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新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从2000年开始,酿酒行业经过4年的调整与发展,在迈入“十五”计划最关键一年的同时,又将在2015年的规划蓝图上描上浓重的一笔。
酿酒行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是指导21世纪我国酿酒工业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形势,开好头、起好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计划。在2005年开局之时,为了更好地促进全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有必要重新聚焦酿酒行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六大关键词。
关键词一:行业发展指导思想
啤酒:坚持“从市场需求出发,引导健康发展”的方针,在啤酒产量继续增长的同时,重点提高啤酒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档次,创立世界名牌;深化改革,调整企业结构,提高集约化程度;制止低价倾销,打破地方保护,提高行业经济效益,为国家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二:产品结构与产品质量
啤酒:在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发展口味纯正、淡爽(醇厚)的高档啤酒;包装美观大方,风味保鲜稳定;符合消费时尚,有一定吸引力。逐步提高国产啤酒在高档消费市场中的比例,在2005年将达到50%。
有计划地引导发展纯生啤酒,以纯生啤酒的严格无菌操作带动啤酒生产的微生物监控,提高卫生管理水平。力争2005年纯生啤酒占啤酒总产量的5%,2015年达到20%。
在目前基础上,继续开发不同类型、不同风味特点和使用不同修饰技术的啤酒,使品种更加多样化,逐步改变10°―12°淡色啤酒占绝对优势的现状,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
改进产品包装,向多样化和小型化发展,减少瓶装酒容量,增加小瓶酒。减轻包装重量,发展听装酒;缩小包装体积,降低包装高度,以方便家庭消费。随着塑料制品科技水平的提高,开发生产高质量的塑料瓶包装啤酒,以方便运输,并可解决啤酒瓶爆炸问题。扩大大包装啤酒的比例,规范桶装啤酒管理,争取2005年桶装酒占啤酒总产量的5%,2015年达到10%。
积极扶植民族啤酒工业和民族啤酒品牌,提倡中国人喝中国啤酒、中国啤酒企业生产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培养名牌,加强宣传,扩大影响,争取到2015年形成2―3个世界上有影响的国际名牌(品牌产量100万吨以上,在国内高档市场占5%以上份额,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5%,销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价格高于国际同类产品的平均水平)。
关键词三:技术结构和装备水平
啤酒:提高啤酒生产的自动化水平,扩大计算机监控操作面。积极采取防氧措施,降低啤酒溶解氧,提高啤酒风味稳定性。大型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定额预留科技开发基金,鼓励发展2―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啤酒行业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啤酒研究所和啤酒高等专科学校,提高企业中科技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的比例,逐步建立酿造师技术职称系列?灰?导厂校挂钩,引进国外技术专家和先进管理模式。围绕啤酒产品,促进多个行业合作,重点攻关,共同提高技术水平。
在装备上,逐步淘汰旧设备,采用先进设备,提高全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加强现代化装备的研制和开发,提高自动化配套能力,逐步减少进口。糖化和冷却由屏幕人工操作走向计算机程控;发酵工艺已基本实现计算机自控,重点解决管理系统合理配置、方便操作和清洗,以减少污染;提高过滤效率,控制溶解氧,推广膜过滤技术;研制稳定运行、吸氧量低的自动化灌装生产线,提高零配件和自控配套水平。
关键词四:出口创汇
啤酒:鼓励啤酒企业努力扩大出口,力争在“十五”期间啤酒出口量有较大增长。
关键词五:原材料结构
啤酒:发展中国的大麦基地,扩大国产大麦的使用量,争取2005年达到60%;优化酒花品种,发展优质香型酒花和新型酒花制品;逐步改变啤酒生产的辅料结构,使用部分糖浆等玉米加工品。
关键词六:治理污染
啤酒:按照国家对环境整治的总体目标,淮河、太湖、辽河流域的有关啤酒企业必须如期实现废水达标排放。其他啤酒企业通过改进设备和工艺,努力实现清洁生产,实现达标排放。啤酒发酵过程的二氧化碳回收有利于优化工艺,2005年力争回收率达到80%以上,同时开展啤酒酵母的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