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啤酒非生物浑浊分析
- 发布日期:2006-03-21 啤酒工业信息网
引起啤酒非生物混浊的物质主要是蛋白质、多肽、多酚、多糖及酒花树脂等,其主要的混浊形式有蛋白质-多酚混浊、糊精混浊、多糖与蛋白质-多酚络合沉淀、无机物沉淀、酒花树脂混浊等。
l. 啤酒非生物混浊的成因
1.l 蛋白质、多酚混浊:啤酒中蛋白质主要来源于麦芽,导致啤酒产生混浊的蛋白质是醇溶蛋白和β-球蛋白;啤酒中多酚物质来源于麦皮和酒花,导致啤酒产生混浊的多酚物质主要是黄烷羟基衍生物类,其他酚类只有聚合成聚合物才能对啤酒混浊起作用;蛋白质和多酚形成混浊物主要是在重金属作用下氧化聚合而成的。根据其不同的形成可分为下列情况:
l.1.1 真正蛋白质混浊(杀菌混浊):因啤酒pH与蛋白质的等电点相近,蛋白质含量较高,在杀菌加热时啤酒中蛋白质水膜被破坏,使之变性凝固,出现片状、絮状、块状或颗粒悬浮物形成的混浊。
1.1.2 冷混浊:在低温(0℃)下保存的啤酒出现失光、雾浊现象,但当把啤酒加热到20℃以上时其混浊会减少或消失,此称为冷混浊或可逆混浊。这是由于麦汁和啤酒中存在较多的β-球蛋白、δ-醇溶蛋白在合适的温度下与水形成氢键呈水溶性,当温度较低时与水结合的氢键断裂又与多酚氢键相连形成小颗粒而析出,由于其与多酚形成的氢键是以弱氢键相连。当啤酒加热到20℃以上时弱氢键断裂,这时啤酒失光消失,蛋白质又与水结合重新形成水溶液。
1.1.3 永久混浊(氧化混浊):啤酒在保存一段时间后,啤酒中多酚组分花色苷和蛋白质分别被氧化聚合形成氧化聚酚和聚合蛋白,这两种聚合物经共价键形成更大的蛋白质-多酚聚合物从啤酒中析出颗粒,先出现混浊,但在静置后慢慢又沉淀于瓶底形成一层薄薄的较松散的沉淀物,酒体又逐渐恢复清亮透明,这种混浊是不可逆的。
1.2 多糖混浊:其主要表现为啤酒杀菌后产生混浊,而当啤酒冷却到常温时又复溶,酒体变得清亮透明。其原因是啤酒中存在糊精或多糖晶体物质。
1.3 无机物沉淀:重金属、硅氧化物、草酸钙等,也是引起非生物混浊的因素。啤酒中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水及管道容器中,引起混浊的原因有两个:与蛋白质及多酚的活性基团整合形成沉淀;作为催化剂促进蛋白质-多酚氧化混浊。啤酒中的硅氧化物或硅酸盐主要来源于麦皮、水及澄清剂、助滤剂,它们在啤酒储存中形成胶团,引起硅性沉淀。草酸钙沉淀主要是由于酿造水、麦皮、糖化添加的石膏的Ca2+于发酵代谢中间产物草酸钙反应形成沉淀。
1.4 酒花树脂混浊:杀菌后啤酒液面上出现一层絮状、丝状褐色漂浮物小粒附在瓶脖上(俗称“黑脖”),这主要是氧化酒花树脂与蛋白质的络合物。
2. 提高啤酒非生物稳定的工艺措施
2.1 原料:应选用皮薄、蛋白质及多酚含量低的大麦,严格控制制麦工艺;大米应新鲜,浸出率大于95%;适当控制原辅料比,即在麦芽质量较好或外加酶的情况下可适当提高辅料大米的用量,以减少蛋白质及多酚的含量;酒花应选用新鲜优级酒花或颗粒、浸膏,防止氧化树脂进入啤酒中;其他辅料应为食用级并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2 酿造用水:碳酸盐硬度<5度dH,非碳酸盐硬度:3-5度dH,碱度应小,控制Fe2+、Cu2+离子均应小于0.5ppm,合理控制Ca2+、Mg2+浓度。
2.3 糖化控制
2.3.1 蛋白分解要适当,主要使麦汁中高、中、低分子蛋白质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一般对溶解较好的麦芽采取正常蛋白分解温度(50℃),对溶解不良的麦芽可采取低温长时间蛋白分解,另外可添加蛋白酶以增加蛋白水解,或者与溶解较好的麦芽混合使用。
2.3.2 控制多酚溶出,麦芽醪液中麦芽多酚与蛋白质的缩合很微弱,在麦汁过滤和煮沸时不易除去,带入啤酒中影响啤酒的稳定性,这种微弱的反应使多酚即使在发酵液中pH下降后,部分被分离出来,而另一部分在清酒过滤后由于氧化日照而加速与蛋白质的缩合而产生沉淀,因而有必要在糖化中控制多酚的溶出,一般采用糖化过程中加入甲醛的办法。
2.3.3 糖化过程中应强化麦汁碘检反应完全,防止因糖化不完全造成的啤酒糊精、多糖混浊。
2.4 麦汁过滤:待糖化麦汁进入过滤槽后,应先静止10分钟,然后打回流至麦汁清亮后开始过滤,控制洗糟用水温度76℃pH6.0-6.5,洗糟不能过度,一般要求残糖控制在1.5-2.0之间,以控制多酚的溶出。
2.5 麦汁煮沸:煮沸时,麦汁中的蛋白质很容易和酒花中的单宁物质形成沉淀而被分离出来,以减少麦汁中可凝固性氮含量;一般要求煮沸强度8%,同时调节PH5.1-5.3,必要时可适当添加食用单宁、卡拉胶等,促进蛋白质缩合沉淀,另外控制煮沸时间在60-90分钟。
2.6 沉淀冷却:充分排除热凝固物,尽量缩短麦汁冷却时间。
2.7 发酵:麦汁充氧量控制在6-8mg/L,进罐温度8-9℃,满罐酵母数:l.5-1.8×107个/mL,这样麦汁起发快、产酸快、pH值下降快,能有效使发酵液中蛋白质凝固析出沉淀;满罐24、36小时排冷凝固物,主发酵温度10-11℃,待双乙酰合格后,尽量使醪液保持平静,即发酵罐控温时要求上部温度等于或稍高于下部温度,以有利于蛋白质和酵母沉降,并及时排除酵母及沉淀物以免酵母自溶;还可适当延长储酒时间,以充分分离冷凝固物。
2.8 过滤:过滤前降低酒温,避免温度波动,以进一步使冷凝固物析出,同时过滤时激冷很有必要。过滤时可添加 PVPP、硅胶等以吸附多酚蛋白质等物质,要求清酒过滤浊度≤0.5EBC,尽量减少清酒中过滤剂的残留;过滤时尽量减少与空气接触,清酒罐采用CO2背压,同时可加入适量VC能有效降低啤酒中溶解氧。
2.9 灌装:灌装时输酒管道应先排氧,装酒机采用二次抽真空、CO2背压、高压水击泡等措施减少成品啤酒氧含量,控制瓶颈空气含量 < lmL/瓶。
2.10 储存与销售:应在5-25℃下避光保存,销售、运输过程中避免过度震荡。
综上所述,合格的原辅材料以及合理的工艺条件是防止啤酒非生物混浊沉淀的基础,同时加上严格的工艺控制,才能保证啤酒的非生物稳定性,使啤酒不会过早地出现混浊沉淀现象。
l. 啤酒非生物混浊的成因
1.l 蛋白质、多酚混浊:啤酒中蛋白质主要来源于麦芽,导致啤酒产生混浊的蛋白质是醇溶蛋白和β-球蛋白;啤酒中多酚物质来源于麦皮和酒花,导致啤酒产生混浊的多酚物质主要是黄烷羟基衍生物类,其他酚类只有聚合成聚合物才能对啤酒混浊起作用;蛋白质和多酚形成混浊物主要是在重金属作用下氧化聚合而成的。根据其不同的形成可分为下列情况:
l.1.1 真正蛋白质混浊(杀菌混浊):因啤酒pH与蛋白质的等电点相近,蛋白质含量较高,在杀菌加热时啤酒中蛋白质水膜被破坏,使之变性凝固,出现片状、絮状、块状或颗粒悬浮物形成的混浊。
1.1.2 冷混浊:在低温(0℃)下保存的啤酒出现失光、雾浊现象,但当把啤酒加热到20℃以上时其混浊会减少或消失,此称为冷混浊或可逆混浊。这是由于麦汁和啤酒中存在较多的β-球蛋白、δ-醇溶蛋白在合适的温度下与水形成氢键呈水溶性,当温度较低时与水结合的氢键断裂又与多酚氢键相连形成小颗粒而析出,由于其与多酚形成的氢键是以弱氢键相连。当啤酒加热到20℃以上时弱氢键断裂,这时啤酒失光消失,蛋白质又与水结合重新形成水溶液。
1.1.3 永久混浊(氧化混浊):啤酒在保存一段时间后,啤酒中多酚组分花色苷和蛋白质分别被氧化聚合形成氧化聚酚和聚合蛋白,这两种聚合物经共价键形成更大的蛋白质-多酚聚合物从啤酒中析出颗粒,先出现混浊,但在静置后慢慢又沉淀于瓶底形成一层薄薄的较松散的沉淀物,酒体又逐渐恢复清亮透明,这种混浊是不可逆的。
1.2 多糖混浊:其主要表现为啤酒杀菌后产生混浊,而当啤酒冷却到常温时又复溶,酒体变得清亮透明。其原因是啤酒中存在糊精或多糖晶体物质。
1.3 无机物沉淀:重金属、硅氧化物、草酸钙等,也是引起非生物混浊的因素。啤酒中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水及管道容器中,引起混浊的原因有两个:与蛋白质及多酚的活性基团整合形成沉淀;作为催化剂促进蛋白质-多酚氧化混浊。啤酒中的硅氧化物或硅酸盐主要来源于麦皮、水及澄清剂、助滤剂,它们在啤酒储存中形成胶团,引起硅性沉淀。草酸钙沉淀主要是由于酿造水、麦皮、糖化添加的石膏的Ca2+于发酵代谢中间产物草酸钙反应形成沉淀。
1.4 酒花树脂混浊:杀菌后啤酒液面上出现一层絮状、丝状褐色漂浮物小粒附在瓶脖上(俗称“黑脖”),这主要是氧化酒花树脂与蛋白质的络合物。
2. 提高啤酒非生物稳定的工艺措施
2.1 原料:应选用皮薄、蛋白质及多酚含量低的大麦,严格控制制麦工艺;大米应新鲜,浸出率大于95%;适当控制原辅料比,即在麦芽质量较好或外加酶的情况下可适当提高辅料大米的用量,以减少蛋白质及多酚的含量;酒花应选用新鲜优级酒花或颗粒、浸膏,防止氧化树脂进入啤酒中;其他辅料应为食用级并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2 酿造用水:碳酸盐硬度<5度dH,非碳酸盐硬度:3-5度dH,碱度应小,控制Fe2+、Cu2+离子均应小于0.5ppm,合理控制Ca2+、Mg2+浓度。
2.3 糖化控制
2.3.1 蛋白分解要适当,主要使麦汁中高、中、低分子蛋白质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一般对溶解较好的麦芽采取正常蛋白分解温度(50℃),对溶解不良的麦芽可采取低温长时间蛋白分解,另外可添加蛋白酶以增加蛋白水解,或者与溶解较好的麦芽混合使用。
2.3.2 控制多酚溶出,麦芽醪液中麦芽多酚与蛋白质的缩合很微弱,在麦汁过滤和煮沸时不易除去,带入啤酒中影响啤酒的稳定性,这种微弱的反应使多酚即使在发酵液中pH下降后,部分被分离出来,而另一部分在清酒过滤后由于氧化日照而加速与蛋白质的缩合而产生沉淀,因而有必要在糖化中控制多酚的溶出,一般采用糖化过程中加入甲醛的办法。
2.3.3 糖化过程中应强化麦汁碘检反应完全,防止因糖化不完全造成的啤酒糊精、多糖混浊。
2.4 麦汁过滤:待糖化麦汁进入过滤槽后,应先静止10分钟,然后打回流至麦汁清亮后开始过滤,控制洗糟用水温度76℃pH6.0-6.5,洗糟不能过度,一般要求残糖控制在1.5-2.0之间,以控制多酚的溶出。
2.5 麦汁煮沸:煮沸时,麦汁中的蛋白质很容易和酒花中的单宁物质形成沉淀而被分离出来,以减少麦汁中可凝固性氮含量;一般要求煮沸强度8%,同时调节PH5.1-5.3,必要时可适当添加食用单宁、卡拉胶等,促进蛋白质缩合沉淀,另外控制煮沸时间在60-90分钟。
2.6 沉淀冷却:充分排除热凝固物,尽量缩短麦汁冷却时间。
2.7 发酵:麦汁充氧量控制在6-8mg/L,进罐温度8-9℃,满罐酵母数:l.5-1.8×107个/mL,这样麦汁起发快、产酸快、pH值下降快,能有效使发酵液中蛋白质凝固析出沉淀;满罐24、36小时排冷凝固物,主发酵温度10-11℃,待双乙酰合格后,尽量使醪液保持平静,即发酵罐控温时要求上部温度等于或稍高于下部温度,以有利于蛋白质和酵母沉降,并及时排除酵母及沉淀物以免酵母自溶;还可适当延长储酒时间,以充分分离冷凝固物。
2.8 过滤:过滤前降低酒温,避免温度波动,以进一步使冷凝固物析出,同时过滤时激冷很有必要。过滤时可添加 PVPP、硅胶等以吸附多酚蛋白质等物质,要求清酒过滤浊度≤0.5EBC,尽量减少清酒中过滤剂的残留;过滤时尽量减少与空气接触,清酒罐采用CO2背压,同时可加入适量VC能有效降低啤酒中溶解氧。
2.9 灌装:灌装时输酒管道应先排氧,装酒机采用二次抽真空、CO2背压、高压水击泡等措施减少成品啤酒氧含量,控制瓶颈空气含量 < lmL/瓶。
2.10 储存与销售:应在5-25℃下避光保存,销售、运输过程中避免过度震荡。
综上所述,合格的原辅材料以及合理的工艺条件是防止啤酒非生物混浊沉淀的基础,同时加上严格的工艺控制,才能保证啤酒的非生物稳定性,使啤酒不会过早地出现混浊沉淀现象。
【啤酒工业信息网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删除或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本周热门资讯排行
企业展馆
啤酒人才
招聘 | 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