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报结论
(一)2008年全省预报结论
根据麦播以来我省的农业气象条件及卫星遥感小麦苗情长势监测结果、小麦定点监测资料分析,通过多种产量预报模式计算,结合未来天气形势,预计2008年全省冬小麦单总产比去年为平偏丰年,比五年为丰产年景。
(二)各市单、总产情况
各市单产预报结论:
与2007年相比,新乡、开封、三门峡、商丘、驻马店、信阳等6个小麦产区单产增产幅度在3%以上;18个市中只有降水偏少,且灌溉条件较差的洛阳、郑州两地减产在3%以上。其他市与去年相比,单产变化不大,增减幅度在3%以内。
各市总产预报结论:
与2007年相比,各地总产减产幅度超过3%的只有洛阳和郑州减;其他15个市中有10个总产增加3%以上,另外6个市增加幅度3%以内。总产增加的原因除单产预增导致总产增加外,还在于国家政策有效地激励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致使多类土地被应用于种植小麦,麦播总面积大幅度增加造成的。
二、预报依据
麦播以来的降水适时,大部分地区墒情较好;热量充足;光照前期偏少,后期偏多,对小麦抽穗灌浆有利;模式计算产量略高于去年;定点及随即调查产量要素好于去年同期;近期遥感监测的苗情、墒情及气候预测结果有利于小麦后期生长。
(一)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1)降水条件及墒情分析
2007年10月上旬~2008年5月上旬,全省各地降水量为120.5~391.4mm,大部分地区较常年同期(108.0~388.5mm)偏多2.9~121.2mm,与去年同期(145.7~417.1mm)相比,地区差异较大,但基本持平或略偏多。今年降水最大特点就是4月份前降水整体较少,但麦播期(10月份)降水充足,对小麦的出苗及分蘖比较有利;越冬期间雨雪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3倍,雨雪过程有效地补充了土壤水分,改善了表层土壤结构,有利于根系生长,对冬小麦安全越冬及春季生育有利;2~3月全省降水明显偏少,一度超过3成小麦出现旱情,但由于持续时间较短,加之小麦主产区灌溉及时,小麦生长并未受到明显影响;4月~5月上旬,我省降水充足,前期旱情得到有效缓解。目前我省除三门峡、洛阳及平顶山局部旱情较重外,大部分地区墒情适宜。整体上来说,今年降水分布不均,中期一度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但小麦关键生育期降水适时,截止到目前墒情对今年小麦最终产量无明显不利影响。
(2)热量条件分析
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上旬全省平均温度7.5~10.0℃,比常年(6.1~9.7℃)偏高0.8~1.0℃,比暖冬年的去年(8.5~11.2℃)偏低0.8~1.3℃。麦播期间气温正常,利于小麦顺利出苗;分蘖期(11~12月)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对小麦分蘖有利;越冬期间,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0.7~2.4℃,低温有效抑制了部分冬小麦旺长,改善了群体结构,杀死了部分越冬害虫虫卵,降低了春季病虫害发生的范围和程度;进入2月下旬以来,温度回升很快,3月~5月上旬平均气温(13.8~16.1℃)比去年(11.4~15.4℃)及常年(11.9-13.2℃)均偏高,小麦生育进程加快,因此,尽管由于1-2月份低温雨雪天气导致全省小麦返青期推迟一周左右,但全省各地小麦拔节期、抽穗期及灌浆期均与去年同期持平或略偏晚。
(3)光照条件分析
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上旬全省总日照时数为948.3~1138.9小时,大部分地区比去年(992.6-1247.0小时)略偏少,比常年(1078.5-1361.0小时)明显偏少。偏少时段主要集中在2007年10月至2008年1月,及4月上、中旬,尤其是元月份,比常年同期偏少3到5成,由于冬小麦当时正处越冬期,对光照条件的要求不高,对冬小麦影响不明显。3月~4月上旬及5月上旬的大部分时段,光照充足,利于小麦的拔节、抽穗及灌浆。
(二)全省小麦苗情定点监测及随即调查资料分析
根据2008年5月8日全省小麦定点监测资料显示,今年小麦亩穗数为37.7万/亩,与去年持平,略增0.2万/亩,比常年偏多5.4万/亩;单穗小穗数为18.4个,与去年持平,略减0.3个,比常年偏多2.0个;株高为70.8cm,比去年偏低4.8cm,与常年平。
根据2007年5月5日至9日对全省小麦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今年小麦株高、穗长低于去年同期,但决定最终产量的几个要素(有效穗、亩群体、灌浆期的叶面积系数)接近或略好于去年同期。
根据定点监测及随机调查数据分析,株高偏低更有利于后期抵御倒伏;亩茎数、单株小穗数偏略高,对最终产量形成有利。
实地调查还显示,除洛阳、平顶山山区小麦长势较差,大部分主产区小麦墒情较好,病虫害较轻,小麦个体及群体苗情较好。另外,由于驻马店南部一带降水量较多,田间偏湿,但由于排水及时,苗情尚可。
(四)河南省冬小麦苗情及土壤墒情卫星遥感监测结果分析
根据5月6日NOAA_18卫星资料,对我省冬小麦长势进行监测,结果显示:目前全省一类麦田比例为75.8%(约5821万亩),二类麦田比例为15.8%(约1213万亩)、三类麦田比例为8.4%(约645万亩)。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苗情明显好于去年同期,一类麦田比例偏高19%,二、三类麦田比例偏低。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漯河、商丘、周口等地区的一类麦田比例较高,在90.0%以上。
此外,根据同期卫星资料和各监测台站实测资料分析来看:本旬我省土壤墒情适宜比例为83.1%(约6095万亩);轻旱比例为2.0%(约706万亩);偏湿或水体9.7%(约744万亩)。洛阳、郑州、三门峡、济源、焦作等地区轻旱比例相对较高,比例在15%以上。和5月6日监测结果相比,轻旱比例明显减小,偏湿或水体比例有所增加,这和9日降水有一定关系。
(五)小麦灌浆后期及收获期间的天气预报
据省气候中心预测,2008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周口、漯河、商丘、信阳、驻马店、南阳、三门峡、洛阳等市降水量正常,其它市(地)略偏少。全省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或略偏高。
冷空气活动及天气过程有6次,分别为5月22~23日、27~29日、6月2~4日、9~11日、14~16日、19~21日。出现明显连阴雨及干热风的可能性较小。
三、农事建议
根据2008年春季天气形势,结合目前全省小麦苗情和墒情,建议在麦田管理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目前全省大部分地区墒情较好,豫南部分地区更为充足,减少了小麦干热风发生机率。但豫西、豫北局部地区重旱或轻旱,这些地区有灌溉条件的应尽快浇水,无灌溉条件的应喷洒防旱剂来减轻旱情的继续发展。同时,由于这些地区小麦处于干旱状态,且处于灌浆期关键期,仍需把干热风作为重点预防对象。
(2)调查发现,由于各地对小麦病虫害防御及时、有效,目前全省病虫害处于轻度发生状态,但5月份是多种病虫害的高发时期,根据目前天气趋势及实地调查,发现小麦穗蚜、白粉病、叶枯病等有加重趋势,各地应重点关注及防御这类病虫危害。
(3)小麦收获期将至,各地应提前准备好小麦收割前的各种器械工作,注意收听当地的天气预报,利用晴好天气,抢时收获,力争丰收又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