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农业气象监测,主产区中籼稻的苗情长势有所转差,主要是一类苗的比例略有下降,其中安徽、浙江、贵州等地苗情长势低于上年同期。另外,主产区双季晚稻大多处于分蘖至拔节期,截至目前一、二类苗的比例为26%、74%,一类苗与上周相比增加2%。
主要原因是近期南方台风天气较多,部分地区出现强降雨及大风天气,造成局部产区稻田内涝和作物倒伏,不利于中稻抽穗乳熟以晚稻生长。
目前,湖北、湖南、江西及广西等地的中籼稻已经有少量上市,价格同比明显低开,其中,普通中籼稻湖南产区主流收购价2320-2380元/吨,湖北产区主流收购价2360-2440元/吨,广西地区2700-2720元/吨。
随着收购主体的陆续入市,新产中稻的价格也比上市初期有所上涨,特别是前期储备企业收购比较积极,对价格上涨起到拉动作用。但由于距离新产中晚籼稻集中上市还有一段时间,市场上的收购主力仍在早籼稻上。
根据收购情况来看,新产早籼稻收购初期价格同比也明显偏低,虽然随着收购的进行,价格有所上涨,但涨至2018年产托市收购底价(国标三等2400元/吨)之后,上涨势头也就基本停滞了,再加上随着收储企业轮换收购任务的完成,市场收购主体减少并转向以市场化收购为主,但对于贸易商及加工企业来说,收购早稻的积极性不高,且收购精力转向即将上市的中晚稻,使得局部地区早稻收购价格有所下降。
基于此,湖南省也于8月28日起启动了早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也是近年来少有的收购后期启动托市收购的情况。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截至8月25日,主产区早籼稻累计收购589.3万吨,同比增加26.7万吨,其中:浙江收购47.1万吨,同比增加7.8万吨;安徽收购10.2万吨,同比增加3.2万吨;福建收购4.2万吨,同比减少0.1万吨;江西收购306.8万吨,同比增加30.5万吨;湖北收购13.4万吨,同比减少4.1万吨;湖南收购115.8万吨,同比减少9.2万吨;广东收购34.5万吨,同比减少10.1万吨;广西收购57.2万吨,同比增加8.7万吨。
从后期来看,早稻收购将逐渐退出市场注意的范畴,新产中晚稻的生产和购销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根据早稻的收购情况和价格情况,以及新上市的中稻收购价格行情来看,尽管2018年产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比上年下调200元/吨(国标三等2520元/吨)、粳稻下调400元/吨(国标三等2600元/吨),但预计主产区启动托市收购预案的可能性仍比较大。
随着各类主体的入市收购,预计新稻收购价格在同比低开后,将逐渐向托市收购底价靠拢,并围绕托市收购价格水平窄幅波动。这其中,优质品种的价格表现要好于普通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