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稻米市场分析:后期政策主导国内粳稻市场

2012-03-19 10:074710
 今年国家再度提高2012年产粳稻最低收购价,给国内粳稻市场带来较强的支撑与支持,特别是在2011年国内稻谷实现“八连增”的前提下,粳稻产量有较大增幅,年度总量供需平衡有余的背景下,粳稻市场出现农民惜售、企业收购谨慎、市场流通不活跃、农民与企业获益下降等一系列新情况,导致粳稻价格上涨艰难,但国家宏观调控不放松,力度不断加大,确保市场安全较平稳运行,引导粳稻市场价格稳步提高。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引导市场价格缓慢上涨
  
  在2011年国家大幅提高粳稻最低收购价格之后,2012年2月份经国务院批准,国家为了调动进一步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当提高2012年最低收购价水平,其中2012年生产的粳稻最低收购价为1.40元/斤,比2011年提高12元/斤。不仅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而且还托起市场粳稻的价格底部,引领粳稻价格稳步上涨,防止市场价格出现较大波动,政策将成为后期粳稻市场的“调节器”。
  
  二是国储补库市场价格触底或上涨
  
  自2011年新季水稻上市后,粳稻价格表现冲高回落的过程,市场出现购销低迷状态。12月份中国储备粮总公司(简称中储粮)开始入市收购粳稻补库,预计2012年3月31日结束。由于中储粮收购粳稻到库(黑龙江粳稻国标三等)价格1.40元/斤,市场价格走弱的态势得到有效抑制,带动部分地区粳稻市场购销有所活跃,价格呈现止弱趋稳或略有上涨。在中储粮收购的带动下,社会其他粮食经营主体相继入市,但收购粳稻比较谨慎,抢购、主动提价意愿不强,总体收购价格低于中储粮收购价格,随着收购粮源的不断下降,农民惜售心态增强,市场价格有逐渐向政策价靠拢的态势,致使价格走低的可能性不大,相反有稳中上涨的趋势。
  
  三是跨省移库销区供应充足
  
  经过3个多月的收购,中储粮粳稻库存量明显提高,为了缓解主产区库存压力和补充部分销区库存不足。今年2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财政部、铁道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储粮总公司联合下达通知,实施粳稻跨省移库计划,即2012年第一批国家政策性粮食跨省移库计划108万吨,全部为黑龙江省收购的2011年产中央储备粳稻。调入地区为天津、河北、辽宁、上海、山东、四川、云南、陕西等地。跨省移库计划的出库截止时间为2012年9月底,基本接近新粮上市,国家在产销区采取“轮出”与“轮入”循环的方式进行与保证销区市场供应。既要维持一定安全库存,实时、适量轮出与轮入粳稻,又要必须在四个月内重新补回,促使粳稻市场有效流通,估计将在今年7、8月份期间集中进行。由于国储粮源采取顺价销售,随着储存成本及经营费用的增加,出库价格必然高于现行价格,因此,后期粳稻市场价格具有一定的上行空间,随着市场供求的变化及政策的引导,粳稻价格将呈现缓慢上涨趋势。
  
  四是国储提高市场调控能力增强
  
  2011年国内稻谷总产量突破2亿吨大关,达到20078万吨,比2010年增加503万吨,据有关部门统计,预计2011年粳稻产量将在6225万吨,比上年增加325万吨,其中,黑龙江粳稻产量达到2062万吨,比上年增加218万吨。粳稻市场供求偏紧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供给充足有所显现。目前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粳稻数量明显增加,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2月29日,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等6个粳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1年新产粳稻2547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1550万吨,占收购总量的61%。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粳稻所占的比重较大,其中政策性收购粳稻有明显增加,国家调控市场物质基本增强,对保证粮食市场安全与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2012年国内粳稻市场行情走势,将紧紧围绕着政策与市场需求来运行,政策释放将成为市场的风向标,政策不仅有效引导市场顺畅流通与企业合理经营,而且也缓解了农民卖粮难,粮价向好的问题。因此,国内粳稻后市价格将以平稳为主,缓慢上涨为辅,呈现阶梯式上涨的走势,涨幅不会太大。但不排除地域、时间段价格有小幅下降的行情。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