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籼稻市场新强陈弱格局未改

2017-08-24 16:482760
 
 
 
8月中下旬,国内籼稻市场新强陈弱格局凸显。新季早籼稻收购正值高峰期,市场收购主体竞争激烈,行情明显好于往年。而陈粮市场主要受拍卖行情主导,弱势格局短期难有改观。
中晚稻长势好,中稻零星上市
近期,农业部对早籼稻产情的估算数据显示,2017年早籼稻种植面积8199.42万亩,较上年减少230.58万亩,减幅2.74%;单产789.42斤/亩,较上年增加11.8斤/亩,增幅1.52%;总产647.28亿斤,较上年减少8.24亿斤,减幅1.26%。“两减一增”与前期市场预估相符,随着中籼稻收获上市,市场关注焦点逐渐转移到中晚稻上来。
今年中晚稻生长期间,墒情适宜,气温偏高,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中晚稻产量的形成。据气象部门预测,截至8月21日,我国华南和江南晚稻大部分处于分蘖至拔节期,海南局部已进入乳熟期。江淮东部和江南东部一季稻处于拔节至孕穗期,东北、江汉、江淮西部和西南地区一季稻大部处于抽穗开花至乳熟期,四川盆地局部进入成熟阶段。全国一季稻均为一、二类苗,其中一类苗比例为28%。
当前南方地区新产中籼稻已经零星上市,价格整体较低。湖北荆州监利等地少量新上市中籼稻收购价2600~700元/吨,较上年同期略跌。
早稻竞争激烈,收购数量下降
新季早籼稻价格高位企稳,主产省多地价格均在托市价上方运行。因前期各类主体积极入市,今年早籼稻社会收购量同比明显增加,部分储备轮入工作完成或即将完成的地区,收购竞争略有放缓。目前仅江西和湖南两省启动托市收购工作,政策性收购量下降幅度较大。
据国家粮食局数据统计,截至8月20日,主产区早籼稻累计收购497万吨,同比减少61万吨,减幅10.93%。其中,江西收购248万吨,同比增加2万吨;湖南收购111万吨,同比减少33万吨。收购量下降的原因:一是早籼稻政策性收购范围小,收购进度慢;二是随着早籼稻市场行情转好,农户惜售心理增强,售粮进度较往年变慢;三是优普价差拉大,优质优价特征明显,企业采购重质不重量。
陈稻市场偏弱,加工掺兑为主
目前,距离新季中晚籼稻大量上市还有1个月时间,当前市场整体处于青黄不接时期,购销仍以政策性中晚籼稻拍卖出库为主。截至8月21日,2014~2016年政策性中晚籼稻拍卖12次,累计成交108万吨,2013年产政策性中晚籼稻拍卖9次,累计成交约200万吨,约有超过300万吨的陈季中晚籼稻分批次投放市场。
整体看,2013产中晚籼稻拍卖价格相对较低,成交情况好于2014~2016年产中晚籼稻,更受市场欢迎。
随着大量政策性中晚籼稻进入市场流通,供应相对宽松,在需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晚籼稻偏弱格局难有大的改观。据部分加工企业反映,企业拍到的2013年托市稻,一般是少量掺入2015年和2016年产的中晚籼稻中加工,对大米品相影响不大,大米出厂价格相差不多。
后期来看,掺兑米将是市场的主流,随着中晚籼稻拍卖的持续进行,其影响将维持到新粮上市。
据中华粮网监测显示,截至8月21日,安徽天长地区政策性稻谷(水分15%以内、出米率65%)收购价2850元/吨,优质晚籼米出厂价4360~4380元/吨;湖北荆州地区米厂优质中晚籼稻(水分16%~17%、出米率67%~68%)收购价2880元/吨,优质中籼米出厂价4380~4400元/吨,优质晚籼米出厂价4540元/吨,均与上周持平。
目前大米市场走货仍较疲软,米企开工率处于低位,短期国内中晚籼稻和中晚籼米市场将整体维持稳中偏弱走势,不会有较大波动。进入9月份后,随着天气转凉,贸易商备货量增加,大中专院校开学、集中性消费增加,中秋、国庆“双节”临近,食品厂消费用量也将有所增加,将刺激大米走货量提升,米价或将回升。
进口优势明显,压力逐渐增加
随着东南亚新季稻米陆续上市,主要出口国大米出口报价出现回调趋势,较前期高点略降。截至8月16日,泰国破碎率5%大米FOB报价391美元/吨,较上月下跌17美元/吨;巴基斯坦破碎率5%大米FOB报价410美元/吨,下跌20美元/吨。加上人民币不断升值,我国进口大米的到港成本逐渐降低,国内外大米价差有扩大趋势,进口米的价格优势比较明显。
海关总署2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进口大米28.05万吨,同比增加13.19万吨,增幅高达88.76%;1~7月累计进口大米240.27万吨,同比增加26.11万吨,增幅12.19%。
USDA8月份发布的预估数据显示,2017/2018年度全球大米贸易达到4321万吨,为近三年来新高。国际大米贸易活跃的背后,中国进口量高企是其重要支撑力量,主要大米出口国均想在中国大米市场上分一杯羹。
据世界贸易组织消息,美国申请调查中国针对大米关税配额的使用问题。2017年中国大米进口关税配额量为532万吨,配额内关税3%,配额外关税65%(最惠国),普通国180%。近三年我国大米年度进口量300多万吨,尚未达到配额使用量上限。
当前我国大米市场可谓内忧外患,对外面临国际市场的低价竞争和施压,对内面临大米高库存压力。在双面夹击下,大米市场行情长期走弱趋势难改。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