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急速扩张、利润仍旧微薄、市场过度集中
今年广东啤酒出口量在去年跃居全国首位之后,继续高歌猛进。不过,广州海关最新分析报告显示,由于产能急速扩张、利润微薄、出口市场狭窄等因素,广东啤酒很可能因此掀起出口大战。
产能快速扩张争相出口
记者从广州海关获悉,今年1-8月,广东啤酒出口4827.2万升,价值1974.2万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19.5%和24.5%,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稳居全国啤酒出口榜首。
出口迅速增长,原因在于国内市场增量远远跟不上产能扩张的速度。截至2005年底,国内排名前四名的啤酒巨头:青岛、华润雪花、燕京、金星都已经先后在广东圈地建厂;而这些国内啤酒巨头的背后,国际知名品牌AB、SAB、朝日、喜力、比利时英博也各自挑选了“载体”切入广东市场。据广东省啤酒分会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整个广东省啤酒市场的总产能将为450万吨,而市场消费量则仅约有300万吨,这意味着将有150万吨的啤酒难以在广东市场消化。
据了解,我国啤酒业去年产量达306.2亿升,连续四年居全球之首。广东是中国啤酒市场开放最早的省份之一,啤酒产量连年快速增长,去年总产量创下26.5亿升纪录,占全国当年啤酒总产量的8.6%,在全国各省区的排位已由2004年的第3位上升至第2位。产能扩张带动出口量快速增长。去年广东啤酒出口6510万升,比前年增长19.7%,出口量首次超越山东跃居全国第一。
值得重视的是,海外啤酒巨头在广东的新厂几乎都在今年陆续投产。因此,广东啤酒供大于求的局面将比往年更为突出,争相拓展国外市场成为众厂家唯一的选择。而在竞逐出口份额的硝烟中,广东啤酒出口绝大部分由外资企业包揽。据悉,今年1-8月,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两者占广东啤酒出口量的99.2%,而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内资企业出口量不足1%。
出口市场集中风险增大
近年来,广东啤酒随着资金的大规模进入,技术含量不断提高,风味向低浓度、低色泽、淡口味、多品种方向发展,逐渐得到国外消费者的认可和接受。今年1-8月,广东啤酒已出口至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个。
不过,广东啤酒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今年1-8月,绝对主销的市场仍是香港,出口量大幅增长24.1%,占广东啤酒出口量的76.2%。对香港、台湾、东盟、澳大利亚四地的出口量占广东啤酒出口量的97.9%。
海关表示,出口市场高度集中,风险也高,一旦主销市场出现变化,后果严重,因此广东啤酒出口亟待开辟新市场。目前看,东盟市场潜力巨大,值得重点经营,据统计,今年前8月广东对东盟出口啤酒高速增长1.3倍,成为广东啤酒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利润微薄制约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广东虽然出口啤酒量大,但直到目前为止,出口均价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利润空间较为有限,这是阻碍广东啤酒出口健康发展的一个隐忧。
海关分析显示,受酿酒原料不断涨价等因素的影响,今年1-8月,广东啤酒出口均价为0.41美元/升,略涨4.2%,但与全国啤酒出口均价0.47美元/升相比仍低12.8%,比啤酒出口第二大省山东的0.59美元/升低30.5%。利润空间有限,限制了产品向品牌化、高端化发展。
海关预计,新一轮投资热不断点旺广东啤酒产业,预计将促进广东啤酒文化的提高。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东啤酒在东盟市场的销售份额将进一步提升。不过眼下最重要的,是提高广东啤酒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管理等多方面的水平,积累资本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