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保护农户种植收益
即将进入三月,春耕在即。2018年受种植成本高、粮价低的影响,农户种植收益大幅下降,特别是在东北部分农户售粮没有踩到“点子上”,收益更是雪上加霜。2019年稻谷保护价的公布真正的让计划种植和犹豫是否种植稻谷的农户吃了颗“定心丸”,符合前期中央一号文件的主旨,中央一号文件指出2019年要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将稻谷作为必保品种;按照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取向,继续完善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毕竟2018年稻谷托市价大幅下调,农户种植收益大幅下降。其中以早籼稻为例,新稻上市之初据统计湿粮售价不足1元/斤,甚至每亩亏损400元,若继续下调,农户种植意愿将继续下降,无法保证粮食的绝对安全。
其次,加快市场化收购进程
2018年小麦品种托市收购力度减弱,市场化收购占主力。2018年稻谷托市于往年相比稍有不同,主要呈现的特点是托市启动的时间较晚且托市的范围较往年小,保护价平稳可引导农户向优质化方向种植,这样有助于市场化收购,让农户摆脱政策依赖,市场价格高与低由市场来定。据国家粮食物资储备局统计,截至2019年2月20日,主产区累计收购中晚稻、玉米和大豆14514万吨,同比减少1615万吨。其中,粳稻4297万吨,同比减少313万吨。
最后,企业更关心去库存情况
2019年稻谷保护价公布后,针对企业来讲影响不大。毕竟当前政策主导下,工厂更加关心接下来三月份的国家临储拍卖。2019年稻谷保护价位调整并不代表销售底价不调。当下稻谷高库存近1.4亿吨背景下,为了加快去库存,恐怕下调销售底价是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能够去加快去库存了。按照拍卖进度来看,2019年拍卖的重点在15-17年产的原粮上。不单单是国家临储,各地方轮换任务也将相继展开。有消息称,轮换为了加快进度,其销售底价恐怕要比国家临储还要低。
综上所述: 2019年生产的稻谷保护价与2018年水平不变可在侧面上保证农户种植积极性,靴子落地农户可合理安排生产了。但长期来看,单单依靠政策无法在收益上增加,仍需发展优质稻的种植,这是未来发展的必然。当然种的好还需要卖的好,品牌化是大米行业发展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