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放缓加息步伐"信息量巨大" 隐含目的值得注意
  • 发布日期:2019-03-25     啤酒工业信息网
 
 
  美国东部时间3月19日至20日,美联储召开议息会议,再次放缓加息步伐,并释放多个重要货币政策信号,“鸽”声嘹亮,“鹰”霾尽散。不仅对美国和全球经济影响深远,也将一定程度影响着人民币的未来走势和表现。
 
  美国这一举动“信息量巨大” 
 
  此次会议上,美联储不仅发布了货币政策声明、预测“点阵图”,还宣布了资产负债表正常化的原则和计划,对美国未来货币政策走向进行了较为清晰的诠释。从中透露出三大信息:
 
  首先,加息步伐再次放缓,紧缩货币政策周期接近尾声。美联储宣布维持联邦基金利率2.25%至2.5%水平,按兵不动在意料之中。但同时,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将联邦基金利率中位数预测值,从2018年12月的2.9%调降至当前的2.4%,并保持2.8%的长期平均水平。这意味着,美联储年内可能的加息次数从两次降至0,未来两年或仍有1到两次加息空间,之后就要“见顶”。虽然预测值处于动态调整之中,但整体趋势已经明显,美联储加息大周期到了最后的尾声。
 
  其次,尚难判定货币政策拐点已现。美联储公布声明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预测,年内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提升到了28.5%。但这并不足以说明货币政策拐点到来,针对美国经济形势、就业状况和通胀水平,美联储需要做的是相机抉择。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反复强调,当前经济数据很难判断未来货币政策走势,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因此,美联储继续保持降低利率水平,释放超级“鸽派”信息,意在引导市场预期、提振投资者信心,但还没有下定货币政策转向的最后决心。
 
  此外,年内美联储将停止“缩表”,保持宽松货币环境。美联储宣布将从5月起放缓“削减购买美国国债”的步伐,从每月削减300亿美元(1美元约合6.7元人民币)降低至150亿美元。同时保持对机构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的削减规模。而且,美联储最终将在9月停止“缩表”。鲍威尔预测,“缩表”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将保持在3.5万亿美元左右。2008年9月初的金融危机前夕,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仅为9883亿美元。美联储“缩表”将戛然而止,远回不到过去,欲保持宽松货币政策环境,继续压低长期利率水平,助力美国经济增长。
 
  为新兴市场再次提供机遇 
 
  毋庸置疑,美联储此次议息会议是2015年进入加息大周期、2017年开启资产负债表正常化操作以来,最为重要的一次会议。美国此番货币政策调整,信息量巨大,不仅对人民币的短期走势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可能给未来人民币的长期国际化发展带来客观机遇。
 
  短期看,有利于形成强势人民币的积极预期。美联储此次继续放缓加息、维护宽松货币环境的政策调整,将拉低美元汇率,具有全球影响。预计强势美元周期将尽,弱势美元或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存在。因此,中国货币政策具有较大回旋空间,资本外流、汇率贬值等外部压力基本解除,可聚焦国内经济增长和结构性转型问题。在中国经济已经开始企稳向好的背景下,将提升市场对中国经济表现的信心,支撑人民币汇率继续坚挺走强。
 
  中期看,人民币资产或更受青睐。美国货币政策调整,未来将与日、欧等央行政策操作趋同,均要压低利率水平,保持充裕流动性,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或将到来。这必将推动美欧等发达国家的股市等风险资产价格走高,中长期债券收益率走低。这意味着,国际投资者若要在市场上获得更多收益,必然要承受更高的风险,若要减少风险,必须要忍受更低的收益率。美元等资产吸引力不如从前,为新兴市场再次提供机遇。目前,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低于相对应的中债收益率。美国股市的高风险,正在引发投资者的忧虑。在中国经济稳健向好、人民币走强预期升温的背景下,国际投资者将对人民币资产更感兴趣,国际资本或加速向中国等新兴市场流动。
 
  长远看,美元信誉减弱为人民币崛起提供机遇。在美国经济近期表现“尚可”的情况下,美联储放“鸽”行动远高于预期,让人不免质疑美联储政策目标的复杂化。不仅具有稳增长、控通胀、促就业的经济目的,也有为特朗普政府“背书”、促进股市繁荣、巩固总统政治支持的考虑。美联储具有货币政策独立性,但不排除鲍威尔们背负政治压力。美联储货币政策“政治化”苗头,将损害美国信誉,动摇美元信心基础。
 
  美方重要隐含目的值得注意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