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小麦高价,多个地方暂停托市收购。眼下的市场行情,使人们对麦价后市有强烈的涨价预期,但今年小麦库存充裕,产量提高,专家分析难有涨价空间。
暂停托市收购为市场降温
“很久没有看到那么多粮贩子上门收粮食,也没见过这么高价格。”7月6日,濉溪县百善镇农民何秀英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今年她的150亩小麦在地头就被以每斤高出托市价5分钱的价格收走。
这样的情形,今夏在我省乃至全国小麦主产区都在上演。据省粮食局价格监测,新麦上市之初,淮北地区中等质量白小麦收购价格在每斤0.90元至0.92元,随后价格一路攀升,7月初最高时涨至0.98元。“这比去年市场价已经高出1毛钱。”省粮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价格上涨的同时,收购主体空前增多,尤其是外省储备企业和加工企业来高价收购,沿海省份储备企业也设点收购。高企的价格和抢购风也导致农民惜售心理异常严重。“事实上,近几年小麦价格一直呈现‘先低后高’走势,农民担心先卖吃亏。”省粮食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分析,随着农资成本上涨,农民对小麦价格的心理预期较高。
数据显示,截至7月5日全省累计收购384万吨,其中托市收购289.2万吨,同比减少125.7万吨,减幅30%,排除今年小麦收获期推迟因素,收购进度仍明显慢于往年。
高价之下,按照预案,我省多个地方暂停了托市收购,这也给市场迅速降了温。记者了解到,7月6日,宿州粮价每斤比前几天回落了2分钱。江苏泗洪前来收购的粮贩价格也降了3分钱,之前一度高达每斤0.98元。“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觉得市场价格较高,基本处于停收状态。”近期省粮食局在宿州、阜阳等地的调研人员介绍,个体粮贩现在也不敢收了,市场价格有所回落。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阜阳等地,“可以说,停止托市收购确实对市场起到了明显降温作用。”多位调研人员反映。
但调研人员也发现,托市收购停止后,与外省交界地区粮源外流出现加速现象,值得关注。
高价位引发连锁反应
小麦价格为何一路走高?据省粮食局分析,这与今年小麦品质、价格趋势和通胀预期等关系密切。
“今年自然灾害多,收获期又遭大范围降雨,小麦等级比上年有所下降。”省粮食局有关人士分析,品质的下降导致市场争夺优质粮源较往年激烈。与此对应的则是近年来加工企业数量增多使小麦需求量增加,由此带来的一个现象是小麦主产区间跨省采购增多。
其次,小麦由于连续五年实行最低收购价收购,价格始终在托市价上下温和浮动,与涨幅较大的粳稻、玉米及部分杂粮相比幅度最小,因此新粮上市出现修正性上涨。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通胀预期增强,贸易商、收储企业等形成“早收粮食价格低、晚收粮食价格高”的经验。因此,在政策性收购大范围开始之前,这些收购主体提前入市收购,形成多元竞购局面,推动小麦价格高走。“农民也从经验判断,价格越涨越觉得还能更高,不愿意卖。”濉溪县百善镇农民何秀英反映。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高位运行的小麦价格已对下游产品价格产生了冲击。据安徽凤阳顺通面粉有限公司负责销售的张经理介绍,最近一等面粉的价格每斤上涨了0.08元,50斤包装卖到63元,这是从没有过的高价位,“这个价格仍没有利润,如果小麦价格不回落,那只有继续涨价。”张经理介绍,面粉是饼干、糕点等产品的主要原料,上涨的成本必然一路传导下去。
价格上去了,面粉质量却有下降的危险。据安徽荣华粮贸公司收购部门负责人杨静介绍,市场抬级抬价现象普遍,目前高价收来的小麦质量比去年要差不少,这势必影响面粉乃至食品质量。
麦价高企当然有利于农民增收,但价格过度上涨、恶性竞争和过高的价格预期反而会危及农民利益。目前的市场行情容易导致农民惜售心理加重,对后市期望较高。但农民惜售和“卖粮难”的两种极端情形可能会发生颠倒,从而最终伤害农民利益,这样的情形在1998年夏粮开市初曾上演过。而粮价持续高位还会推动通胀,卖粮多出的收益也会被蚕食掉。
价格预期应回归理性
记者调查发现,今年一些原本并非从事粮食购销的企业和个人也介入收购,试图投机获利。如省粮食局在固镇督查时发现,全县有95家站点收购小麦,其中59家无粮食收购许可证和营业执照,这折射市场集体性不理智状态。
同样,农民对小麦价格存在过高预期,不少人期待价格能涨到1块钱再出手。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地方农民中流传着小麦“100天涨一毛钱”的说法,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心理预期。“初步了解,农民手中尚有一半的商品粮待售。”省粮食局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很多农民越是涨越不卖,扭曲了市场供求。
这样的情况在加工企业中同样存在。今年安徽荣华粮贸公司已收购小麦近500万斤,“价格都在0.95元/斤,去年只有0.89元/斤。”杨静介绍,这个价格确实高,但不买不行,万一后面价格更高,成本不好控制。
对此,专家分析认为,当前的市场价格有虚高成分,基本上已经到顶。受多种因素影响,后期小麦价格将逐步趋稳,局部地区会回落。
从供给看,国内小麦供给充足不支持价格大幅上涨。我国今年冬小麦产量在2170亿斤以上,比上年略增。就我省看小麦总产240亿斤,较上年增产4亿斤。从库存看,截至5月末社会各类粮食企业小麦库存同比增加117.72亿斤,创近年来最高。其次,国家调控市场有资源有手段。据统计,截至5月末,国家政策性小麦库存同比增41.77亿斤,国家调控市场的小麦资源相对充裕。
事实上,在经过一段时间火爆后,目前市场已逐渐冷静下来,大部分收购商也在等待价格回落,存在降价预期。6月24日合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最低收购价小麦拍卖2009年白小麦,成交均价为1871元/吨,低于当前市场新麦价格。一旦新麦价格持续上涨,加工企业仍将回归拍卖渠道获得粮源。诸多因素将导致后期市场收购动力严重减弱。
有趣的是,在停止托市收购之前,一些农民在0.96元/斤甚至更高一点的价格面前犹豫是不是卖,而停托后,0.95元/斤的价格不少人就愿意出售。一些经纪人在价格回落时也停止收购。这样的心理波动也说明只要合理引导,可以使市场形成较合理的价格预期,缓解惜售心理,稳定市场秩序。
在合理引导价格预期的同时,专家建议,有关部门也需要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加强对无证无照经营的监管,防止哄抬粮价、操纵粮食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