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酿酒工业中最年轻,也是发展最快的中国啤酒业,近年来在进入高水平发展的时期后,在产业结构、企业规模、技术水平、产品质量、行业效益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根本性的变化,许多企业的管理、技术、质量水平都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 1993年以来, 中国啤酒业产销量仅次于美国而位居世界第二,市场消费群体每年以近20%的速度增长,到今年底,我国的啤酒生产能力也将接近 3000万吨。这样的成绩如果不以开放的心态和放眼世界的眼光来审度, 的确可以称得上骄傲的。按中国传统的庆贺习俗,应该说些“中国啤酒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之类的高调话语。然而,中国在发展,世界也在成长,透过高产销量的背后,我国啤酒业“大而不强”的现实却不得不让人忧思。(值得关注:股市机会流向五大热点板块!)
一、酒花生产管理混乱,大麦供应突兀紧张。(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啤酒花:生产混乱,质劣价低。20世纪初,啤酒酿造被引进我国后,作为酿造啤酒的必需品??啤酒花的种植也引入我国,先后在山东、东北种植。但因啤酒花不喜多雨潮湿的气候,生长期病虫害多、产量低、质量差。新中国成立后,啤酒花移至新疆种植,新疆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蒸发量高,水源充沛,适合啤酒花的生长。到 1980年,我国所需啤酒花基本上都是在新疆计划种植, 由中国轻工物资供销总公司.西北和新疆轻工物资供销公司计划调拨分配。
改革开放后,随着啤酒产量的增加,啤酒花的需求量亦急剧上升。仅新疆一地的产量已无法满足全国的需要。当时新疆亦以“出疆证”的方式来控制啤酒花的分配和销售。啤酒厂家为争取到啤酒花分配指标和“出疆证”费尽心机,啤酒花行情看好,扩大啤酒花种植势在必行。此时,新疆开始大干快上,啤酒花种植在数年内逼近几万亩。中国轻工物资供销总公司和西北轻工物资供销公司为了打破新疆啤酒花的垄断局面,之后扶持了甘肃和宁夏农垦发展啤酒花。1988年,全国的啤酒花在三省区竞相发展的情况下,酒花开始滞销。如今,啤酒厂家拿着货款跑酒花指标的现象已被另一番景象所取代:一些啤酒厂家恶意拖欠货款,压级压价,一时新疆、甘肃、宁夏三省区生产场家的数百名推销员遍布全国。许多生产场家的产品堆积如山,销不出去,有些场家已血本无归。甘肃农垦区有一个农场,3年共生产酒花900 多吨,全部积压报废,造成 1000余万元的损失。至今, 河西走廊有些农场的羊圈墙还是用报废的啤酒花垒成的。宁夏垦区由于啤酒花质量相对较差,种植者损失更是惨重,只好全部砍掉。几年下来,甘肃和新疆在全国啤酒花市场上争得精疲力尽,什么手段都用了,到头来,种出来销不出去,销出去的收不回货款。生产者苦不堪言,最后只好纷纷举起砍刀,将辛勤栽植的啤酒花砍掉。
面对啤酒花市场日趋恶化、在严峻的环境和形势下,1997年,新疆啤酒花公司率先提出甘肃、新疆酒花种植者联合起来,对酒花实行统购统销,以保护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利益,规范混乱的啤酒花市场,有效遏制恶意拖欠货款行为。啤酒花公司先向种植者付定金和预付款,由其定价向全国统一销售。啤酒花公司经营者的愿望是好的,但他们统购回来的多数是次品,也就是说,质量好的种植者自销了,质量差的全交给了啤酒花公司;还有一些未参加统购统销的种植场乱打价格战,搞恶意竞争。这回轮到啤酒花公司苦不堪言了,钱付出去了,货拿不回来或者拿回来次品,价格又给搅得混乱不堪。3年下来,经营损失达数千万元,为了拿回付出的钱, 不得不面对几十桩诉讼官司。
近年来,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发展良机,一些地方、部门又出现了头脑“发热” 的现象,盲目上马啤酒花项目。据悉,去年甘肃酒泉市打出 10万亩啤酒花种植的招商项目,玉门市也不甘落后要上10万亩,张掖地区早在前年就与外商签定了2 万亩的合作意向。现在来算一笔帐,就知道这些项目可行与否,市场如何。假若每亩投资4000元,20多万亩就需投资8个多亿,按盛花期年产量6万吨、国内年需求量在 1.1一1.3万吨计算,则能满足国内5年需求,即便全部出口, 也能占到世界市场容量的三分之二。这种脱离客观实际需求,盲目追求数字游戏的做法,真是到该“刹车”的时候了!
啤酒大麦:国内大麦因旱情减产价格上扬,国外大麦因“疯牛病”、“口蹄疫” 和产量降低涨价。以国内甘肃、新疆两个基地来讲:今年,由于受大旱天气影响,甘肃、新疆大麦产量减少,价格看涨。
今年甘肃省大麦种植面积 120万亩左右,比前两年有大幅度增加。但是河西走廊受50年一遇的大旱天气影响,河灌地种植的大麦受灾严重。大面积绝收,有些能收一点的也只能作饲料大麦。但是黄河堤灌区、河西井灌区种植的啤酒大麦不受干旱影响,其单产和质量都好于上年,预计全省总产量30万吨左右,能用作啤酒大麦的 28万吨左右,该省啤酒大麦的需求量25万吨左右, 余下可供外销的啤酒大麦数量有限。
2000年度甘肃省啤酒大麦供不应求,加上今年上半年甘肃麦芽又非常畅销,因此今年大麦一登场各生产厂家都加大了啤酒大麦收购力度,再加上粮食供销系统及个体商受去年大麦盈利的驱使,纷纷参与啤酒大麦收购,一时间把甘肃啤酒大麦的收购炒得沸沸扬扬,产地收购价每吨比去年提高了 60-80元。
再看大麦市场,由于目前我国一些生产资料的价格或使用费用远高于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啤酒大麦生产成本过高,啤酒大麦价格高于西欧、北美、澳洲等粮食输出国。在市场竞争中首先价格上就处于不利位置。其次,我国啤麦生产管理欠优化,有一部分无效或负效消耗存在,也造成了我国啤酒大麦价格的居高不下,同时还严重影响了啤麦生产在良种的选育推广,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啤酒工业的迅速发展,我国优质啤酒大麦的市场缺口越来越大,国外进口啤酒大麦趁机大量涌入,又使得国产啤酒大麦积压,价格也远低于其它麦类作物, 极大地挫伤了麦农种植的积极性, 导致我国啤酒大麦种植面积急剧下降。目前,我国啤酒大麦总产量只占全国总需求量的 23%, 每年要从国外进口250万吨左右的啤酒大麦。花费了 3亿多美元的外汇。 致使我国啤酒大麦的价格不得不取决于国际市场的行情。
由于我国啤酒专业化协作配套程度低,国内原辅材料供应与啤酒生产极度不平衡,啤酒生产的主要原料啤酒大麦主要依靠进口,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在大麦 ─麦芽─啤酒这个产业链条中,我国的产业现状是大麦科研滞后于大麦生产,大麦生产滞后于啤酒酿造,由此形成了众所周知的恶性循环,我国啤酒大麦基地建设也未能逃出这一恶性循环圈。在日本和韩国等国家,都有保护其本国啤酒大麦的规定。而在中国,这方面是欠缺的。啤酒大麦从农民粮转变为商品粮的费用,农民是无法承担的,必须由中间商完成。中国目前最主要的是要有一些有魄力的中间商来做这项工作。中国要成为啤酒生产大国,就必须首先成为啤酒原料生产大国。
由于欧洲今年新季度大麦在种植时出现恶劣的天气,种植期被迫一再推迟。整个欧洲的啤酒大麦数量和质量都将减少和降低。同时,来自欧盟、欧洲其他国家和中东、北非国家和地区的购买,价格将会在短期内开始飞涨。另外,今年澳大利亚的天气十分干旱,有可能会推波助澜。使明年上半年的国际大麦价格出现相对的高价格。目前已有欧洲的现货悄无声息地上涨了2美元/吨,但新季度欧洲6棱大麦的报价已经上涨了5美元,而且有进一步上涨的趋势。
最近欧洲大麦价格的上涨已经对未来作出了判断。
全球啤酒大麦的贸易量约 500万吨,我国是最大买家,每年的数量要超过 200 万吨。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握好世界大麦价格的趋势,对于我国啤酒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由于疯牛病和欧洲气候的原因,今年的欧洲饲料大麦将会上涨,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啤酒大麦的定价必须参考饲料大麦,当饲料大麦持续上涨时,即使世界啤酒工业的基本面并没有变化,世界的啤酒大麦价格也要保持一定的上涨比例,这对我国啤酒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对于进口大麦存在的问题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目前国际市场供应的大麦可以简单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类,真正的啤酒大麦;第二类,有 90%发芽率的精选饲粒大麦;第三类, 带有很好发芽率的饲料大麦;最后一类就是几乎不发芽的饲料大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第二类,经过处理发芽率往往也在95%一96%的水平,但其内在的指标则与啤酒大麦有着本质的不同,很容易被某些供应商以啤酒大麦来销售而牟取暴利。所以,啤酒生产企业尤需警惕。特别是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啤酒生产大国。虽是农业大国,但70%的啤酒原料大麦依赖进口,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给我国啤酒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二、啤酒设备机械落后,关键设备依赖进口。
啤酒企业本身的技术装备水平决定着生产产品的水平,没有现代化的装备就不可能生产出高品质的啤酒。目前,我国啤酒行业技术装备与国外差距明显,这是阻碍我国啤酒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所在。
由于起步较晚,资金短缺,科研投入不足,高新技术采用不够,我国啤酒机械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相当大,如膜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草取技术、无菌灌装技术都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当今,国外已经推出啤酒生产能力超过6万瓶/小时的全单机生产线,年产量可达到10万吨以上,以及为适应灌装无菌啤酒的灭菌灌装一贴标联合机组。而国内目前只有极个别厂家拥有能生产3.6万瓶一4万瓶/小时的啤酒灌装生产设备,并且尚未完全成套,一些关键设备尚需依赖进口。以啤酒贴标机为例,到目前为止,我国只能生产速度在2万瓶/小时以下的二标贴标机,且有的产品设备稳定性差, 只是能用于低档产品的包装。至于目前国内啤酒行业常用的可以同时贴身标、颈标、顶标和背标的四标贴标机,还没有一家企业可以生产,更谈不上可贴国外瓶身包装上常见的长锥套标、微章标、斜条标等的贴标机了。目前国内所有3万瓶/小时以上啤酒灌装线及要求贴两个标签以上的灌装线,包括国产的3.6万瓶/小时灌装线上,全部采用进口的贴标机、其他如自控膜过滤、电子阀灌装机、系列检测设备等同样依赖进口。由此可见,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技术水平上,国产啤酒机械都远远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啤酒工业的需求,这势必严重束缚我国啤酒业的发展。
三、技术创新能力差,工艺流程落后,产品不能多样化生产,新技术利用率低。
目前,我国啤酒生产技术水平不低,国内大多数生产企业对引进模仿的生产技术都能掌握和应用。但技术创新少,研究水平和技术储备水平较低,新的超前课题很少,这与科研经费短缺、国家安排科研投入计划有关,但每个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也较少,严重影响了高水平、较长远课题研究工作的进展。科研人员主要忙于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这一现象也符合我国啤酒生产发展特定期的特点。面对“入世”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是我国啤酒行业适应更加开放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麦芽生产:麦芽质量关系到烟酒酿造的全过程,至今我国啤酒业还提不出一个能完整地反映麦芽质量的标准,我国的国家标准也仅仅是提供一张粗线条的质量标准表。世界各地种植啤酒大麦,因各地风土气候和耕种习惯等原因,各不同品系、不同产地的啤酒大麦制成麦芽也各有不同,酿造出的啤酒也含有啤酒麦芽特性的烙印。麦芽厂为了工艺稳定、成品质量稳定,要求啤酒大麦品种纯度大于90%。啤酒厂也为了酿造某品牌质量均一的啤酒,常常用两到三个品系的麦芽进行合理地搭配酿造。如美国的百威啤酒,它是用美国的六棱麦芽和加拿大哈灵顿麦芽搭配,青岛啤酒一般采用南澳斯库那麦芽和加拿大哈灵顿麦芽搭配。一个成熟的啤酒企业,酿制某品牌啤酒,必然有2-3个固定的大麦品系,绝不轻易改变。中国很多啤酒企业的采购人员由于不懂生产,盲目地拿某标准作为衡量指标,只要麦芽符合其标准,根本不管它是什么品系,因此促成麦芽厂对麦芽进行胡乱搭配以达到某一标准,试问这样啤酒厂如何能酿造出质量、风格均一的啤酒? 这对中国啤酒界创造具有自己风格特点的啤酒,无疑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工艺流程:工艺流程与啤酒质量乃至品牌关系十分密切,美国AB公司所属13个厂生产的是同一品牌的啤酒,风格、口味基本相同,究其原因,除对原料、酿造水、酵母严格控制外在流程中有三点与众不同:其一,麦汁用压缩空气充分吹扫;其二,用CO2洗涤前酵液;其三,在后酵用榉木片浸泡。第一、 第二项措施的结果是将麦汁及前发酵中产生的不良气味全部去除,留下了榉木的淡淡清香。也许这就是他们保证各厂所出啤酒风味稳定的三项关键措施。而目前,我国啤酒业能做到的企业几乎没有。
原辅料的应用:啤酒生产的辅助原料中,国外尤其是美洲广泛使用糖浆。用糖浆成本低,麦汁浓度易控制啤酒厂排出的三废少,糖浆使用量10%-15%。可方便生产高浓稀释啤酒。目前我国啤酒业虽有上海、山东、吉林等省已有工业化生产啤酒糖浆,但质量明显参差不齐。
四、整体素质欠佳,效益低下。
以前啤酒业的发展格局来讲,第一集团虽然形成了青啤、燕啤、华润三足顶立的局势,排名第一的青啤去年的产量也达到了186万吨, 但与国外航空母舰般的知名企业相比,我们的啤酒企业充其量就象浅海中飘荡的“小舢板”。以美国AB啤酒公司来讲,1400多万吨的年产量就相当于近 10个青啤公司,近年来, 通过企业间的收购、兼并、停产,啤酒企业虽然数量减少,但两极分化日益明显。
目前,我国啤酒企业约有300余家,40万吨以上的企业集团仅有 12个,其产量也仅占全国总产量的40%,大多数啤酒企业仅有几万吨或十余万吨左右的规模,由于整体素质欠佳,不仅参与市场的竞争力差,而且效益低下。虽然我们的产量达到了世界第二,但由于多年来持续不断的价格战,使得啤酒企业始终处于微利经营,旺丁不旺财在整个啤酒业普遍存在,致使许多企业连“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规模也谈不上,一些号称60万吨、80万吨的企业,每年的实际产量不过一、二十万吨。以今年为例许多知名企业的产销量和利税、利润与去年相比都呈现出了负增长。
我国的啤酒企业不仅规模小、产量低、竞争力差,而且,企业管理与国外的知名企业存在的差距更是明显。目前,我国啤酒业虽然有少数企业实行了现代企业制度,但绝大多数企业管理制度仍不完善,有的企业还是家族式管理。由于我国啤酒行业企业规模较小,且不少企业管理水平欠佳,与国外啤酒企业相比,我国啤酒生产企业在能耗、水耗、出酒率等生产指标上还有很大差距,造成我国啤酒成本居高不下。正常情况下,吨酒耗电应小于130度,国外先进水平吨酒耗电小于 100 度,然而现在我国有不少企业的吨酒耗电竟超过200度;有的企业原料麦芽的消耗达到 185一200公斤/千升,而国外大多在 160公斤/千升。在总损失方面,国外只有5 ?7%。而国内达6?13%。与原料的消耗相比,水的消耗更大,损失浪费非常严重。同时,由于企业利润微薄,缺少资金投入技术改造,科研开发能力低,造成我国的啤酒品种少,低档啤酒多,风味啤酒少。而新开发的冰啤、红啤酒、黑啤酒等也难以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高档啤酒市场基本上为详啤酒所占领,价格是国产啤酒的4一10倍,利润很高。
从市场而言,啤酒业内没有大企业,就难以有好的品牌、好的信誉,就形成不了大市场。没有大企业,小企业就更难生存。由于啤酒业的落后,难以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形成带动和推动作用,从而难以有好的资源两置组合,反过来,又极易被相关要素制约,难以在新的水平上有大的发展。啤酒业市场不规范,相互间的竞争总是停留在低档产品和粗简的方式上,啤酒业对于消费者的引导作用就难以发挥,这些都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啤酒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啤酒生产能力过剩在市场竞争中已日趋明显,没有过剩不会有竞争,行业发展也缺少动力,今后啤酒生产剩余能力将长期存在。但一些企业仍在啤酒过剩的今天炫耀自己的生产能力,而从不提起自己的实际产量,既使有提产量的,提效益的则是凤毛麟角。现在,生产能力仅表示企业的设备规模,在啤酒供不应求时是决定企业状况的重要因素,现在能力有余, 却不和产量、效益划等号,因此, 能力也无太多实际意义。经济效益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其中包含规模效益、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前几年,少数企业提出“让利不让市场”的经营策略,实属短期行为,不可能坚持下去,企业可以短期政策性亏损,但最终必须要盈利。当前,要提高啤酒企业经济效益,必须坚持合理销售价,不搞低价竞争才是上策。
出口创汇:去年,我国总共只出口了 6万多吨,创汇 3000万美元,进口啤酒2 万吨,由于进出口啤酒的价格相差很大,进口啤酒量虽小,但贸易额仍是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