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人民网(微博)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人民网视频访谈。国家统计局在8月发布了7月份主要经济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工业生产平稳运行,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速,社会消费稳定增长,物价涨幅持续回落,表明我国当前的稳增长的政策措施效果开始显现,国民经济也开始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稳增长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实现稳增长的路径是什么?下半年我国经济走势将会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特别邀请到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为大家进行一一解读。李主任,欢迎您。
[李毅中]:网民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今天因为来到人民网,所以我们的提问很有人民网的特色,每个问题都是我们强国论坛的网友提出的,所以也是带着我们老百姓对我们国家经济的关心,所以带着这些问题请李主任为我们一一解答。
先来看第一个网友的问题,这位网友的名字叫忆清秋。他说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是7月31日中央对今年经济发展形势的总定调。李主任,您认为这是在什么样的经济形势和背景下提出的?这里的稳增长包含了哪些含义?李主任能不能首先跟我们解读一下?
[李毅中]:我记得大概在5月份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在湖北开了一次座谈会,在这次会上就提出来,当前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运行,在7月31日,中央政治局讨论经济工作的时候再次强调了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我觉得这个决策是很正确的。
[李毅中]:从去年下半年特别是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的增速在明显的放缓。但是我觉得应该这么来看,首先它是我们宏观调控所预期的结果,所希望的结果。大家记得今年两会的时候确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控制指标,比如说GDP的增速要在7.5左右,可现在我们多少呢?7.6,上半年是7.8,仍然在这个范围之内。比如工业增加值,上半年是10.4,7月份是10.3,这是累计。年初预计是按11来安排的。还有其他指标,比如刚才说到消费品的零售总额的增长,现在是14.4,年初预计是14;固定资产投资,现在是20.5,年初预计是16,现在还没有落到16的范围之内。财政收入实际增长是12.5,年初预计是9-10。其中,进出口可能回落得更快一点,年初我们预计进出口是10,现在是8。总之,我们把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的数字和年初预计对比一下,基本上大多数都在预期的范围之内,个别有点出入,这正是宏观调控所预期的结果,首先要肯定这一点。
[李毅中]:第二,关键是我们要防止经济过快、过多的下滑。现在看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也就是说它在放缓下行,还没有出现一个拐点开始回升,而且部分行业或部分地区下滑得快一点、下滑得多一点,其中表现在我们工业上,企业生产经营遇到了很多困难。其中有一个数据就不太好看,我们工业企业的利润,统计到7月份,下降了2.2%,不是增幅下降,而是负增长。其中还有一个数字,中央企业的利润下降了20%。分析下来看,国有控股企业下降了10%左右。这就表现在作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这个层面生产经营遇到很大的困难,利润下降。还有一个数字是亏损企业的亏损面17%,特别是亏损额增加了75%,这个数字相当大。所以,两方面一看,就是要防止经济过快过多的下滑。目前还没有出现一个拐点,企稳回升,所以形势严峻在这个地方。
[主持人]:老百姓的预期对经济也是很多大部分也不是很乐观,咱们都说稳增长,这个稳,李主任能否解读一下,是速度过缓放在前面还是稳定要摆在前面?
[李毅中]:面对目前的形势,中央提出把稳增长要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是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的。很多网友也很关心,就是2008年金融危机来的时候,我们采取了加大投资拉动的措施,最终形成了一揽子计划、一揽子投资,还有技术改造,还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还有技术创新,还有社会保险等等一揽子计划。但是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投资拉动。现在我们遇到的情况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情况不一样,那个时候主要是国际因素的影响,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到实体经济,影响到其他国家,影响到我们的出口,进而影响到国内的经济。
[主持人]:三驾马车中的一驾。
[李毅中]:在这种情况下,它来得很猛、很迅速,经济增速像过山车一样出现了下滑。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当机立断,采取了一揽子措施,其中有一条是四万亿的拉动。
[李毅中]:这次遇到的情况和那次的不一样,是我们在主动宏观调控中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我也赞成很多网友的意见,不能再用加大投资的办法来拉动经济的发展,而应该是标本兼治、重在治本,要把稳增长和调结构、转方式,以及掌握控制通货膨胀预期这三者的关系处理好,这就要用一些治本的办法,要用一些新的思路。
[主持人]:我们要不要再来一个四万亿,可能这种方法适合2008年,2008年这是一剂立竿见影的猛药,但是放到今年,您刚才说的,国内国际的形势都变了,可能我们需要治标治本,比如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放到转方式、调结构当中。
我们看到很多地区,尤其江浙一代,小企业,我们都说微小企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风向标,他们可能最先比较敏感,一有什么波动最先体现在他们身上。您刚才说他们的亏损率非常高。现在这些小企业可能他们的贷款都很有问题,银行都不愿意给他们放钱了,这个问题您认为出在哪?是因为信心不够,还是因为都比较保守,求这个稳,可能把这个“稳”字的“缓”比较强调出来。
[李毅中]:稳增长对于经济工作来说,我觉得重点是在工业上。因为我们一、二、三产的比例中,工业加上建筑业要接近50%,其中工业是40%多一点。农业,我们一直是比较稳定的,而且今年有望再一次取得丰收年。服务业的基础也是工业,工业发展了,人民收入增加了,服务业就有基础了。所以,稳增长的重点在工业。
[李毅中]:工业里面的重点在于我们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上。因为新兴的战略性产业,一时还难以形成新的增长点。所以刚才网友问通过哪些途径来稳增长。我觉得,首先还是要抓好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技术改造。技术改造的特点就是把投资拉动和调结构、转方式密切的结合起来,技术改造是一种投资的方式,但是它不是着重于外延、铺摊子、建新项目,而是对现在的各类工业企业进行改造、提升,提升它的生产要素,提升它的生产经营水平。
[李毅中]:我回忆起上个世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连续五年国家拿出350亿作为贴息,拉动技术改造。五年拉动了4200亿的技术改造,拉动倍数是12倍。所以,有效地应对了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的困难。说到2008年、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对技术改造也很重视,决定2009年、2010年两年中央财政各拿200亿,共400亿,进行技术改造。用贴息的办法,拉动了10700亿的技术改造,扣除各种因素以外进行计算,拉动倍数是28倍。我了解到现在10700亿的技术改造项目已经全部开工,而且有些已经投产见效,可以回收了。
[主持人]:在您看来,我们出动400个亿投入到科技改造和技术改造的领域,您认为在多久之内我们能看到成效?
[李毅中]:技术改造的特点是技术新、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技术新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进行改造。投资省,一般是新建的三分之一、二分之一。工期短,一般当年见效,长也就是三年。所以比基本建设,搞新项目的周期要短,见效要快,而且风险较小,因为它是对现有生产力的改造提升。
[主持人]:很多盈利和很多收益我们可以有预期,可以看到。
[李毅中]:风险比较小。因此,它是把投资拉动和调结构、转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内涵发展方式。有效地投资拉动仍然是稳增长的一个重要的路径。
[主持人]:李主任,我们再回到经济数据。这一位网友叫指甲油油油,他说8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CPI这个问题是老百姓关心的一个流行词,CPI的回落成为大家关注的一大焦点,同比增幅继6月跌破3%之后,继续下行并跌入2以内,您觉得CPI重回“1”传递了什么信息?是否意味着通货紧缩的到来?
[李毅中]:这个问题是一个热点。控制通货膨胀预期,始终是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之一。大家可以回忆起来,去年六、七月份,那时候CPI高达6.5,所以当时把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最重要的任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去年下半年,逐月下跌,逐月回落。到去年年底的时候到了3.5。去年平均下来还比较高,是5.5。今年从一季度以来,继续回落,出乎意料之外,7月份CPI的增幅回落至1.8。我觉得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对于控制物价过快上涨,防止通货膨胀预期处理得比较好,见到了实效。
[李毅中]:但是,许多网友说,我没有体会到物价便宜下来,还那么贵,这就要把CPI打开分析一下,因为它采集数据的时候,采集200多种商品的物价,通过加权计算公式进行计算,计算的结果我们应该相信。但是,打开来看,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特别是食品的价格还是相当高的。在1.8里头,食品是2.4,蔬菜是8,水产品是6.5,水果是8.5,还有油,我们吃的植物油、食用油是5.6,还有一个数字,粮食是3,这个就是老百姓直接感受。我们每天都要吃菜,每天都要吃水产品,水果,粮食的价格在上涨,猪肉的价格是回落了,但是仍然是在一个高价位上。所以,老百姓吃肉,觉得价格还是高。
[主持人]:老百姓说了CPI的统计工具,这一套公式,选择200种样品,老百姓每天都要用的,可能用的很频繁的在200种所占的比例很少,让老百姓一下子体会到CPI的数据和我每天的生活柴米油盐这些东西,这个数据和我的体验不符。所以我们国家也是明显地感觉到30年的改革开放,咱们的外向型经济在这块积累了很多的财富,尝到了很多甜头。但是目前您也说的,国际上的经济都不怎么景气,刚才说到出口确实有很大的问题,如何应对国际经济都不怎么景气,经过30年积累的经验,是不是到现在不够用了,或者不好使了?
[李毅中]:物价这个问题我补充一下,刚才说到CPI,给我们老百姓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大家会理解。还有一个数字就是PPI。PPI7月份的数字是-2.9,还有一个数字是生产者购进的物价指数是-2.6。这两个数字说明什么问题呢?首先是说明由于经济速度放缓,因此对于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减弱了,生产的产品,像钢材、水泥,包括成品油,还有机床、机械设备,它的价格在回落,在下跌。这个数字我们要引起注意。一是由于经济速度放缓所呈现的。
[李毅中]:二是要注意到,这是由于过去几年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拉动了能源、原材料的价格,生产者生产的产品PPI也在上升,去年虽然下半年开始回落,但是去年全年的PPI是6.5,去年全年生产者购进的原材料的价格是9.5。从今年以来下滑,出现负增长,一直到7月份,一个是-2.9,一个是-2.6,但它仍然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上。
[李毅中]:再从我们产量来看,产量在增长,7月份的数据,钢的产量增长4%,水泥的产量增长6.1%,发电量增长2.8%,还有其他一些数据。工业生产的产品数量还是在增长的,说明需求还是有一定的增长。因此,就回到刚才网民提的问题,会不会出现通货紧缩?我的分析,不会出现。因为我们的方针是要稳增长。通过努力以后,现在经济增长的速度还是在预期的范围之内,经过努力之后,才能平稳而且回升,经济发展还是有一定的速度。那么,对于能源、原材料的需求还是旺盛的。这样,就不至于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但是,我们另一方面要注意到,PPI还有生产者购进的能源原材料价格的负增长,对于CPI的传导作用,也不可忽视,要防止另外一种倾向。
[主持人]:就是说我们的需求还在,可能我们通货紧缩的预期是希望老百姓不要过多的去担心,这都是在我们的控制之内。我刚才跟您提到我的问题,李主任想问您,现在从世界大范围来说都不太景气,环境不太好看,现在的出口的需求,一直能保持这么高的量,您刚才说水泥、钢材,数据您记得非常清楚。如果世界经济短时期内不能很好的或者不能很好的上升,我们的数字还会保持这么好看吗?
[李毅中]:拉动经济有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这“三驾马车”。刚才我们讨论了一下投资的问题。对于进出口,确实国际经济的复苏很缓慢,目前来看,美国在缓慢的复苏,欧盟的问题很大,还有欧债危机,没有走出来,而且有些地方、有些国家还在恶化,还在加重。日本的经济,由于它受到去年地震海啸和核泄露的问题,困难也很大。发展中国家好一点,但是有各种因素的制约,他们的增速也在放缓。所以,世界经济并不景气。进出口额要想大幅度增加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不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努力。当然,我们自己会用各种措施来稳定出口、增加进口。所以,上半年或者1-7月份以来,我们整个进出口的增幅是8,这个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5.6个百分点,下降得很快。其中出口是9.3,也是回落了13个百分点。但是已经很不容易了。打开看一看,对美国的出口还好一点,我记得是增长13.8,虽然增幅大幅度回落,但还有13.8,对欧美的出口是下降了百分之零点几,不仅没有增加,而且还下降了。而且我觉得在今后几个月还不会有太大的反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于进出口的问题,一个是要稳定欧美市场,包括日本的市场;二是要开拓像非洲、拉美、中东、东南亚等这些发达国家、新兴国家,这还是有一定的市场,包括俄罗斯等等。三是特别要把我们出口产品的品种质量搞好,让我们中国制造、中国国货在国际上有好的声誉、好的信誉,使外国的消费者愿意购买我们的商品。我想经过努力,能达到今年年初预期的进出口增长10%左右这样一个目标,我们在进出口国际市场上就可以保持甚至扩大我们的份额。
[主持人]:这是一个比较乐观的数据。就像您所说的,不管世界的经济再怎么样不景气,每天全世界的人民都在用,需求在那里摆着,我们总是以世界工厂自居,如果不把自身的品质或者自身的质量和品种都提上去的话,可能你说得再好、唱得再好,也不一定有人买账。李主任,我们看下一个网友的提问。这位网友叫我爱薄荷糖,他说在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的同时,中央还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说到了又一个比较烫手的山芋。我们都知道稳增长和控房价好比是翘翘板的两端,一个在上面,一个在下面,可能控制这头,更强调稳增长,可能房价就要吃一定的苦头,所以您觉得这二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矛盾关系?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种平衡?能够把稳增长和控房价做到让政府满意、让老百姓更加满意?
[李毅中]:房地产确实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尽管我们加强了房地产的宏观调控,现在对于房地产的销量、房地产的投资和过去比都有一定的回落。但是1-7月份的数据统计下来,我觉得还是能够说明问题的。1-7月份,房地产的投资大数是3.7万亿人民币,整个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大数是18.4万亿,这两个一除,房地产的投资占了我们整个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0%,比例相当大。尽管我们对房地产进行宏观调控,这个比例可能小了一点,也还有20%,所以它是拉动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的领域。
[李毅中]:房地产直接用到钢材、水泥、有色金属、木材和建筑材料。然后,装修拉动了一系列化工、轻工产品,同时要购买新的家具、家电,如果离城远,还要购买汽车,物流,所以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主持人]:包括就业。
[李毅中]:我们到各个城市去看一看,特别是到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看一看,确实变化很大,应该说对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它带来的问题,就是如果不是以满足人们住房要求作为主要目的,而变为投资,甚至是投机、炒作,这样就会带来很大的危害,这个反响比较强烈。首先是地价飞涨,地价飞涨以后,导致了房价飞涨,加上各种的炒作、投机,所以使得老百姓用他自己的工资,根本就买不到、买不起这样的房子。
[主持人]:我们总说住着没有其屋。
[李毅中]:所以造成社会的不安定,人民群众反响很大,如果再发展下去,和金融业结合起来,房地产衍生出来各种金融衍生物,就要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刻教训,它就是因为房地产泡沫,最后把次贷危机抵押给房地产,再进行包装,再投到市场上各种金融衍生物,最后泡沫泛滥,房利坚、房利美两个房地产公司垮台,接着雷曼兄弟公司,五个大的银行垮台,导致了世界金融危机,这么大的沉痛教训,我们应该汲取。所以,中央提出来对房地产进行宏观调控坚定不移、毫不动摇,这是完全正确的。
[主持人]:前几年还听这样一个段子,对比中美两国,就说中国的老百姓从20多岁刚刚毕业投入工作,开始买一个房子,每个月还贷款,不像国外的人,从那个时候就已经先贷款买了房子,然后还到70多岁,我们中国老百姓是攒钱攒到70多岁再买一个房子,可能到现在我们就能看出这两个差距,一个是存在着大量的泡沫或者隐患,就是那种花未来的钱,这种方式可能不适用于在我们国内或者在中国。
[李毅中]:对,当然西方的消费观念和我们中国人的消费观念还不一样。像西方靠借贷来提前消费,那种模式我们当然更不会采用。我刚才说到宏观调控,应该说是见到了一定的效果。我看网上有这样的数据,全国70个城市统计,按7月份数据来看,大概80%的城市,它的新房和二手房的价格同比降低了2%左右,这就是
通过宏观调控以后,控制物价过快的上涨,让物价逐渐回归到它本来的面目,迈出了第一步。也要看到7月份,最近几个月,有点回暖,有点增加,确实有三分之一的城市,7月份比6月份的房价大概环比增长了0.2%,上来一点点。总的看这个数据,还是在我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的,就是宏观调控起到一定的作用。
[李毅中]:话说回来,您问的这个问题,稳增长和控房价,它确实两头都要考虑到,它是一把双刃剑。也就是说,房地产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一个领域,因此今年1-7月份投入了3.6万亿,增长15.4%,还是有一定的增长。虽然比过去的增长回落了,但还是有一定的增长。因此,对于房地产的宏观调控要按照不同的类型,有的是廉租房,有的是经济适用房,有的是商品房,有的是高档商品房,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要分类指导,更多用一些市场化的办法来进行调控。总之,房地产要发展,但是它要健康的发展,防止泡沫。尤其不能因为房价飞涨,影响民生,带来社会的问题,以至于像美国那样出现了泡沫,导致金融危机,这些深刻的教训我们必须深刻的汲取。
[主持人]:影响稳定是万万不可取的。现在还有这样一种声音,可能我们一直在做房地产调控或者投资,房地产这块的投资,我们只注重增量的投资,比如新建很多小区,囤地和买地,还有一种声音,我们可不可以考虑一下把以前现有的住户的房子或者他们的房产进行改造,政府出一部分钱,企业出一部分钱,老百姓出一部分钱,这块带动的经济效益也会非常的可观,您怎样看待呢?
[李毅中]:这是网民提的建议,我觉得也是一个新的思路。事实上,有些已经做了,比如说棚户区、城建区,那里住着我们的矿工工人和居民,居住条件是非常差的,应该要把它拆掉,这就是国家拿一部分钱,地方和企业拿一部分钱,自己出一部分钱,各地建了许多这样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矿工们确实是一夜之间一步登天。我到下面去了解情况,有些矿工就说了,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从棚户区搬到楼上。他说我们老俩口,搬上去一夜没有睡觉,干什么呢?把电视机能收到的50几个电视台一个一个都看了,过去在棚户区看不到。实际上已经做了。
[李毅中]:还有一些城市改造,比如说北京平顶房改为斜顶房,这样防雨、防晒,美观,实际上已经做了。还有老房子除了加固以外,给它加阳台,还有些楼房加电梯等等,已经做了。当然,这个思路挺好,可以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做一些方案和安排。
[主持人]:我们接着来看网友的提问。这位网友叫迷你考拉,他说未来中国经济实现稳增长需要新的助力,加速项目投资和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将会是两大主线,您怎么看待?
[李毅中]:这两个提法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措施,一个是有效的投资,一个是经营体制的改革。但是,我觉得不一定说它是主线,这个容易引起人们的异议。主线就是一条,“十二五”的主线就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是我们“十二五”经济工作的主线。所以,不一定提是两个主线。比如说投资项目,确实是拉动经济发展一个很有利的措施,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但是关键是要控制它的总量,不能过度、过快地投资。我们在“十一五”大概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平均下来是25.8%,去年把它降到了23.5%,今年1-7月份降到20.4%,刚才我说了,年初我们预定把它降到16%左右。
[李毅中]:过度的投资,带来什么问题呢?第一,造成能源原材料的高度紧张,价格上涨。第二,政府负债增加。我记得两会的时候,一个路透社记者问到总理,我们的债务问题。大概数字是这样的:我们中央财政的债务是8.2万亿,地方财政的负债是10.3万亿,加起来是18.8万亿人民币,占去年47万亿GDP的40%,,所以总理讲总体上是安全的,因为欧盟的标准是不要超过60,希腊是1.4倍,意大利是1.3倍,英国、法国、德国也是80%左右,美国是93%,它们已经很重了,事实上我们是安全的。
[李毅中]:但是仔细打开一看,一些地方的负债比较重,而且近三年进入了还贷高峰,所以过度的投资造成了债务负担重。地方投资从哪里来呢?一个是地方借款,一个是卖土地,又回到刚才的房地产问题上来了。
[李毅中]:第三是造成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国务院文件里面点了名了,钢铁、有色、煤化工、建材、水泥,还有造船、平板玻璃,甚至像风电设备,多晶硅、太阳能材料,都出现了盲目过剩的问题。
[李毅中]:过度的投资会形成风险和危机,所以不能再走过度投资拉动经济发展。所以,大家热点讨论上次四万亿的问题。但是,投资,它仍然是拉动经济的重要方面,所以是有效的投资,刚才说了一是控制总量,二是要调整结构,还是刚才我讲的观点,要多搞技术改造,少搞新项目。
[李毅中]:三是要加强规划,按照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项目,还有各地按照区域发展战略和总体功能区战略,国务院批的规划,规划里面有的项目,条件成熟了就加快,千万防止盲目的新一轮的过度投资,那样的话,就是饮鸩止渴,将来会带来新的风险、新的危机,这个要注意。
[李毅中]:至于金融的改革,我非常的赞成。这就是近年来讨论实体经济的问题,实体经济首先是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贸业,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现在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出现了所谓资金外流、脱实向虚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它的利润低、利润下降,亏损。比如我们工业上有一个数据,叫销售利润率。去年是6.47%,今年一季度降到5.02。上半年下来也在5左右,利润低了。两个很典型的行业,钢铁,去年的利润率是3,够低的了,今年降到1以下,甚至出现了亏损。还有我们高技术行业,电子制造业,现在的销售利润率也不过是1.4。资本它有一个特点,它总是要投到最赚钱的地方。相反,房地产的炒作,一夜暴富,当然我们银行利润也很高,也很丰厚,造成了金融业和实体经济利润很大的反差。因此,社会资本就不再往实体经济投了。而且有些企业也三心二意了,他自己的企业也不再改造、不再更新,他去搞房地产,他去搞金融衍生物,他去搞炒股票去了,这样的话就很危险,实体经济空心化很危险。因为我们在工业化的加速期,这样下去潜伏着很大的危机。因此,中央引起高度重视,在去年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就说,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今年两会上也是一个热点。[12:02]
[李毅中]:措施很多,其中一条措施就是金融体制要改革,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首先是它的信贷,刚才提到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有很多政策、很多措施,搞了很多年,没有根本解决。这次又加了一个更新的措施,就是你的金融体制要改革,要建许多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小银行,从机制上解决问题,来解决小微企业贷款的问题。
[主持人]:考虑把民间资本收拢起来。
[李毅中]:第二个改革的内容,就是利息要市场化。你注意6月、7月,连续两个月降低存贷利息,第一次降的时候是各降0.25,第二次降的时候,贷款利息降0.31,存款利息降0.25,这个反响就很好,为什么呢?因为一年的贷款利息高达6.5,存款利息是3.5,存贷差3个百分点,你都降0.25,看起来很公平,实际上是不公平的。因为你的贷款利息高,应该多降一点;第二次7月份降的时候就多降了一点,尽管是一点点,但社会反响好,说明我们利率市场化改革往前迈进了一步。
[李毅中]:还要说金融体制的改革,通过利息的改革,应该银行、金融让利于企业,让利于民。
[主持人]:不能每行每业都把赚钱放在第一位,这样就乱了。
[李毅中]:银行还有社会性和公益性,银行肯定是利润高,这是不应当过多地去说三道四。但是过高,和实体经济形成很大的反差,利润主要来自于3个百分点的存贷差和各种收费。还有一个是你的利息,你的存款利息,长期以来比物价指数低,也就是说老百姓在银行的存款不能保值,所以你的利润来自于企业,来自于老百姓,来自于存户,这样的话,就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李毅中]:现在我们看到好的苗头,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绿色改革,开始向市场化迈进了一步,我希望能够让利于企业、让利于民,就回到开始问的问题,如果小微企业亏损,它活不下去,就是给它贷款,它也不一定要,因为它活不下去。首先让它活下去,什么办法呢?一个办法是结构性减税,一个办法是让利于企业、让利于民,这样才能达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实体经济是基础,虚拟经济,金融业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所以,这两个措施,投资和金融体制改革,肯定是重要措施,但是不要把它当成主线。但是,内容要有科学合理的解释。
[主持人]:没错,就像李主任刚才说的,银行可能近些年需要把自己赚钱的这项属性往后排一排,可想而知,如果银行都去赚钱了,难道让实体经济去开银行吗。有一个观点,不知道李主任怎么看待,刚才说到四万亿的事,中央的四万亿放到现在不太适合,各地的老百姓却发现各个地方的四万亿却还是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就像您刚才说的,很多城市大变样,其实我们现在这样的发展路径来看,其实我们确实希望看到它大变样,但不希望看到它总是大变样,像您刚才说的产能过剩,或者形成浪费,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李毅中]:应对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央采取断然措施,在那种紧急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经济急剧地下滑,所以采取了一些断然措施,就好象给人打强心针一样,让经济振兴起来。所以,当时出台了一揽子计划,就是我刚才说的投资、十大产业的调整振兴规划,还有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改造,加上社会保险的改革,它是一揽子计划。就四万亿来讲,最后执行的结果,它又不是全部和大部分投到基础设施,还有公益性、民生性的,教育、医疗,还有一部分是技术改造。所以,我们现在不要去否定在那种特定的情况下采取的特定的措施,但是反过头来,情况变了,我们现在就不能再用过度投资拉动的办法来稳增长了,因为情况也不一样了,刚才我都已经说过了。
[李毅中]:但是从各地的情况来看,东中西部不太一样。从这次经济速度放缓的情况来看,东部地区,因为它的经济比较发达,它处在一个转方式、调结构的一个关键时候,比如广东提出来腾笼换鸟,比如上海许多二产制造业向外地转移,向中西部转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些都是对的。但是东部一些省份,这几个月,工业增加值的增幅下降得比较多,甚至下降到3个百分点、4个百分点,下降了3%、4%、5%,这样就要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过快的下滑。所以,我建议东部一些发达地区在产业转移、在腾笼换鸟、在退二进三这些问题上要更长远的考虑一些,要和当前的稳增长密切的结合起来。因为服务业的发展,它有一个过程,它一下子代替不了你的工业发展、二产的发展,有一个培育的过程。如果你过快、过多的把它转移、把它关闭,可能会影响当前稳增长的问题。
[李毅中]:至于中西部,它的增幅也下来一点,我讲工业,一般在两位数以上。我赞成中西部要有一个较快的发展,为什么呢?我们还有一个重大的目标,那就是2020年全面进入小康。小康,关键在于中西部,尤其在于西部那些欠发达省份,东部按照现在的各项指标,各种指标已经达到了,它不仅是人均GDP,还有其他很多指标,像恩格尔系数,像人均住房面积,像高考的毛入学率,像人均的医生数量等等,这些数字要达到,中西部应该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它才能跨越式发展,才能赶上2020年这班车。因此,对于中西部来说,它有它的特殊情况。因此,我们提出一个差别化的发展,差别化的政策。很明显,我们用在上海的产业政策和用在新疆、青海、西藏的产业政策是不应该一样的。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不能走过去的老路,说什么都搞,别人有的我们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们要有,这不行,要根据他们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市场状况、产业基础,选准它的优势产业,我们就要支持。相反,这些产业在它那儿不合适,在东部或者别的省份合适,在这个地方不合适,那你就不要去发展,不要去盲目的发展。所以要差别化发展、差别化政策。这样,对中东西部,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支持,目的都是一个,大家能够平稳较快的发展,能够到2020年大家都进入小康。
[主持人]:也许今天的东部就是明天中西部面临的问题。我们现在说中国的一些企业,尤其是工业,它的增速放缓,就我们稳增长调结构的这条主线来看,有时候放缓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放缓要有一个度,不能像刚才提到硬着陆。
[李毅中]:不能过多过快的下滑。
[主持人]:我们接着看网友的提问,网友名字叫悟空爱上白骨精,自今年5月中央强调稳增长至今3个月以来,发改委项目审批通过数目一直维持在200个/月以上,如此快的速度审批项目,是否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经济不发生硬着陆?应该如何把握扩投资、稳增长的度?这位网友非常关心经济的数据。
[李毅中]:我没有统计,刚才网友讲一个月发改委200个项目,首先应该肯定发改委贯彻中央提出的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的具体措施,会起到拉动的作用。正像刚才前面讨论投资这个问题,不要过多、过度的投资,要调整它的结构。因此,审批项目,我觉得首先是在建项目,不要搞半拉子工程,它已经开了,你不继续给它投资,不继续给它支持,放在那里,它就沉淀了,造成了更大的浪费。首先是对于在建的、已经开工的项目加快;第二,就是对于“十二五”规划里面明确的项目,经过长期的论证,包括刚才我讲的差别化政策,每个省都有它自己的规划,有区域规划和总体规划的衔接,许多是国务院批过的。对于列入“十二五”规划纲要里面的项目,条件成熟,加快,这是应该的。
[李毅中]:第三,希望重点还要突出一个技术改造,我再次强调一下技术改造。我当时讲到2009年、2010年中央财政各200亿,到2011年降到150亿,今年要增加,总理说要增加中央财政对技术改造投资,现在我了解到安排了160亿,我觉得还是很不够。我刚才讲技术改造是内涵发展,它拉动的倍数是二十几倍,它风险小,它投入进去以后,调整了结构,转变了方式,很好的把两者结合起来的措施,因此要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我希望今年的技术改造,中央财政能有300亿,300亿,就算25倍、26倍,能拉动8000亿的技术改造。而这个技术改造,它动员了地方的资金、企业的资金和银行的贷款,从而还可以吸引民间资本。这样,我们技术改造的项目,工期又短,见效又快,它对于拉动经济会起到明显的效果。同时,改造以后,它结构调整了,它质量、品种、能耗、物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装备状况、生产自动化水平,都大大提高了,就调结构、转方式了。所以,我建议项目要包括一些技术改造项目。
[李毅中]:还有一个,我的建议,要坚持投资体制的改革,这个我们讲了多年了。一个是要给地方、给部门、给企业更多的自主权,因为国家这么大,行业这么多,情况这么复杂,你不可能什么都管。除了涉及到国民经济命脉的一些重大项目,我们有的要报备,有的要审批,更多的让地方、行业和企业捕捉市场信息,让他们去。这里面我们政府起什么作用呢?第一,我把握好那些涉及到国家国民经济命脉的重大项目。第二,我有各种标准、各种门槛,有各种法规。第三,我发布市场信息、导向,哪些是应该投入的,哪些是我们支持的,包括那些差别化政策。通过这些方式,对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机制要尽快的改革。还有一项,就是现在正在做的,怎么把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这讲了很多了,比如电力、铁道、电信、国防科技工业、城市公共设施等垄断行业,讲了很多,现在要由发改委牵头,几十个部门去制定它的细则和时间表,让我们民间资本不再是“弹簧门”、“玻璃门”、“天花板”,能够有序地进入到这些垄断行业。
[主持人]:更高层面上的切蛋糕,但是这块蛋糕很硬。
[李毅中]:这就是实体经济,这样民间资本有了投向,就能避免了脱实向虚,要不一会儿炒大蒜,一会儿炒大葱,一会儿炒绿豆,一会儿炒这个,炒那个,搞的乱七八糟,所以,投到实体经济,所以在审批项目的同时,我觉得更要注意这些问题,这就是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把它结合起来。
[主持人]:还是要政策上要统领起来,要有长远的眼光。由于今天时间的关系,我们看最后一个网友的问题,这位网友叫开着奔驰上论坛,他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二季度我国GDP增速为7.6%,为近11个季度以来最慢的增速,也是继2009年二季度后再次破8。您觉得我国当前的经济面临着哪些风险和挑战?
[李毅中]:这又回到我们第一个问题。当前遇到的风险和挑战,我觉得就是要防止经济过快、过多的下滑。因此,才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这是当前比较紧迫的一个挑战。当然,同时国际经济复苏缓慢,给我们的出口带来很大的压力,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面对这样的风险和挑战,就国内和国外来讲,我们要更加注意一下国内的问题。因为国外许多问题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就主要客观来讲,我们要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我觉得更要注重我们主观上采取的措施、对策是不是对路,是不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避免出现大的失误,避免出现反复,这要更加注意。
[李毅中]:刚才我也说到了各地的情况不一样,东部就是在转方式,在腾笼换鸟,在退二进三,在产业转移上,要和当前的稳增长密切的结合起来,不能太操之过急。一下子服务业是代替不了工业,新兴战略性产业也代替不了传统产业,它一时难以形成新的增长点,所以重点要放在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上,要有一个过程和过渡。这样,我们可以避免在变化纷繁的市场经济中和经济运行中少走一些弯路,避免一些失误,要掌握好。
[主持人]:今天再次感谢李主任能够在百忙之中做客人民网,也不止一次了,第三次,人民网特别欢迎李主任能够经常过来和我们各位网友,尤其强国论坛的网友聊聊经济,也许我们很多网友能从您今天的观点中看到咱们目前经济的走势,也许能够看到明天中国经济辉煌的未来。
[李毅中]:谢谢各位网友,我还想说一个问题、一个思路,不一定对,和网友们讨论。消费怎么拉动?因为三驾马车,投资,我们讨论很多了,进出口我们讨论了一些,没有什么值得再讨论的,因为我们的主动权不是太大。消费,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引擎,而我们现在很不够。大概去年我们整个最终消费率是47.5%,打开一看,其中居民消费只有35,这远低于国际上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所以怎么增加消费。当然网民可能说了,提高收入,增加工资,这是一方面。
[李毅中]:第二,我们的品种质量要让老百姓放心,这是我们工业企业的责任,你的品种要适销对路,要让他们喜欢,你质量要靠得住,要让他们愿意消费。
[李毅中]:第三是社会保险要健全,他没有后顾之忧,看病、养老、孩子上学,他愿意把这个钱拿出来消费。
[李毅中]:第四,我们要有新的增长点,房市、车市和家电,这些确实是拉动消费的增长点。但是它现在慢慢回归到正常了。刚才房地产我们讨论了,汽车也是,也不可能像应对危机中一年30%、40%的增长,还有堵车和能耗。
[主持人]:各地相继出台了限牌。
[李毅中]:当然汽车工业我们还要发展。家电,我们降低能耗,能耗低,我们有奖励政策,刚才谈到了现在家电又在打价格战,这些还要继续是增长点。还有一个新的增长点,不知道网友们注意到没有,我叫信息消费。信息消费,当然不仅是打电话、发短信,而是通过上网,有线上网、无线上网,通过三网融合,通过发展下一代信息技术,创造更多的智能终端,最典型的就是智能手机,移动上网,这个很受消费者的青睐。我们叫网上商店,上网以后,可以读书,可以视频,看电视、看电影,可以听音乐,可以游戏等等。总之它的用途很丰富。
[李毅中]:除了生活以外,更重要是它用在数字传输上,这就和经济工作、科技工作结合起来。创造了更多的智能终端,老百姓愿意去买,家庭网关,家里的电器可以做到智能化、自动化。另外,我们把信息技术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印象这个、印象那个,还有很多文化优秀作品,久演不衰,这样可以大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这又体现了六中全会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结合起来。
[李毅中]:这样可能网民有意见,要降低收费。我有一个数据,目前我们中国每人每年用在上述信息消费上是190美金,不到200美金。美国是3400美金,每个人,18倍。我算了一下,差不多每人每年190美金,大概平均每个月100块钱。打电话、上网。也就是说我们这方面有很大的潜力。所以,信息消费可能是未来一个消费的热点,一个增长点。这不是去乱收费,而是刚才讲的通过技术进步,通过智能终端,通过进入家庭,通过和文化艺术的结合,来提高我们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主持人]:就是增加产品的种类和质量。
[李毅中]:这个就落在工业信息化系统还要得到网民、得到社会的认可,我们来共同创造新的消费点,来拉动消费。通过消费来拉动经济的发展。
[主持人]:最后再一次感谢李主任,又跟我们说了五分钟,这五分钟的含金量可是非常大。今天再次感谢李主任做客人民网。
[李毅中]:谢谢各位网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