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聚酯市场虽会出现局部过剩 但包装工业需求看好
  • 发布日期:2005-11-30     啤酒工业信息网

   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国内在建和拟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简称聚酯)装置累计产能超过600万吨,若全部投产后,我国2008年聚酯产量将超过1800万吨,2010年将突破1900万吨。而与此同时,受原油涨价影响,其原料精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价格一路上扬,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再加上国外对我国聚酯行业的反倾销不断,使出口受阻。这些原因使得国内聚酯供应量骤增,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利润下滑,一些人悲观地认为,聚酯行业面临着过剩的危机。
    国内聚酯产业是否已成明日黄花?专家对此的回答是:国内聚酯市场虽会出现局部过剩,但出现行业性供过于求的概率很小。因为包装工业将成为继纺织业之后的聚酯消费'大户',包装行业近年来的超速发展将为聚酯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动力。

    饮料包装是'大蛋糕'

    我国饮料工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年均增长率达20%以上。2004年我国软饮料总产量达到2912.43万吨,同比增长22.7%。但我国人均饮料消费量只有8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是西欧发达国家的1/24。这意味着我国饮料工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专家预计,今后5~10年我国饮料工业年均增长率将在15%以上。

    饮料业的快速增长必然带动饮料包装业的快速发展。PET包装因价格便宜、透明性和气密性好、强度高、易造型等特点,在饮料包装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世界主要饮料大国在碳酸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瓶装饮用水四大饮料包装中使用PET材料的比例已经超过60%,我国也由1997年的53%上升到2001年的65%,目前达70%。另外,PET瓶因其无毒、无味、透明、质轻、保香性好、不易破碎、对氧气阻隔性好、对紫外线有较好的遮蔽性等优点,近年来在我国食用油包装,调味类商品包装,农药及洗涤日化品包装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年均增幅达20%以上。

    啤酒包装最具潜力

    啤酒包装是PET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与传统的玻璃瓶包装相比,PET啤酒瓶具有质量轻、易携带、强度大、韧性好、易制作、不易破碎、不会爆炸、节省运输费用等优点,被国内外专家称为21世纪最优秀的啤酒包装材料。但啤酒容易被氧化,因而对包装材料的氧阻隔性和密封性要求很高。但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丰厚的投资回报预期,已使世界各大PET容器生产商在上世纪90年代就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研发PET啤酒瓶的加工工艺和技术,并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实现了PET啤酒瓶的规模化生产。2001年,美国PET啤酒瓶使用量已达3亿只,英、德等欧洲国家PET瓶装啤酒已占啤酒包装总量的10%,韩国去年PET啤酒包装已占啤酒包装总量的40%。

   我国啤酒产量自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在2300万吨/年以上的水平,去年更超过2910万吨。如果按630ml/瓶计算,约需啤酒瓶460多亿只,今后只要10%采用PET瓶包装,就会有超过20亿元的市场需求,若有50%采用PET瓶包装,则年消耗PET树脂将超过100万吨,市场潜力十分惊人。

    这一巨大的潜在市场已被国内PET包装企业看好。珠海中富股份公司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注塑设备和技术后,已能生产出三层隔氧结构、具有高阻隔、耐热、耐压、透明、符合巴氏杀菌工艺要求的PET瓶,其1600ml的家庭装啤酒瓶投放市场后,很受消费者喜爱。上海紫江企业研制的PET啤酒瓶已经通过各种测试,并得到国内著名啤酒厂商的认可,可提供330~640ml规格的产品。

    专家预计,随着技术难题的攻克和工艺设备的优化与改进,今后10年PET瓶将会在我国啤酒包装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迅猛增长。

    医药包装后来居上

    医药包装主要指包装药品及医疗器械用的瓶、盖、盒、薄膜、片材、复合纸、手术器具包装袋、输液管(袋)等,前几年一直是PP、PE、PVC三分天下,近两年由于PP、PE价格猛涨,PVC包装量开始增加。但PVC本身的一些特性,又决定了其不可能完全替代PP、PE包装。与国内PP、PE价高货紧的状况相比,近两年国内PET价格相对低廉、货源充足,而其包装品性能又优于PP、PE,更是PVC包装望尘莫及,因而在医药包装中被大量采用。目前PVC包装在医药包装领域虽然仍占有很大比重,但因欧洲等发达国家早已禁止含有DEHA增塑剂的PVC制品在食品及部分医药包装中应用,将使PVC在包装领域的用量逐年减少,取而代之的必是具有透明度高、阻隔防潮性能优异、易着色、无毒、无味、阻紫外线性好、对氧气阻隔性好、易回收再利用等优势的PET包装,使PET包装后来者居上。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