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陷入“假酒”风波到价格暴跌,数万元一瓶的波尔多葡萄酒终于“退烧”。一度火热的红酒市场仍在调整。业内人士认为,天价红酒大起大落的背后,存在诸多乱象。进口红酒市场鱼龙混杂,如何理顺市场定价机制,应引发监管部门及整个酒业的思考。
高档红酒价格暴跌
从陷入“假酒”风波到价格暴跌,数万元一瓶的波尔多葡萄酒终于“退烧”。一方面,拉菲等超高档红酒面临市场考验,一些年份酒跌幅逾40%;另一方面,名酒仿冒乱象频发,红酒价格仍经受“炒作”拷问。
业内人士认为,天价红酒大起大落的背后,存在诸多环节乱象。数千种进口红酒鱼龙混杂,如何理顺市场定价机制,应引发监管部门及酒业的思考。
“拉菲乱象”为何频发?
上海是国内主要的进口葡萄酒集散地,进口量已连续5个月下滑。上海红酒行情系统也显示,截至5月8日,2008年份拉菲的外高桥(600648,股吧)保税价已从15500元高位跌至7230元,2004年份的玛歌则从4900元落至2850元。
前瞻产业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吴朝瑜认为,参与红酒炒作的主要是游资和部分酒商,高收益、保本宣传、外部投资机会少促成了投资热潮。“此次价格变动是价值回归,下跌的心理因素影响较多,一些热炒的红酒降价是主要导火索。”
在进口红酒抢滩中国市场的同时,山寨产品、无牌产品、仿冒产品也纷纷出现。
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名酒”消费已远超真品的实际产量,其中不乏假酒勾兑或劣酒装瓶。5月7日,在上海市邯郸路的一家食品连锁门店,标“拉菲”名号者达十余种,某些“拉菲”的标价仅为200元~500元。
除了拉菲,在中国葡萄酒市场上被侵权最严重的品牌要数卡斯特,上海卡斯特酒业总裁潘汝显说:“经营多年的卡斯特,已经成为国内市场上著名的进口葡萄酒品牌,市场占有率超过2%,但屡被仿冒、侵权,市场上至少有上百种山寨"卡斯特",侵权企业不仅来自国内,有些甚至还来自国外。”
红酒还存在定价“层层加码”现象。比如,一瓶进货价约2.5欧元的法国AOC法定产区酒,约合20多元人民币,出口到我国需支付约合原价60%的税项及运费,到岸成本价不过30元~40元,可这些红酒经过转手,零售终端价在100元以上。
此外,仍有销售人员利用国内酒种消费习惯,强调“50年陈酿”、“60年佳酿”以抬高售价。一些进口红酒由于进货渠道复杂,往往在国外已经降价,国内零售价却仍“高歌猛进”。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刊《酒海导航》总编张勇认为,大部分进口酒仍受到消费者认可。天价酒受过度追捧,一定程度反映消费者“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的从众心理。炒家们把一些名酒当成工具,有些不良商人甚至以假乱真,完全悖离了正常消费的范围。
根治“炒作”需完善行业规则
数据显示,进口葡萄酒占据国内零售市场份额的25%以上,超过150个生产国正向我国出口葡萄酒。随着一些国家或中转贸易地区的酒类关税进行较大幅度的下调,数千种进口葡萄酒进入我国各消费层。解决各界关心的假酒问题,已是酒业发展的难点。
中国红酒网总裁董树国认为,对于散装酒进入保税区分装等监管空白,当务之急是在完善国家及行业规范的同时,落实已有的原汁含量、标识信息等规定,避免“多龙治水水不治”的现象发生。
潘汝显认为,比起白酒、啤酒市场,中国红酒市场占比还很小,发展潜力还很大。而红酒品类很多,仅法国产区就有上百个,信息不对称,对葡萄酒文化不了解,容易让消费者产生“乱”的感觉。
张勇认为,酒类定价更多的属于市场行为,除了政府对产业的规范,若要价格走向理性还有待市场充分竞争,如缩短流通环节、减少渠道加价等。消费者也应掌握基本的红酒知识,如通过条形码分辨真实产地,理性选择酒种。
投资热“退烧”挤出泡沫
数万元一瓶的波尔多葡萄酒终于“退烧”。最新数据显示,波尔多葡萄酒典型代表拉菲眼下正经历一轮罕见的暴跌,其期酒价格跌幅高达30%,部分酒暴跌幅度超过50%。即使在拉菲最受追捧的中国市场,其价格也出现了8年来的首次下调。
在业内人士看来,以拉菲为首的高端葡萄酒价格下跌是红酒市场的一种自我修正,而其价格下跌“是多种因素叠加导致的”。“首先是受全球经济的影响。”酒类收藏专家肖竹青分析,经济不景气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消费积极性,人们不敢消费,导致需求不足,价格下降。
与此同时,肖竹青认为,这也反映了此前拉菲等红酒价格虚高,一些投机客的囤积造成市场泡沫过大,现在旺季一过,投机客资金周转不开必然选择抛售。“如果此前市场需求是真实的反映,那么抛售出来的囤货就会被接手,价格就不会暴跌;但事实恰恰相反,因此泡沫被刺破必然带来价格暴跌。”肖竹青表示,这种状况和此前出现在茅台(600519,股吧)等高档白酒上的问题类似。
在独立酒评人朱立农眼中,目前国内投资葡萄酒还处于盲目逐利阶段,许多人投资葡萄酒,是因为在过去十年中,葡萄酒的投资回报率最高。内地投资者在境外葡萄酒拍卖市场频频现身,致使酒庄开始惜售,最终屡屡炒高高端葡萄酒拍卖价格。而现在价格回落,只是获利回吐而已。
(摘编自5月16日南方日报)
莫成“抄底”论的牺牲品
陆文军杜放
年消费19亿瓶葡萄酒的中国市场正在遭遇“尴尬”。伴随着曾经被热炒的天价酒大幅跌价,市场开始有人鼓吹现在“抄底”正当时。当红酒不再是饮品而成了“炒作”标的时,其投资风险几何?期待“抄底”获利的投资者出手前需三思。
高档酒价一跌,市场就有人急于鼓吹是“抄底”好时机。但目前国内红酒市场价格混乱,也没有明确的变现渠道,投机风险可想而知。
数据显示,拉菲正牌“拉菲古堡”年产20万瓶,流入国内的不过3万~5万瓶。以近年的现货2万元均价计算,市场体量仅为6亿~10亿元。面对动辄数亿元的游资炒作,名庄酒自然难以“风平浪静”。
前瞻产业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吴朝瑜认为,一些游资将红酒作为金融工具进行炒作,承诺较高回报率。但由于红酒流动性差,投资者机会主义心理重,投资以“博傻”效应为主。如果市场环境恶化,这种高回报率往往无法兑现。
中国红酒网总裁董树国指出,与成熟消费地区相比,我国红酒市场在质量、定价等方面仍缺乏公信机制。监管部门应严格核查进口资质、监控通关价格。行业也应加强自律,如加快推广RFID电子溯源标签,建立透明的藏酒二级市场。
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认为,炒作是酒业经营中非常短期的行为。近年来国内炒石、炒茶等行为先后出现,这种行业的“繁荣”不可持续。如果不加强渠道管理,培育健康的消费习惯和鉴别能力,最终受损的将是酒商自身。
上海卡斯特酒业总裁潘汝显呼吁,国内红酒市场渠道透明、销售保真、品鉴参考等交易环节亟待加强,这样才能让老百姓明白消费,让产业健康发展。
价格回归带动理性回归?
据新华社报道,一些超高档红酒价格跌幅逾40%,作为国内主要的进口葡萄酒集散地,上海葡萄酒进口量已连续5个月下滑。上海红酒行情系统显示,截至5月8日,2008年份拉菲的外高桥保税价已从15500元高位跌至7230元,降幅达53.4%。
波尔多顶尖红酒庄园拉菲在法国“轻拍翅膀”,就立刻在遥远的中国掀起一场飓风,这实在是耐人寻味。贵为“酒中皇后”的拉菲在中国激起的热潮始于2000年,在其后10余年间,更是以每年30%的价格涨幅领先于国际市场。不仅创造了销售神话,而且不断刷新着价格神话。
拉菲的独步江湖,在于其不可复制的自然条件、代价不菲的生产成本,以及近乎苛刻的工艺流程,当然,还有号称欧洲“第六帝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但在中国市场,这些似乎并不重要,许多人对进口葡萄酒的消费仍大多停留在“认牌子”和“讲面子”的阶段,他们无暇领悟拉菲渊远的文化背景,追求的只是高高在上的价格,以及因此油然而生的优越感。在这种谈不上理性的消费市场中,众多投资者蜂拥而至,一同造就了拉菲不败的神话。
拉菲神话首先是被山寨产品打败的。毋庸讳言,国内不少成功产品的背后,都对应着为数众多的鱼目混珠者。日前有媒体报道称,拉菲每年只生产20万瓶酒,但中国市场每年消费有60万瓶。在打赢了与“拉菲世族”、“拉菲帝国”等“山寨拉菲”的官司后,本月底拉菲集团出口部总监将再次来华打假维权。
国内山寨泛滥,竟然要劳烦厂家万里迢迢亲自打假,这局面颇为尴尬。但更感尴尬的是投资者,重金投入本为保值增值,一不小心买到了山寨产品,无疑将血本无归。无法辨明真伪,就只能敬而远之。当然,或许还应该加上4月份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颁布的“禁奢令”茅台已经退出三公消费,拉菲有什么理由独占鳌头?
当欧洲经济不景气遭遇国内强大的山寨市场后,高端红酒价格的震荡调整或许就不难理解了。实际上,消费任何商品都不仅是在消费金钱,更是在消费一种独特的文化。构建起一个理性市场、诚信市场,依旧任重而道远,期待价值回归能够带来理性回归。
(摘编自5月14日新民晚报)
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相比白酒、啤酒,我们国内到底有多少人懂红酒?”酒类营销人士苏先生说,“隔着一层面纱看的东西总是很美。”苏先生表示,红酒作为一个酒种,在西方国家大部分时候也是佐餐用酒,在功能上跟啤酒、白酒没有任何区别,之所以受到国内如此多的礼遇,实在是因为商家在营销上给红酒打上了“高贵”、“彰显身份”等标签。在这样的层面上,似乎价格定低了就不能体现红酒尊贵的身份。
与其他洋酒不同,高端红酒还是依赖于手工、小型生产。因此,红酒的品牌众多,国人基本无法分辨明晰。同时,由于不同的市场存在不同的分级制度,酒的优劣高下不能单凭一个酒标论处。在如此纷乱的背景下,想让国人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红酒鉴别知识显然是不现实的。
苏先生表示,这种情况就导致消费者在面对众多进口红酒时,用了最简单的选择办法价格,“在无从分辨的情况下,只能用金钱来体现价值。”而这样的心理给了很多投机商以可乘之机。
这种非理性消费出现后,会推动一种现象的出现:质次价高。质次带动了市场的混乱,价高带动了整个物价链的攀升。
(摘编自5月16日法制晚报)
洋酒需“沉淀”再喝
新华网消息,我国每年消费葡萄酒达19亿瓶,名酒消费远超产量。从陷入“假酒”风波到价格暴跌,数万元一瓶的波尔多葡萄酒终于“退烧”。一方面,“拉菲”等超高档红酒面临市场考验,一些年份酒跌幅逾40%;另一方面,名酒仿冒乱象频发,红酒价格仍遭遇“炒作”拷问。
多少年来,中国消费者的潜意识里似乎有个误区,葡萄酒和洋酒之间几乎画了等号。但凡好的葡萄酒,不用说,肯定是“洋”的好,中国葡萄酒品质再好,获得殊荣再多,也没多大号召力。因为,骨子里认定的就是“洋”的好,而且,认为洋葡萄酒卖得贵也是“理所当然”,价格低了还以为是假酒。
说白了,洋葡萄酒在中国市场大行其道,就是一个“错觉”起到了无形的指挥棒作用。这个“错觉”就是主观地认定洋葡萄酒“贵人一等”。
拿起一瓶葡萄酒,眼里看到的标签满是不认识的“洋字母”,好了,首先认定这是一瓶洋葡萄酒,肯定差不了。如果旁边的“专业”推销人士再给它说上几个“历史故事”和“家族血统”,那就更挡不住了,甚至有收藏回家的冲动。
别说,“错觉”引发“冲动”,这是一个带有悖论的有效逻辑。中国的消费者就是在这种“没文化”的消费背景下被“忽悠”了。也许,很多消费者都是有钱人,有文化的,但是面对葡萄酒、洋葡萄酒,我们的理智确实被堵塞了。
我们看不懂“洋字母”,更不懂“洋酒”,所以,歇歇吧。或许,沉淀一下,就能看出真酒和好酒了。
(来源:中国广播网)
消费者寻求高性价比
为了应对目前的低迷期,不少酒庄纷纷减少了期酒市场的供应量,因此今年供应中国市场的顶级葡萄酒数量也在下降。之前,每年供应中国的顶级葡萄酒数量约为总量的30%~40%,而今年消费与投资收藏的高端红酒数量已经下降到25%~30%。
事实上,除了消费低迷和假酒横行之外,投资名庄酒在国内难以变现,因此,缺乏变现渠道一直是制约高端葡萄酒市场在中国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酒类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酒仙网的红酒销售超过1亿元人民币,而这其中,300元人民币左右的法国葡萄酒超过了50%。酒仙网首席执行官郝鸿峰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考虑性价比,他们更愿意花合适的钱买到高品质的葡萄酒。
郝鸿峰告诉记者,不要盲目地去喝明白,不要盲目地去喝价格。其实有很多酒可能销售价只有300块到500块钱,但是它的品质并不会比拉菲差到哪里去。所以我们给消费者的建议就是:理性消费葡萄酒。
独立酒评人朱立农认为,经历了前两年非理性的暴涨之后,整个葡萄酒市场正在经历一个挤出泡沫、价值回归的过程。泡沫挤出的过程也是葡萄酒市场自我修正的调整期。拉菲等名庄也在通过设计防伪标识、降价等措施顺应这一趋势。
朱立农还告诉记者,中国市场毕竟是个重要的市场,对未来,对整个法国,对波尔多都是至关重要的市场,不仅是拉菲,其他的公司也都在重新思考中国的市场,重建消费者的信心,这是一个综合的效应。但是中国的消费者是否买账,他们这些措施是否有效,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