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金威啤酒控股股东粤海集团10 .8亿元回购喜力亚太所持金威啤酒股份,力拒华润染指。无奈近日,金威啤酒又发布公告,表达了将其核心啤酒业务出售的意向。业界认为,此次金威啤酒寻求的或是整体出售。手执170万千升的产能,无论金威最终花落谁家,都将极大地改变华南啤酒市场的竞争格局。
金威利润市场节节倒退
金威啤酒的公告表示,现正考虑集团业务与资产的效能和潜力,并为此计划展开与若干主要从事酿造及分销啤酒产品的独立第三方洽谈,将邀请他们提交关于拟收购集团若干啤酒业务及资产的建议书和要约意向,及可能租赁集团生产设施的安排的建议书,以使公司能够评估该业务和资产的价值。
尽管金威啤酒公告言辞十分模糊,但业界认为,此次金威若出售整体打包出售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去年粤海集团抢先雪花回购喜力手头的股份,就是怕雪花入股后进一步恶意收购,损失太大。所以这回如果出售,肯定是打包。就算不一次性售完,也只会象征性地留点股份。”苏赛特商业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李保均告诉南都记者。而在广东省啤酒行业协会会长郭营新看来,目前粤海对金威持股超过70%,作为战略投资者的粤海整体出售金威的可能性比较大。
苏赛特商业数据监测数据显示,金威在深圳总部老大地位早已易主,已大幅落后于位居第一的青岛啤酒,且2011年市场份额较2009年同期累计下滑5 .7个百分点。尽管金威2011年6月在东莞、佛山、汕头、成都的市场份额同比有所提升,但除汕头市场份额接近20%外,其他城市的市场份额均不足10%.
金威啤酒的节节败退更直观地体现在净利润上,南都记者查阅其近年业绩报表了解到,金威啤酒利润最辉煌是在2005年,其净利高达1 .98亿港币,2006年净利至1 .1亿港元,2007年更现2400万港元的亏损,2008年亏损进一步扩大至5205万港元,2009年虽扭亏为盈,但净利仅为1451万港元。而2010年,其年产销量虽高达92.5万千升,较2005年高峰时翻了一番,但净利仅3627万港元,不足2005年最高峰的20%.2011年上半年,其净利润同比大跌超84%,仅有146万港元。
无论从市场份额还是净利,金威的表现已经大不如前,出售或者会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去年上半年,粤海集团行使优先购买权以10 .8亿元回购第二大股东喜力亚太所持的金威21.37%的股份,以此推算,金威如整体打包出售价格会高达50 .5亿元。郭营新认为,金威在全国拥有8家厂,其中广东地区5家厂产能超过100万千升,广东去年实现产量57万千升,这些厂比较新而且设备良好,仍是比较优质的资源,超过50亿元并非不可能。
李保均认为,能否卖个好价钱除企业本身的价值外,还要看并购如何操作。“金威是上市公司,以溢价10%-20%的价格成交是完全有可能的。”截至2011年12月31日,金威啤酒总股本为17.115亿股,2月4日起收盘价为2 .45港元/股,总市值为41.93亿港元。
一线巨头的角逐
目前,金威170万吨产能的大盘,估计只有一线啤酒企业才能吞下。尽管华润雪花的内部人士并不愿向记者透露是否会参与洽谈,但业界分析其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在国内产能和市场份额居于第一位的华润雪花,在广东只有东莞一个厂,产能仅为40万千升,且已满负荷运转,去年华润欲接替喜力亚太坐上金威第二大股东之位却被粤海紧急回购坏了好事。如果成功吞下金威,华润雪花不仅能马上解决广东市场产能瓶颈的燃眉之急,此外金威在西安有20万千升的产能布局,也可弥补雪花在此市场产能的空白。
随着去年揭阳新生产基地的筹建,青岛啤酒在广东产能超过百万吨,是四大巨头在广东的产能最高的,如果并购金威无疑将进一步扩大其广东市场的优势。而对于百威英博在金威8个生产基地所在地只有佛山有设厂,并购金威无疑能迅速弥补这些空白市场的产能。郭营新告诉记者,燕京也有参与并购的可能。“燕京2010年啤酒产销量为500多万千升,2015年要完成啤酒产销量800万千升,产能扩张紧随其后,如吞下金威,将极大增强其产能。”
无论最终花落谁家,金威170万吨产能的归属都将影响整个华南啤酒市场的竞争格局。“如雪花收购成功,就有了和青岛在华南强势叫板的筹码,进一步挤对珠江;如青岛成功,其华南优势将进一步扩大,至少5年内其他主要对手(雪花、百威英博、燕京)难以撼动其霸主地位。除非,哪一天竞争对手拿下了珠江啤酒。”李保均表示。(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