谈会后不久,中储粮有关部门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改制初探
在成立12年后,中储粮开始试图引入分权制衡,将现行的总经理“一把手负责制”改为董事会负责制被认为是“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但这次管理体制改革是否会涉及“政策性”和“经营性”业务分离,迄今为止记者并未从中储粮得到明确答复。
业内人士认为,这次改革与中储粮内部贪腐案频发有关。
“中储粮是由国家国资委和中纪委监管的,地方国资委并无监管资格。此外,中储粮内部缺乏内省机制。”国家发改委一位农业经济研究员向记者表示,国家粮食局只是在业务上对中储粮进行指导,但两个机构都是副部级,应属平级单位。“尽管粮食收储定价是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局和中储粮等一起制定,在粮食收储定价上,中储粮有很大的话语权,这是因为其他机构都不像中储粮这么懂市场。”中储粮内部一位人士说。
此外,中储粮部分经营性业务都由分公司、子公司和直属库、代储企业实际操作。决策权和执行权集于一身,内部权力缺少制衡,加之粮食政策性收购职能背后的监管缺失,导致中储粮河南分公司和直属库屡曝大案。
为了应对腐败暴露出来的管理漏洞,中储粮领导层在年中座谈会上强调直属库向粮食收购、保管等政策性角色回归,而分公司、子公司等从事的经营性业务要逐步收回到总公司,由总公司成立专门的分公司负责管理。对于记者提出的进一步采访要求,截至发稿前,中储粮没有回复。
从“大粮仓”到“大粮商”
据记者了解,在本次年中座谈会上,中储粮董事长包克辛的讲话文件中透露,中储粮上半年实现21.6亿元的盈利,同比去年增幅为50%,业绩提升主要来自粮食保管补贴费用的增加。也就是说,中储粮的盈利,主要还依赖它的政策型央企身份。
这离包克辛上任中储粮总经理时提出的从“大粮仓”转型“大粮商”的构想还很远。
作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产物,2000年6月9日,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在京成立,其定位被描述为:受国务院委托,这家企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中央储备粮的收购、储存、调运、销售及进出口业务,负责中央直属粮食储备库建设和设施维修,提高仓储能力等,确保中央储备粮储存安全,质量良好,调用通畅,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当时,组建中储粮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要求,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结合当前粮食工作中的新情况而作出的重大决策”。组建的目的是“完善中央储备粮经营管理体制,加强和改善对中央储备粮的管理,降低经营管理费用,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切实发挥中央储备粮为宏观调控服务的作用。”
中储粮的前身,1990年成立的行政机构——国家粮食储备局,几乎全部转入中储粮,原国家粮食储备局局长高铁生,成为中储粮管理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
与此同时,中国的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仍在继续。2001年8月20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粮食工作会议,正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1〕28号),将2000年春天开始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范围从浙江省扩大至全国,重点是浙江、上海、广东、福建、海南、江苏、北京、天津八省(直辖市)。意见将改革浓缩为16个字,“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
2004年5月26日,《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正式对外颁布,赋予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全社会的粮食流通和对市场主体准入资格审查的职能,这成为现在中国粮食流通体制的纲领性文件。当年5月3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宣布,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
“这几份文件把原来地方的国营粮食收购企业推向市场,实质上在享受国家政策这个层面,减少了中储粮面对的竞争。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和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开始加入粮食收购,由于民企所采用的方式更为灵活,中储粮实际面临具有一定竞争压力的市场环境。”国家发改委一位农业经济研究人员表示。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研究所农村室主任蓝海涛认为,单从粮食收购和战略储备方面来看,中储粮基本实现了政府设立的目标,实现了对粮价的市场调控。中国的粮价一直比较稳定,没有大起大落。“但付出财政代价也比较高。同样是保有储备粮,民企费用只要八折,因为中储粮的工资和其他费用较高。”
不过,尽管被定位为政策性企业,但中储粮成立之初一直就有大举介入粮食加工、贸易的计划。
2002年7月,中储粮成立“北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粮食储备和加工贸易等经营业务。2004年,中储粮制订公司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时,提出“建成集仓储、转运、加工、贸易为一体的现代化粮油企业”。此后中储粮成立了东莞市粮油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粮油产品生产、加工、仓储、销售及国际化贸易。
一位曾经在中储粮工作的人士表示,当时受制于国务院对其“专职从事政策性业务”的明确规定,中储粮真正在粮油加工领域的动作很小。但当时中储粮的员工已经开始在研究文章中表述中储粮“进军上下游产业链、盘活存量、增加增量”,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公司发展的重要性。
2007年上任的总经理包克辛早有从“大粮仓”转型“大粮商”的构想。2008年他在媒体撰文提到“努力把中储粮总公司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而路径就是加快拓展以储备为中心的产业链,将所涉及的生产、物流、加工消费等领域有机整合起来。包克辛曾在原国家计委和国家发改委任职,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人际关系很熟,也熟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
而中储粮在经营业务领域的一系列动作无不符合这种思路。
2008年开始,中储粮相继向市场推出“龙系”、“隆鼎福”、“华夏粳华”、“盛湘”等大米品牌产品,以及“东鼎”牌面粉品牌产品,并开始在植物油产品方面发力。2009年,作为中央批准立项的市场调控项目,中储粮(三河)米业日前正式投产。
虽然在2010年,中储粮的经营性业务一度被叫停,但2011年3月,中储粮镇江油脂基地开始生产,4月,中储粮正式进军种业,在甘肃成立中储粮张掖金象种业公司;6月,中储粮在上海正式推出中包装的“海上花”食用油。2012年年初,中储粮正式推出“金鼎”小包装食用油,2012年8月推出“金鼎”调和油,并同时自揭行业潜规则、打击竞争对手。中储粮事实上已经更加高调地全面进入经营性领域。
不存在的“自负盈亏”
作为一家被定位为“政策性粮油储备企业”,中储粮在收储方面享受国家补贴的政策性粮油业务,又不断踏入粮油加工、物流等充分竞争业务的深水区。这引发了外界对其角色定位的争辩。
在食用油方面,中储粮一直强调自己的优势主要在于加工成本可以比益海嘉里与中粮减少6%,总体价格比福临门和金龙鱼低3%~5%。
中储粮内部人士表示,中储粮涉足经营性业务是因为“归口于国资委,有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与石油石化、电网、通信等公益性的央企一样,国资委每年都要对中储粮进行考核,要求每年完成利润,增加指标。
在中储粮网站的介绍上亦有“享有国务院确定的国有大中型重点联系企业的有关政策,在国家计划、财政中实行单列,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字样。其直属库的定位则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
但在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研究所农村室主任蓝海涛看来,中储粮理论上不存在自负盈亏的问题,因为粮食收储上,“盈亏都是财政部的”。
中储粮今年上半年的业绩也说明了,中储粮主要还是靠政策性业务部分盈利,而贸易业务,据内部人士表示,“处于亏损状态。”至于经营性业务收益,由于中储粮从未公开财务情况,则不得而知。
那么如何理解中储粮在经营性业务上的野心?
中储粮的说法是,如果仅仅掌握原粮,会大大削弱粮食调控的效果,“适度发展粮油加工”是中储粮的必经之路。一位中储粮内部人士表示,“现成的粮源、粮库、物流、加工厂,中储粮就是想盘活存量做增量。”
中储粮第一任总经理、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高铁生认为,中国的粮食储备应该将经营和储备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储备更好地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市场稳定服务。
他曾在2011年10月30日的中国粮油财富论坛上表示,目前国内上至中央、下至地方的粮食储备局仍是以储备为主,对粮食的深加工、经营还处于初级阶段,造成针对粮食、食用油的物价平抑措施的调控能力大打折扣。
“2008年,全球发生了金融危机,造成了粮食紧张。当时上海粮食局的一个领导就告诉我,为了应付当时的局面,上海启动了平抑粮价、油价措施,刚开始效果并不显着。原因是什么呢?”高铁生说,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向市场投抛的不是成品,而是诸如毛油、大豆、粮食这些初级产品,但老百姓已经不吃这些了,他们要吃深加工的粮食,吃品牌的产品。
但另一些人士对这种说法高度质疑:只要中储粮抛售原粮到一定程度,就能稳定粮价,同时控制加工企业规模,不要让少数加工企业达到垄断规模,一定可以实现调控目标。
不过,在2010年经营性业务被叫停后不久,2011年中储粮就开始在食用油和米业等市场上的发力。
从现状来看,决策部门似乎已经认同了中储粮的做法。
(山桃)【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