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体系中,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日益彰显。食品机械制造业作为其一部分,也在这场经济浪潮中占尽了鳌头。审视国产食品机械制造业,却不同程度地凸现了许多先天不足和自身缺陷,该行业应该在这场经济大潮中提档升级,以赶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提高产品的产能规模是提档升级的首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类产品和市场已经向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食品行业的乳品、饮料(果汁)、啤酒乃至糕点糖果等大众消费品,消费者和经营者一致认同的是产品的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使得诸多产品的市场越来越集中在一些大品牌上,从而又使得大品牌的生产企业逐步迅速集中成为大规模企业。这就向食品机械制造业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食品机械的制造能力是否能满足食品企业特别是这些大品牌企业高产能、大规模的要求?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够圆满的。

    我国食品机械的制造现状是,对原料的处理(如乳品、果蔬)、前加工(如啤酒的麦汁制造和发酵)等尚可制造出相应规模的配套设备,对深加工(如大容量的浓缩、大规模的分离)则无相应的加工能力,对成品的包装,如啤酒饮料尚无50000b/h以上高速高产能的规模。这就使得这些大型品牌集团的主要设备还在依赖进口。

    那么,我们的国产食品机械制造企业能否在现有的基础上再上一层楼,把产能规模这个“档”提起来呢?这个问题已经很严肃地提到了我们国产食品机械制造企业的议事日程上。

    稳定提高产品质量是提档升级的关键

    诸多食品企业之所以大量进口设备,除了产能规模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或理由则是认为进口设备的质量好于国产设备。实事求是地说,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又不是可以完全成立的。以同样产能、同样功能的设备相比较,从进口设备的性价比来看,以优质优价的原则说,其本应优于国产设备。但是,从设备制造的角度来看,当今全球设备制造业的原材料、电气配件以及自控零配件的选型同质化,加工机械设备如自动焊、激光焊、数控机床的相似并大量使用的情况下,为什么国产设备的产品质量就不能与进口设备相媲美呢?这样看来,问题主要就出在加工工艺与质量的控制上。

    有一位管理学大师曾经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在国外讲学,一个外国人问他说,你们中国连卫星、飞船都能上天,为什么有时却连“螺丝”都做不好呢?他诙谐地回答说,中国人在制造卫星、飞船时,中国人“咬紧牙关”,一下就把它做好了。而在做“螺丝”的时候,也许有人没有“咬紧牙关”,所以就出了点小毛病。可见,中国人不是不可以做出好产品,而是有时却是没有讲“认真”二字,没有“咬紧牙关”把它做好。近几年在管理学非常流行的“细节论”、“细节决定成败”就是这种观点。所以,国产食品机械制造行业只要更“认真”一点,“咬紧牙关”,更注意细节,再加把劲,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产品的提档升级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产品的技术创新是提档升级的生命

    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江泽民同志也曾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和历届政府更是适时地提出开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业。但是,回顾一下我们的食品机械制造业,这方面做得怎么样呢?客观地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我们食品机械制造业的产品,能跟上国际先进水平的不少,但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技术创新的产品却是甚少。这里所说的“跟”字,不客气地说,是“跟进”甚至是仿制,而极少创新。所以,我们食品机械制造企业要从创新的角度,从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度来开发我们的新产品,开发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先进设备,这样,才真正能实现国产食品机械制造业的提档升级。

    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产品提档升级的根本

    要实现国产食品机械制造业的提档升级,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提高该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这个综合素质即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思想素质即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决策水平和创新思想。技术素质即包括设计的技术水平和加工制作的技术水平。

    从食品机械制造行业的总体情况来看,一部分是由原来的国有轻工企业转型或转制的,大部分是由原来的乡镇企业转制和近二十年来民营企业构成的。客观地说,根据后面这两块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他们从思想上、技术上赶超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新潮流,开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还有一定的差距和困难。但是,这又不是绝对的。当今社会,人才流动的社会大环境已经形成,只要聚集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这个突破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有一位伟人说过,世上最可宝贵的是人。只要有了人,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而要创建高新技术产业所需要的人,则是高素质的人。这个道理可能谁都懂,但真正做起来就各有各的差异了。

    首先,企业的决策人员,即企业的投资商、经营者、大大小小的老板们,要有创新的理念。中国有句古话,“吃人家嚼过的馍没味”。跟在人家后头靠模仿来制造机器,短期内可以受益,但其产品寿命周期都不可能太长,更不可能创造出属于企业自己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不可能在技术上有所突破,不可能成为行业的排头兵,引导新潮流。

    其次,有了这个创新的理念,企业还要在用人上放开手脚,用能创新的人,用有开拓精神的人,用研发人员而不是仅仅用一般设计人员和一般制图人员。当然,这对企业来说,所付出的代价和回报也是不一样的。

    再次,就是制造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是个非常普遍非常重大的问题。关于产品质量优劣,管理学大师以一句“没咬紧牙关”来“戏说”是很轻松的,但真正要做到“咬紧牙关”却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优质产品是生产出来的。制造人员的基本素质如何是根本、是关键。如前所述,由于历史的原因,食品机械制造行业的制造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有国有转制工人,有原乡镇企业工人,更多是广为招聘的农民工。甚至大多数工人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他们与大军工、大国企的工人相比,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们的企业主应该很明白地正视这一点,有意识有计划地改变这一点。比如一是有计划地从技校、高职等学校招聘一批批经过专业职业训练的员工,逐步形成一支支专业技术素质较高的员工队伍。二是有计划地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教育,以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技术在更新。“一招鲜,吃遍天”,靠一门技术过一辈子的年代已经过去了。“活到老,学到老”是当今社会的主题。
    员工的主动学习固然重要,但那毕竟是有限的。而企业的技术培训、达标升级却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企业提档升级的重要途径。这点,国内已经有许多成功企业和在国内投资办厂的外企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因为企业最后的竞争是人的竞争。不提高生产制造工人的综合素质和技术素质,不但生产不出优质产品,甚至连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工具都用不好,企业还如何谈提档升级和高速发展?这个问题是每一个企业家都必须重视的。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