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召开的2006(第四届)全球啤酒大麦市场分析研讨会上,大连轻工业学院邵国壮教授说,中国啤酒已实现“啤酒生产大国”的目标,但与“啤酒强国”的目标尚差甚远,在快速发展中本来不突出的问题正在显现,尤其要对国产啤酒大麦自给不足、环保问题、企业自主研发力度差有清醒认识,并制定卓有成效的策略与措施。
国产啤酒大麦自给不足。我国虽是农业大国,但也是世界最大的啤麦进口国。国产啤酒大麦由于育种、种植、面积、土壤、气候等方面的原因,致使在品种纯度、质量均一、理化指标等方面难以满足啤酒酿造要求,而且在种植面积与产量方面严重自给不足。邵国壮说,以我国年产3500万千升普通啤酒(11°p)计算,需要350万吨啤酒大麦。我国目前能产150万吨啤酒大麦,尚需进口200万吨,约耗资4亿元人民币。由于国际啤酒大麦时因自然灾害造成减产,国际啤麦市场剧烈动荡,迫使中国啤酒业生产成本增加,国产啤麦价格上涨,甚至一大批麦芽企业遭遇惨重损失乃至破产。邵国壮提出,政府与农业部门应当重视啤酒大麦的育种科学、种植面积、田间管理与收获贮仓等政策制定与工作机构及农业作物科技队伍设置,建立大型大麦育种基地及现代化大型麦芽厂。现行麦芽产业应大力引资,加快兼并和集团化进程,同时,走大麦产业国际化路子,可在国外就地建厂以适应啤酒产业持续发展的需求。
解决环保问题势在必行。邵国壮认为,中国啤酒产业面临的环保问题有三:其一,污水处理系统配套并要符合排放标准,要有污水二级处理系统工程设计、安装与验收。其二,污渣物包括麦糟、废酵母、废藻土、废碎瓶、废碱液等处理已迫在眉睫。其三,废气处理:糖化间二次蒸气按糖化批次定额排空,既污染企业上空又大量浪费热能。当前煮沸锅二次蒸气热能回收,废酵母回收处理,洗瓶机废碱液回收等应是急重的环保节能工程。邵国壮说,目前国内外已有成形的技术解决环保问题,实际上是发展循环经济、节能降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大策略。实践证明,预见性巨大的环保投资必使啤酒企业得到巨额利润与社会美誉的回报。
企业自主研发力度差。邵国壮认为,当前,中国啤酒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主要忙于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工艺设备检测信息方面的实际问题。由于人才与科研经费及设备仪器的短缺,科研水平和储备水平较低,科研项目多是新产品仿制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推广应用,缺乏原创新技术和啤酒生产基础理论的深度研究。长期下去,势必制约中国啤酒企业在激烈竞争和技术变革时代做大做强,结果造成啤酒产品结构单一,低档啤酒多,中高档啤酒少,风味独特啤酒少的现状。当前啤酒价格不再是主要消费依据,品牌、口味成为首选。如何改善品牌的适口性和确保新鲜度,常常反复出现在企业技术人员面前。对此,邵国壮提出,科研立项可先从工艺技术开始,同时逐步搞好设备改造节能和自控技术应用。研究档次尽量中高层次,并结合设备操作技术和检测方法。研究成果应当技术成果、经济效益成果和人才成长成果并重,不可偏重。
据悉,2005年我国啤酒产量达3061.56万千升,连续第四年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今年1―4月,全国啤酒产量同比增长16.1%,达893.17万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