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车主吃蛋黄派被测出酒驾的新闻受到不少车主的关注,而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测试。试吃蛋黄派后,在几分钟内的确会被测出酒精含量超标。因此,车主们在谨记喝酒不开车之外,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酒精食品”也要小心,避免“中招”。
注意食品包装上的标注
在记者走访多家沪上的大型超市后发现,除了蛋黄派外,一些品牌的瑞士卷、提拉米苏,以及酒心巧克力和朗姆酒味冰激凌等蛋糕类产品包装上,都注明了含有“食用酒精”或“乙醇”。在食物中,腐乳、醉蟹、啤酒鸭、酒酿丸子、酒糟鱼等配料表里也都明显标注含有“食用酒精”或“乙醇”。一般来说,企业在食品中添加食用酒精,有几个原因。一是因为含乙醇为主的食用酒精具有保持水分、杀菌防腐作用,可延长食品保质期;二是食用酒精有股特殊香味,可增加产品香味;三是因为食用酒精可以起到发泡剂的作用,保证蛋糕类产品在长时间运输和存放过程中保持松软口感。另据介绍,含糖量高的香蕉、梨、猕猴桃等水果,如储存不当,也会产生酒精。药物方面,正骨水、十滴水、消咳喘糖浆等一些中成药的成分中都含有酒精;相对于食品、水果,喝了这些之后更易被测出“酒驾”。
此外,除了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麻醉药品外,不少普通药服用以后也会对驾驶产生影响。如镇静类药物、兴奋类药物、抗过敏类药物、抗感冒类药物,以及抗精神失常类药物和抗癫痫类药物,服用以后可能会出现反应过激或反应迟钝等症状。一些注射液也含有酒精,如氢化可的松注射液、尼莫地平注射液等。这些情况都不适宜驾驶。
食用后应稍作休息再开车
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醉酒驾车的判定标准,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80mg/100ml的驾车行为属于醉酒驾车,酒精含量介于20至80mg/100ml的驾车行为属于酒后驾车。那么,这些含酒精的食品和药品到底能有多大“效力”,竟让车主被查出醉酒驾车呢?
上海市公安局奉贤分局民警亲自挑选了一部分大家在夏季爱吃或可能吃到的食物和药品,展现了各种食物和药品服用后的“涉酒”效果。其中,蛋黄派、糟凤爪在一分钟内都能测出“酒后”,但5分钟后就到安全区域。酒酿刚吃下去,数据可达到“醉酒”;5分钟后还在“酒后”区间,10分钟后就安全了。藿香正气水酒劲最大,达到上述物品中测试数值最高的“醉酒”程度;不过5分钟后,就仅仅是轻微“酒后”,10分钟后就平安无事了。
显然,在食用含酒精的食物后,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一般经过10分钟后就能够被代谢完毕。因此,车主在驾车过程中也应尽量避免食用、使用含有酒精的食品或物品。如果使用,也应该在休息几分钟后再开车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