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粮食减产和生物燃料需求增加等因素推动,去年以来以玉米、大豆、小麦为代表的全球粮价大幅攀升。粮食价格暴涨是粮食危机的主要表现,但应该看到的是,高油价是粮食涨价的“始作俑者”。

              就生产成本而言,因石油涨价,则以石油为原料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以及加工、运输费用都会提高,从而抬高粮食的生产和运输成本。粮农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与2006年相比,2007年全球粮食运输费用上涨幅度超过80%,毋庸置疑2008年会有更大的涨幅。

              能源问题困扰整个世界经济,关于这个问题,专家众说纷纭,所用数据、所站角度和所持立场均有较大不同,预测结果也存在很大差异。两年前人们还在讨论如果油价达到70美元/桶该怎么办的问题,也许当时很少有人能料到油价似脱缰野马般一路狂奔至150美元/桶附近。本月初举行的八国集团(G8)首脑会议上也把粮食、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等问题作为重点进行了讨论。

              除能源问题之外,环境变化也是一个大问题。气候变暖导致全球性的自然灾害不断增多,从而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在我国冬麦区北移,全年平均气温上升,对农产品的影响到底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进行科学分析。预计未来30年全球气候还将继续发生显著变化,受此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布局将有较大改变,如果不考虑良种引进和技术改良等因素的话,我国三大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产量必将下降。

              中国是世界上产粮大国,粮食自给率达95%,国内粮价虽然也在涨,但涨幅相对而言不算很大,而且5%的进口依存度意味着国际粮价的大幅上涨对国内形成不了很大的冲击。面对全球粮价的报复性飙升,中国同时也有自己的应对措施。国家连续出台政策,包括取消出口退税、增加出口关税、实行配额许可证管理等一系列措施,这样大幅度调整粮食产品出口政策,主要为了调节粮食的进出口量,以达到国内供求平衡,防止进一步的通货膨胀。

              然而国外一些媒体却将世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与中国进口和限制出口联系起来,“中国威胁论”的论调应运而生,中国的进出口政策调整就这样被国外过分夸大和妖魔化了。我国小麦乃至整个粮食价格之所以能在国际粮价持续高位运行态势下保持基本平稳,主要得益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对于小麦价格来说,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托市收购与最低收购价小麦的定期拍卖。2006年国家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数量4127.5万吨,2007年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数量2895万吨。除去连续两年的拍卖量,据不完全统计,前两年的最低收购价小麦还剩下1900万吨左右。

              目前新麦的收购还在进行中,国家已经完全能够掌控小麦市场的供求状况。据统计,截至7月5日,11个小麦主产省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8年新产小麦3310.7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205.5万吨。而今年3月以来,中储粮总公司已先后数次集中抛售小麦、稻谷、中央储备玉米等粮食作物,调控能力可见一斑。政府正是通过托市收购和拍卖,使得国内粮食价格保持平稳运行,预计2008年“政策市”仍将是中国小麦市场的主要特征。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小麦和许多作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价关系。小麦作为粮食和饲料的主要来源,除自身商品价格外,还拥有“基础价格”属性,而“以小麦为基础,衡量农产品投资价值”也成为当时不少投资者的首选策略。然而现在农产品作物价格之间的比价关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已经不能再用过去的标准来衡量比价,也不能简单的只从某一方面来思考农产品的价值。

              前期由于小麦价格反季节上涨,致使小麦和玉米价差逐渐缩减,饲料替代的炒作效应也已经被明显削弱。从有关机构在7月份的预估报告中可以看出,我国小麦增产预期仍然未变,市场整体仍呈现供过于求的格局。这一方面为国家继续实行小麦最低价收购政策来保护农民利益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使得国内小麦市场价格出现急剧上涨的可能性缩小,维持粮价稳定仍是主旋律。

              综合来看,并不是说在国际粮价高企的今天,中国就高枕无忧了。造成粮油紧张的因素具有长期性、全球性,世界粮油价格上涨的形势短期内难以扭转,从近几年的走势可以看出,国内小麦价格与国际农产品价格之间仍然存在着模糊的联动性,国际粮价上涨会通过进出口贸易等对国内价格产生影响。在食物帝国下一轮的粮食洗牌过程中,中国没有任何理由乐观。

              但我国农业和经济基本面仍然健康,市场调节和国家政策的双重作用下粮食价格不易出现大起大落,我国政府也将会继续维持农产品价格稳定,以预防我国通货膨胀。虽然影响小麦价格的成因复杂多变,但内在价值和季节性因素、投机程度以及技术性趋势是我们可以利用自身条件掌握的运动规律。在目前的市场形式下,过分看多或者看空都是不理智的选择,但近期郑麦盘面上方压力偏重,短期上行受阻的可能性较大。“花开花落自有时”,因此,长短结合、随盘而动将是后期投资的主要交易手段,顺势操作仍将是主流。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