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4月24日,全国整车货运流量指数达89,较上周回升5.2%;多数省市货运流量指数较上周不同程度回升,黑龙江、宁夏、青海等9个省市较上周有所回落。主要反映运输活动的全国卡车物流强度本周值为13.2、明显高于上周的11.96;其中,东北、华东等卡车物流强度均不同程度回升。
截止截至4月24日,各省市高速公路共关闭收费站仅剩16个、较4月10日减少662个,关停收费站主要集中于江苏、河北等地。保通保畅的同时,国务院也明确强调要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抓好重点企业供需。
截止4月24日,长三角海域船舶平均速度4.39节、较4月17日的4.87节回落近10%,但较4月13日低位回升近67.6%。主要类型船只散装船、集装箱船平均速度周环比分别下降8.2%、20.5%;但较低位仍有回升,4月24日散装船、集装箱船平均速度较低位分别增长51.1%和103.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公路,海运都在陆续恢复当中,尤其集装箱运输快速增加。鲅鱼圈港是目前北方港口使用集装箱运输最大的口岸,收购报价始终没有上涨。
我们之前就曾经重点讨论过运输对玉米价格的影响会在全国恢复后有所体现。之前在物流不畅通的情况下,玉米销路受到限制,基本以当地消耗为主,很难体现出真正的需求。虽然目前还没有实现全国性畅通无阻,有些地区进出还被限制,但是相对比月初已经好很多了。
锦州港在23日出现一次跳涨后,两天内价格迅速回落,今天主流报价2800元,而且上量与日俱增,这也符合我们之前的判断,这次涨价来的太虚。
但是东北产区的玉米加工企业却还在涨价,尤其黑龙江地区的加工企业不断刺激基层看涨的预期,今天青冈龙凤等企业再次调涨收购价格。
涨价对于市场来说是好事。但是我们也要谨慎提醒有玉米库存的朋友。黑龙江企业在玉米上市以来一直在收购,中间没有停止的时间,目前在基层玉米已经销售见底,甚至接近为零时为什么还在不停的涨价?企业真有那么缺少库存吗?
黑龙江地区农户的自然干玉米较少,多数为地趴粮,在马上进入5月份的时候,很少有农户没卖粮了,涨价多数针对粮点,烘干塔。在企业隔三差五的涨价后,市场预期会被放大,对后期看涨信念增强。尤其目前所有的分析机构和分析人士都在看涨后期,给人一种错觉,就好像后期玉米价格已经被定价一样,实际上你手里的玉米没有签出去,而且受到全款,后期的价格必然是随行就市。
目前看后期有利多玉米的条件,但是这些条件也只是目前是利好,随着时间的变化,肯定还会出现新的干扰因素。看涨后期只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大概观点,不可以认为是既定事实。
目前国内不仅玉米,包括其他主粮品种不仅要看产需,供需,还要参考国际局势,金融,经济,政治等等干扰因素。涨价时是这些消息刺激涨,落价时也同样是这些消息刺激落,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广,反而容易出现波动。
虽然玉米期货主力09合约比较强势,中间还有4个多月可以变化时间,对于现货提振情绪,难以提振当下价格。
黑龙江地区的持粮主体还是要谨慎对待企业涨价这种行为,万一,我说的是万一后期玉米行情出现变化,企业可以根据自己产品的利润来进行调整原料的收购价格,而黑龙江地区的贸易商就被动了。
库存成本随着时间后移在增加,一旦本地企业收购价格下落,是双向亏损,而要外运在地理位置上又不占据优势就会有“关门被打”的感觉。
我个人认为在新季小麦上市前小麦还有落价空间,而玉米在小麦落价的压制下,很难有像样的涨势,玉米价格必然要低于小麦200元/吨以上,不然就容易进入替代。
政策态度明确,一旦玉米价格涨到威胁小麦的高度,必然要调控。之前是停止拍卖小麦来刺激小麦涨价,面临新麦上市之际,不会在调控小麦涨,那么只能调控玉米落。目前玉米和小麦的价格差在400元以上,玉米在新麦上市前会受到小麦价格的限制。
进入6月末,新季小麦的收购趋势会明朗一些,但是前期拍卖的稻谷会进入集中出库期。(当然,如果过期稻谷就此隐退,不在拍卖,前期所拍数量不足为惧)
另外还要注意一点,小麦虽然受到政策各种保护,不能排除去年那样的情况,有大批雨后麦和过水麦,这种质量的小麦怎么也不符合加工面粉,只能进入饲料厂。
小麦的收购会持续到8月份,新小麦究竟有多少进入饲料企业才可以有个笼统数据。
目前为止,淀粉走货增加,利润点开始上升。而生猪价格也表现出来触底反弹的趋势,近期连涨8天,小幅回落两天再次上涨,基本可以确定生猪去产能结束,饲料对于玉米的需求在没有特殊情况下不会大幅减少。
进口玉米成本依然处于3000元/吨以上,其他谷物价格也水涨船高。近期还是重点关注吉林企业的动态。至于是随行情销售粮源还是继续留存到远期博取更大的利润,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资金情况来确定,认真核算一下每向后延迟一个月利息和仓储费能不能跑赢涨价预期就可以了。
短期内华北还会震荡,出于对收购新小麦利润点的高期待,玉米到货量可能不会减少,价格难有起色,甚至会震荡下行。
东北地区加工企业助涨预期,市场情绪支撑明显。一旦吉林企业开始全面涨价,中储粮恢复收购,东北有望迎来一次价格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