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东北玉米市场价格仍在下跌

2007-03-21 11:062870

  近日,随着传统节日春节的离去,国内玉米市场购销活动也逐渐展开。由于产销区各地具体情况不同,玉米价格走势也不尽相同,但东北产区弱势行情十分明显。

  东北产区市场仍显冷清 短期玉米价格持续下跌

  春节至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玉米价格均出现不同幅度的走低,其中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价格回落幅度较大,一般在60-160元/吨,当地农民手中玉米存量较多,卖粮意愿较强,但社会收购的主体却甚少,粮商对后市普遍不看好,而吉林省一些恢复收购的加工企业报价也呈现出不同幅度的走低,其中松原赛力事达14%水分的玉米挂牌价目前为1270元/吨,较节前回落90元/吨,企业高水分玉米库存较多。当前,东北产区玉米购销市场仍显冷清,特别是元宵节期间以及近日的降雪天气除了给东北农村交通出行带来困难外,随着积雪一点点地融化,农民院内存放的玉米水分再度呈升高趋势,卖粮意愿十分强烈;而深加工企业对高水分玉米收购也极为谨慎,大部分采取停收限收策略。目前东北农民高水分玉米存量较多,且急需上市,而饲料企业在各种疫情不断出现的影响下,采购观望心态较浓以及深加工企业高水分玉米库存量较多,需要集中消化,继续采购需求较弱。在这种情况下,笔者预计,短期内东北玉米价格将会持续下跌。

  高水玉米存储数量较多 雪后农民卖粮超前积极

  据了解,目前东北产区农民留存玉米大多在30%―40%,其中吉林省农民未售玉米高达40%之多,但大部分为粉质品种,水分偏高。由于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上一年度的玉米价格较高,因此产区多数农民对后市玉米价格期望值较高,进而在春节之前以及2006年年末玉米价格上涨时也没有上市。春节之后,东北各地气温明显转暖,农民手中高水分玉米储存不便,容易发生霉变,出售高水分玉米的意愿增强,但由于节日气氛比较浓厚以及深加工企业库存水平较高,因而市场收购主体较少,且在3月10日之前,产区各地出现两次强度降雪过程,严重影响了大部分粮商以及用粮企业的玉米收购工作,导致目前农民手中高水分玉米存量仍较多,后期随着降雪天气的结束以及东北各地气温的明显回升,农民将会急于抛售高水分玉米,市场将形成―波短暂的卖粮高峰。另据了解,近期产区吉林省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抢农时备春耕,虽然降雪天气阻碍了春耕工作的展开,但降雪过后,即将投入春耕生产中,农民出于购买农资的现金需求,售粮积极性将较高。因此后期随着东北产区气温升高以及玉米春播的开始,预计3月下旬至4月初,农民销售手中玉米较为积极,市场将会出现供应压力明显的局面,也会引发玉米价格再次下跌。

  企业成本提高利润减少 库存玉米消化压力过大

  目前东北产区市场的玉米收购主体较少,主要缘于高温以及雨雪天气的不断出现,湿玉米容易变质发霉以及深加工企业的高水分玉米库存量较多,尚待烘干消化;春节过后,东北产区气温明显回暖,使玉米水分提高,一些深加工企业高水分玉米库存量较大,面临变质发霉的威胁。以吉林省长春大成公司为例,目前企业始终未恢复收购。据了解,主要原因是前期湿玉米积累过多,而近期高温湿润天气严重影响了湿玉米的储存,造成短时间内湿玉米消化压力过大。目前,大成在长春的三个主要收购点湿玉米库存超过10万吨,由于不利天气影响,湿玉米普遍开始板结成块,面临大量霉变的危险。烘干塔正全力运转。同时,农历正月十五以后,东北产区又出现两次强度降雪的过程,使企业消耗高水分玉米库存压力加大,同时企业也不敢轻易收购农民手中的玉米,由于水分太大,怕发霉变质,收购活动基本停止。另外,东北产区玉米价格在2Q06年下半年出现历史最高点,而作为市场收购的主力军,却在农民惜售以及出口公司以高价征收出口粮的剌激下,不断抬高企业报价,使企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效益明显降低,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亏损,酒精企业很多已经停产,饲料价格也因为成本高且消费不旺而长期低迷。因此,预计下周之后,东北产区一些企业将陆续恢复收购,但降价限量、要求水分质量的趋势将十分明显。

  节后饲料消费迎来淡季 养殖遭遇各种疫情袭击

  虽然近几年东北产区深加工企业飞速发展,消费玉米的数量逐年增加,且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但东北产区的玉米消费主要仍集中在饲料及养殖业。目前,春节过后的饲料消费淡季已经到来,据从饲料企业了解到的信息显示,虽然企业对后期产区生猪市场行情看好;但是现在处于“产仔期”,补栏几乎没有开始,而且从仔猪到出栏前的催肥还有一段时间,所以短期内饲料消费很难快速增加。与此同时,春节之后,国内各种疫情又不断发生,尤其是猪高温病以及禽流感的再次爆发,无疑使饲料及养殖业在相对淡季时遭遇严重的冲击。不仅我国再次爆发禽流感,而且邻近国家老挝、越南、缅甸、韩国等也先后爆发禽流感。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再次爆发禽流感都给当前饲料消费淡季带来严重的威胁与冲击,如果后期国内再出现疫情的话,产区饲料玉米需求将步入低谷。

  强度降雪天气困扰东北 市场购销短时难以展开

  农历正月十五,十六两天,东北玉米产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大部分地区普照降大雪,其中,辽宁省沈阳、鞍山等地区出现自1951年以来的特大暴雪天气。最大降雪量为78毫米,最大积雪深度达1米多,吉林、黑龙江两省部分地区也出现较大的降雪量,部分城市发出红色雪灾警报。本来随着元宵节的离去,东北大部分地区粮商、烘干塔以及用粮企业都开始着手收粮,而农民也陆续出售手中玉米,但是由于强降雪天气的出现,无论是粮商还是农民都被迫停止玉米买卖,同时往南方的粮食运输工作也被取消。随着此次暴雪天气的结束,辽宁、吉林两省粮商及用粮企业预计将在一周之内恢复收购。但是,3月9日、1O日两天,受一股中等强度冷空气的影响,东北大部分地区又对出现一次较大的降雪,严重影响了玉米购销活动的再次展开,粮商对此很是无奈!产区两次强度降雪给农民带来的灾害无疑是最大的,由于东北农民习惯将玉米露天存放,大雪覆盖,不但使玉米水分不能散发,且随着冰雪融化、玉米水分含量将相对增高。据了解,两次降雪天气过后,东北气温回升将会明显加快,温度也将高于前期,这样,农民手中的玉米保管难度增大,部分玉米面临发热、霉变威胁,难以卖上一个“好价”。

  出口多为履行上年合同 对价格不会有明显拉动

  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我国出口玉米94万吨,是去年同期出口量的一倍以上。笔者认为,虽然今年1月份玉米出口量较去年同期明显增多,但是这些出口量大都是2006年10月份签订的出口合同,由于2006年11月我国玉米出现大幅土涨的行情,而国际玉米价格相对稳定,在此高价位的情况下,我国10月份签订的出口合同不仅没有利润,而且还有一定的亏损,因此出口公司就延迟玉米出口,被迫违约。同时国家以及有关部门及时出台了一定的政策,弥补出口公司的损失;把大部分的出口合同推迟到2007年2月底之前完成。所以说,尽管1月份玉米出口量有所提高,但是大部分都是为了完成2006年末我国延迟的出口合同,对产区市场玉米价格的拉动作用不是很明显。目前已经是3月中旬,2006年违约的出口合约已经完成,后期出口是继续加大,还是减少?目前来看都不是很明朗,主要还要看国家的政策。预计2007年3-4月份,我国玉米的出口对产区的需求和价格不会有明显拉动。

  短期市场将呈供大于求 行情可能出现明显弱势

  综合分析,2007年春节期间,我国东北产区各地呈现持续高温和多雨雪天气,这对玉米储存构成严重威胁;春节过后,东北产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部分地区又先后出现两次强度较大的降雪过程,这使得产区高水分玉米更加难以保存,一些储存能力较差的农民将会加快出售进度,深加工企业受库存量和烘干能力限制,高水分玉米仍难以大量收购。同时,春节过后,国内饲料消费量仍然低迷,且又接二连三地爆发猪瘟病以及禽流感等各种疫情,严重地威胁饲料及养殖业的发展,且给其带来较大的冲击,此外,还增强了一些养殖户补栏观望、等待的心理,使生猪、家禽的补栏率明显下降。另外,美国3月份月度供需报告中+哪美以及中国等国家的玉米产量以及库存量均出鳅不同幅度的调高,美国以及中国大连期货市场均受到一定的利空打击,价格弱势走低,难以对国内现货市场形成拉动作用。总而言之,短期内东北产区玉米供应量将逐步加大,而需求将准以出现增长,市场将会出现短暂的供大于求局面,其行情可能出现明显的弱势,价格也将会出现持续下跌的风险。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