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消息称,贵州茅台集团旗下子公司——习酒有限责任公司年底前将赴港上市,此举旨在辅助集团实现2015年销售收入达800亿元人民币的目标。
但业内人士表示,若习酒独立上市,将成为贵州茅台集团旗下的第二家上市公司,与贵州茅台股份公司形成同质化竞争。
自我救赎还是政绩工程?
事实上,习酒上市早就在茅台集团的谋划之中。早在2010年时,习酒公司的销售就突破10亿元,时任茅台集团党委书记的袁仁国曾高调提出要推动习酒单独上市。但由于白酒行业属限制性行业,要在A股上市难度很大。
酒业观察家吴勇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指出,做强做大习酒并令其上市,可能是为了实现茅台集团此前制定的销售目标。根据贵州茅台此前的规划,到2015年,茅台酒产量将达到4.5万吨,系列酒(白酒)产量达7万吨以上,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
而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赵书跃在贵州国资委系统创先争优活动表彰大会上也表示,茅台争取2013年集团收入提前两年实现500亿元,2017年提前三年实现1000亿元的目标。
“而实现这样的销售目标却可能面临从未预料到的难度。主要是源于国家对于‘三公消费’的控制。”吴勇说。
今年3月26日,国务院召开的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禁止用公款购买香烟、高档酒和礼品”,这一度引起高端白酒股价的集体下跌,茅台的售价也一度被大幅拉低。目前,53度飞天茅台已经从最高点的2300多元跌至1400多元上海甚至已经出现1300元的低价位。
因此,业内人士认为,茅台集团分拆习酒上市的举措在于保证自身销售目标能够顺利完成;从当前销售形势不佳的局面来看,也是对自身的发展前景进行提前“救赎”。
不过,也有行业人士认为,地方政府也可能是习酒上市的幕后推手。有专家指出,贵州省在“十二五”规划中将打造千亿产值的白酒企业列为重点,而现在的产值也就是400亿~500亿元。2015年要翻一番,显然单靠贵州茅台一家上市公司是不够的,地方政府也有意愿培养更多的大型白酒企业。
尽管习酒上市的传闻还未得到官方的正面回应,但习酒上市的趋势已经渐趋明朗。2011年,贵州省省委书记栗战书在帮促2011年GDP增速后10名县的“凤冈会议”上提出,要把习水打造成贵州继仁怀之后第二个白酒基地。习水县去年GDP增速排名全省88个县(区、市)第84位。此后,习酒独立上市进入习水县当地政府的议程。
能否顺利上市?
习酒建于1962年,但多年来一直无法打开市场局面。上世纪90年代,习酒的规模一度达到2亿多元,但1997年年底,因为扩张过快、债台高筑,导致资金链断裂,时任习酒负责人的陈星国也自杀身亡。1998年,茅台集团以承担债务方式兼并习酒,但明确提出,为避免同业竞争,习酒的酱香酒生产经营性资产被贵州茅台用募集资金收购。
著名财经专家叶檀指出,早在1999年10月28日,茅台集团向茅台股份公司出具了《关于不进行同业竞争的承诺函》,保证自身不再从事酒类产品的研制、生产,不以直接或任何间接的方式从事任何与发行人竞争的业务,并且保证在其控制之下的任何子公司(包括茅台技术开发公司、茅台啤酒、习酒等关联酒类企业)也不从事与发行人有竞争的业务和活动。
“一旦习酒今年在港完成上市,这意味着茅台集团违反了自己的承诺,并直接损害到消费者利益。”一位股民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茅台股价会不会因为习酒的独立上市而下跌呢?
担忧不无道理。一位接近茅台集团的业内人士指出,习酒和贵州茅台一样,主打产品也是酱香型白酒。近年来,习酒的中端酱香酒生产能力越来越强,截至2011年11月25日,习酒的销售收入突破15亿元。“如果习酒独立上市发展,必然对贵州茅台形成同业竞争。而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上市公司之间不得出现同业竞争的关系。”
对于投资者的担忧,茅台集团目前并未公开作出回应。但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如果真的存在同业竞争,监管层一定会审查,但要看监管层对于同业竞争执行规则的容忍度。如果监管层严格执法,习酒上市可能不会很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