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场人物:啤酒节志愿者第二分队队长于爽
一年前,她远涉重洋学习;一个月前她顺利毕业回到家乡青岛;而现在,她身穿红色志愿者制服,站立于博物馆西门外的志愿者服务亭,她就是第22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志愿者第二分队队长于爽。“能够成为青岛国际啤酒节的一名志愿者,这里面有妈妈的功劳。”于爽告诉记者,大约7月中旬的时候,妈妈在报纸上看到第22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就鼓励她来报名。经过各种选拔后,最终凭借着良好的英语素质和端庄大方的外表仪态,于爽成为了7名志愿者队长之一。
啤酒节开节之后,每天6点,家住台东的于爽要准时去乘公交赶赴啤酒城,每天的服务工作非常繁重,开幕当天甚至有100多人次前来询问,作为队长的她,自动把工作时间延长,变成了早上8点半到晚上10点。她告诉记者,平时的主要工作是为游客指路、回答各种询问、帮忙拍照以及帮助外国游客沟通,“游客问的最, 多的就是大门和嘉年华,所有路线我都能倒背如流。”
然而繁忙之中,于爽却“逛”过好几次啤酒城。她告诉记者自己遇到的最大难题:有时候游客把自己当做“万事通”。“一次,一位游客拿着嘉士伯的礼品酒票问我到哪里兑换,由于开始不熟悉,没能帮上忙。”当天午饭的时候,于爽开始和同伴轮流,一个驻守志愿亭,另一个则快速地在啤酒城里到处转了解情况。“不管多小的细节我们都要提前想到,现在不仅仅是城内,甚至城周围,再小的问题我也能回答。”她骄傲地说,“遇到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尽最大的努力去解决,这正是此次志愿者服务带给她的最大收获。”
谈及啤酒,这位23岁的姑娘很有感触,“去年春节我一个人在英国过年,除夕晚上就到唐人街去吃饺子喝青岛啤酒(600600,股吧),那一刻,青岛啤酒的故乡味就深深埋在了我的心里。从那时起,我就种下了与青岛国际啤酒节的情缘。” 本报记者 朱君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