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方面,根据美国农业部及国际谷物协会公布的年度全球稻米市场供需报告,2018年度全球大米供需形势较上年更为宽松,预计全球大米产量创新高4.86亿吨,消费量维持4.8亿吨,国际市场仍呈现出产大于需,库存持续增加的态势,在贸易环境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大米价格没有大幅上涨的基础。
国内市场方面,在市场持续宽松的大环境下,第一季度大米市场情况如下:一是大米“优质优价”特征更加突出,国家粮食局质检中心公布的质检报告显示,2017年中晚籼稻整体质量不如上年,市场所需的品质较好的粮源总量较少,1月份主产区中晚籼稻政策性收购接近尾声,加上市场余量总量低于上年,优质品种种植量下滑,销区对于优质米需求旺盛,东北优质稻米也同样出现优质粮供应偏紧的情况。普通稻市场价格保持稳定,优质价格仍有上调。二是最低收购价较大幅度调降,2月9日,国家发改委、粮食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发布2018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经国务院批准,2018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50公斤120元、126元和130元,比2017年分别下调10元、10元和20元。调整从长期来看将引导种植结构调整,改善稻谷供需状况。同时稻谷最低收购价的下调将有效降低生产加工成本,改善“稻强米弱”格局,增强行业活力。预计将使2018年稻谷价格重心整体下移,进一步加快稻谷价格市场化的调整步伐。
总体来看,虽然全球大米新增供应量和库存充足,但主产国出口能力较强,国际市场价格走势预计维持平稳。国内最低收购价政策带来的米价下调预期,各级储备轮换量出库数量增加,以及第二季度消费淡季来临,都将加大大米下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