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啤酒节:深扎于青岛的“城市广场”

2012-08-12 13:375210
本报记者郭清鉴朱君青
啤酒节:深扎于青岛的“城市广场”
啤酒节:深扎于青岛的“城市广场”
啤酒节:深扎于青岛的“城市广场”
本报记者郭清鉴朱君青

  那一年,青岛城市建制百年,在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迈进,一种精神文化的饥渴在每个人的骨髓中呐喊;那一年,这座海滨城市需要新的一束光芒,让更多的人记住它的名字;那一年,巡游彩车点燃了整座城市的热情,三十万人涌上街头,千种澎湃万种激情,随杯中酒尽情释放。

  二十一年后,在与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难解的牵连中,22岁的青岛国际啤酒节已经走出了中国,带着亚洲顶级盛会的荣耀光环,带着伦敦奥运中国健儿的骄傲与激情,回归世纪广场。而此时的青岛国际啤酒节,已然化身成为它所栖身城市的一片狂欢“广场”。

  广场,是“城市的心脏”,既蓄积着一座城市对于外界的吸引,又将它所点燃的繁荣向外发散。

  环顾四周,当身旁的啤酒城渐成梦想中的模样,连片的广场因啤酒精神如同投石湖面泛起涟漪,从最初的汇泉广场,到打造一座属于啤酒的城,再到第22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指挥部总指挥夏正启提出的“一座城一片广场”崭新理念,2012年的青岛国际啤酒节,走到了选择自己未来的关键点上,面临的是一点思考、一些契机、一片未来。

  广场效应:

  在与城市的互动中立起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一片广场。它代表着“广场效应”,意味着物流、人流的集聚与展示;它蕴含着“广场精神”,激荡着一座城市冲破束缚的自由与狂欢;它的空旷是一种时代留白,是对城市发展未来的折射与引导。

  青岛国际啤酒节也是如此,它是透着青岛底色的“广场”。这座“广场”与这座城市的牵连,正如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青岛市旅游专家委员会委员柴寿生所言:“啤酒节与青岛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一方面,青岛国际啤酒节以青岛的啤酒积淀、城市影响为媒,得以在全国众多啤酒节中独树一帜立起标杆;另一方面,啤酒节也繁荣了城市的发展,成为凝练、具有爆发性的城市平台,对城市风格的完善和传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叫做天作之合。”

  青岛市啤酒节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将两者的联系表述得言简意赅:“青岛国际啤酒节是青岛的一张城市名片、国际交流的一个平台,同时也是展示我们青岛发展的一扇窗。同时,青岛国际啤酒节知名度的提高,也离不开我们青岛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也离不开青岛对外良好形象的塑造。”

  从第1届到第22届,与青岛国际啤酒节相伴走来的德国慕尼黑皇家啤酒负责人宋修伟道出了参展商们的心声:“这个节日及它背后的这座城市对我们而言有着难以抵挡的吸引力。”他已经是连续21年参加青岛国际啤酒节,问及最初参节原因,他谈到了两个词:市场和声音!“作为中国著名的海滨城市、旅游城市,在青岛汇聚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另外,青岛有着独一无二的悠久的啤酒积淀和熏陶,这对我们而言,是市场,更所有啤酒精粹都被尽收城中。

  此情此景,青岛市会展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徐宝峰的自豪底气十足:“这座城市有着啤酒节的独特基因,在中国,没有一座城市有着这样悠久的啤酒历史,没有一座城市有着如此适合啤酒群饮的气候环境,没有一座城市有这样深厚的旅游资源积淀。”109年啤酒文化的浸染,“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的诱惑,城市的背景成为了青岛国际啤酒节具有如此吸引力的源泉。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打量青岛国际啤酒节与青岛城市,根据社会学“集体空间”的理论,节庆活动的举办场所,往往能够化身成为一种“城市意象”,就如同时报广场和纽约这座城市,我们无法分辨谁成就了谁,青岛国际啤酒节也给予了这座城市最丰富的反馈,它以“广场”特有的包容力和辐射力成就了青岛的魅力之名:“啤酒之都”。

  “在这里,可以喝到世界全部顶尖啤酒,对爱酒人来说就相当于环游了整个世界。”28岁的刘先生年纪不大,谈起世界啤酒却如数家珍。不仅仅是啤酒,众多衍生品也纷至沓来。正如青岛党校教授程国有所言,“啤酒节拉动了整个青岛城市经济的发展,像是关系密切的餐饮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如酒店、娱乐、购物等,作为城市著名的节庆会展活动,青岛国际啤酒节对青岛经济起到1:9甚至是1:10的拉动作用。”这座名为啤酒的“广场”点燃了青岛的一干经济。啤酒节办公室负责人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啤酒节上,小到几块钱的钥匙扣、文化衫,大到珍贵的限量贵金属纪念品,在青岛国际啤酒节,都给了它一片天空”。啤酒节这片“广场”,能够使它的经是汇集的人流、声音。比起啤酒节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我们厂家更看重它能够产生的社会影响力,这对于我们啤酒品牌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于是众多精明的“生意人”不远万里带着酒桶漂洋过海,从1991年第一届啤酒节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40个啤酒生产厂商携酒进城参展,青岛国际啤酒节已经成为了世界啤酒商家进入中国的驿站。2011,世界十大品牌啤酒首聚青岛啤酒(600600,股吧)城,行至今年,16个国家、25个世界知名品牌、300余个啤酒品种,群英毕至,青岛甚至可以放言,世界济星火,迅速在周边商圈造就燎原之势,旅游、住宿、购物、交通、商贸、商务等行业在“啤酒季”均呈现难以抵挡的兴旺之势。

  一位拍摄啤酒节多年的摄影玩家曾半开玩笑地想象:“如果在这16天中,能够将足够广的镜头移至青岛上空,能够以最慢的速度逐帧录制,那绝对会是一幅神奇的图景:纷纭的风物、人流滚滚而来,融入这座城市,绝不亚于黄河入海。”他感慨地笑笑,“我想,那片名就一定要叫做青岛国际啤酒节。”

  广场精神:

  在中西交汇中找寻精髓

  广场,是城市精神最新锐的所在,当古希腊先圣在广场高谈阔论,打破束缚、追逐精神自由成为了广场的又一别名。“在我不知道建于15世纪的圣母教堂,不知道奥林匹克塔,也不知道宝马、西门子总部时,我只知道慕尼黑有啤酒节。”一位老啤酒迷这样评价慕尼黑,他这样假设,“如果青岛没有五四广场,没有海尔、海信,甚至没有海风拂面,这座城市还能凭借什么让历史铭记?到底什么才能够保留一座城市最核心的基因?”

  我想,这座城市会回答,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国际啤酒节顾问、北京大学节庆中心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林醒愚这样回答,“每一座城市都像一个圆心,它向外辐射的信息要经过层层过滤,而对于青岛而言,只有青岛国际啤酒节才是真正经得起时间、空间考验的精髓。”

  唯有人潮,能将一种文化推向极致,唯有精神,能跨越时空,实现永恒。

  有着202年历史的慕尼黑啤酒节就是一个证明。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特雷西亚草坪搭起千人大棚,两大瓶啤酒盛不满的酒杯端上酒桌,民族服装着身的市民汇聚广场。柴寿生指出了其中的关联,“啤酒精神是一种奔放、狂欢、激情的呈现,它需要有大的空间向外释放、辐射,这也就决定了啤酒节要和广场连在一起。”

  慕尼黑啤酒节从来都是一场广场狂欢,“你很难想象,严谨甚至有些古板的德国人,一个个光着膀子喝的东倒西歪的场景。即使第二天,他们依旧会恢复成打着领结的一丝不苟。”亲身参与过慕尼黑啤酒节的林醒愚说,“这就是一种纯粹的狂欢,绝对的自由。”

  而脱胎于慕尼黑啤酒节的青岛国际啤酒节也延续了啤酒广场精神的精髓,林醒愚说,“这是一种文化精神的默契:畅饮、嘉年华、花车巡游,青岛与慕尼黑如此默契。”“大家哈起来吧”,成为了青岛国际啤酒节的唯一语言。这种广场狂欢在时代的背景下,幻化成为释放压力的一种需求,“每年啤酒节一开节,晚上下了班就想来喝几杯,特别是周末,绝对不醉不归。”家住市北的李先生每年啤酒节定要来上好几次,他想的很简单,“就是逮住机会,管它认识不认识,大家凑一块图个乐呵,痛快。”

  正是这种打破束缚的渴望,决定了为什么从第15届啤酒节开始,惊险刺激的嘉年华就步步相随。决定了为什么饮酒大赛能够保持21年的活力。在社会井然的秩序形成四方壁垒之时,更多的人需要一片空旷广场,来释放激情。如林醒愚戏言,“在狂欢的时刻,身份、地位、压力变得模糊。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地域,来到啤酒节,大家都变成了"青岛小哥"。”

  然而西式狂欢引入之余,再看青岛的啤酒狂欢,又融入了中国和谐的元素。林醒愚非常看重节日所表现出来的和谐精神,“青岛国际啤酒节能够提供和创造和谐的氛围,这个节日非常纯粹、狂放,用娱乐的方式让人们的内心充盈着幸福感,从而起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

  青岛国际啤酒节的和谐是一种“有容乃大”的包容,不同于慕尼黑啤酒节期间限供当地啤酒,青岛国际啤酒节将世界顶尖啤酒一网打尽,它彰显了一种年轻的生机与野心。

  青岛国际啤酒节的和谐更是一种对于传统精神的坚守,在从广场到啤酒城,再到一座城和一座广场的变迁中,第二十二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指挥部总指挥夏正启这样评价变中的不变:“我们将继续保留啤酒大棚的啤酒节特色,要给所有的游客市民一个家的概念。”

  青岛国际啤酒节的和谐更是一种“长大成人”后的雍容。2012年以“干杯岁月、难忘激情”为主题的历届啤酒节博物展开始梳理22年的品牌积淀。以“与世界干杯”为主题的文化墙,建筑起青岛国际啤酒节的文化基石。22岁,它开始对自己所行之路和将行之路从容审视,在东西文明的交汇中,青岛国际啤酒节不仅在成熟中发现了自我,而且成为青岛城市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反向影响了城市的精神之旅。徐宝峰这样自问自答:“为什么啤酒节在青岛如此狂热而在南方兴致缺缺?这是因为青岛有着豪爽、热情、开放的城市基因。”

  在这种共同的基因决定下,青岛国际啤酒节聚合了整座城市的凝聚力和自豪感。连续两年买到第一张门票的任杨表示,“每年,我都会请外地的亲朋好友趁啤酒节的机会来青岛看看,青岛有啤酒节,作为青岛人,我感到很自豪。”正向日本客户电邮发“请帖”的陈先生说:“我每年都会趁青岛国际啤酒节的机会,请国外的客户来青岛谈业务,联络一下感情,啤酒哈起来办事容易很多,青岛国际啤酒节就是我们的城市客厅。”去年从上海来啤酒节度蜜月的邱小姐这样回忆,“我跟男朋友在啤酒节上买了各种纪念品,分给家人朋友,其实,也是带走了青岛的一张名片。”

  青岛国际啤酒节所带来的“人心凝聚”之力,正如程国有所评价的那样:“它不仅仅让青岛市民以酒为媒,在节日的气氛下欢聚,更重要的是这种凝聚力为城市自豪感找到了归属,从而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城市精神。而各地游客在此短聚,又继而将在这里所感受到的东西传至五湖四海。”

  广场留白:

  一座城市的时代伏笔

  一座广场,随着人群的聚集喧哗,又随着人群消散归于沉寂,它最特殊之处在于它是永远的留白,是一个时代一座城市的永恒纪念。

  当节日的欢庆与城市物质互动推进,与城市精神同源同生,这座“广场”,与城市的未来难解牵连,使人不由地想为青岛国际啤酒节的将来一探。

  从首届中国青岛国际啤酒节发展至今,它走过的每一步,都看得出青岛城市发展的依稀脉络。林醒愚这样概括:“每一年,青岛国际啤酒节都顺应了青岛时代发展的大势,青岛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等一系列城市文化信息集中体现在了啤酒节上。”广场的空白性,决定了每一届啤酒节都将被城市以时代最隆重之笔精心涂描,青岛国际啤酒节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青岛这座城市的“大事记”。

  第一届啤酒节与“青洽会”同步,为改革开放后的青岛打开局面,承担起了承载幸福与欢乐的历史职能;第四届,在新落成的市委、市政府办公楼前广场上隆重开幕,与青岛市政府一同开创一片全新热土;第七届,它首次由中国国家旅游局、中国轻工总会、国内贸易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地方性节日上升为国家级规格;第九届,它确定了“节城合一”的内节理念,整个啤酒城成为一体;第十二届,中国“入世”,啤酒节“国际范”的花车艺术巡游秉承至今;第十八届,以“为奥运庆功,与世界干杯”为主题,它与青岛奥运一路同行……

  青岛国际啤酒节却在21年中,铸就了发展的神话:参节的人数从10万人增长到377万人,饮酒量从1.7万箱增长到现在的1100多吨,12.6%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彰显了它的活力与潜力。2011年,它从612个入围节庆和展会中脱颖而出,连续第六年稳居“中国十大品牌节庆”之首宝座,当之无愧。

  然而,诚如当年希腊广场上,先哲的宣讲并不是仅仅稳妥地表达他们与时代结伴同行的意愿,广场往往更乐于走于时代之前,它是社会新风的鼓动者,是崭新理念的弄潮儿。

  夏正启说:“青岛国际啤酒节将在青岛蓝色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整座城市的世界影响力。”啤酒节办公室负责人说:“青岛国际啤酒节将从细微之处打造充满爱心与人性化的节庆活动。”连续21年参与青岛国际啤酒节的德国慕尼黑皇家啤酒参展商宋修伟说:我们要把啤酒品“质和配餐安全放在首位,让啤酒节将成为游客市民能畅饮无忧的安全节。”一位自称“啤酒节粉丝”的王先生说:“啤酒节应该是大家的节日,每个有激情的市民都可以参与其中。”

  当从众多对青岛国际啤酒节的期望中找出关键词:蓝色战略、人性化理念、食品安全、节能环保、网络传播、市民意识……只有一个词可以将这些方面涵盖:时代感。而且,是最为新锐的时代精神。

  关于啤酒节的未来,参加过第一届啤酒节,今年已经62岁的宋女士看得从容:“啤酒节要怎么办,那要听啤酒节自己的想法。”这其实在某种纬度上与林醒愚的期望异曲同工,在他看来,将历史打通,会发现青岛国际啤酒节是一种青岛城市文化的本源,而文化本身就属于经典,它的纯熟惟有依靠时间之力。更何况青岛城市的文化的核心特征唯开放二字,在时间的洗礼下,文化醇厚、形态开放、载体多元的青岛国际啤酒节并不遥远。

  展望啤酒节未来的焦灼感顿消,何必庸人自扰,作为城市广场的啤酒节,本身就是时代意识的引领者,在以开放为核心特征的青岛城市文化中,只要聆听青岛国际啤酒节自身的需求和声音,就应该是节日最好的一条成长之路。

  从中山公园、汇泉广场,到中国青岛国际啤酒城,再到激情广场,不断成熟的青岛国际啤酒节已经收到了来自大陆知名城市、香港、台湾甚至是日本、韩国的众多邀请函,邀请青岛国际啤酒节到他们那里举行;从一座看得见的城市广场,到一片看不到边际的城市广场,22岁长大成人的青岛国际啤酒节正在时代与城市的陪伴中,渐渐生出自己的气质,探寻着属于自己的未来之路。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如何一眼识别好啤酒?

0评论2025-02-24436

德国人啤酒消费下降了吗

0评论2024-12-11455

啤酒未来发展趋势

0评论2023-04-26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