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物价局价格成本调查监审局对全省中籼稻主产区调查显示,今年安徽省中籼稻单产略减,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产值和现金收益基本持平,净利润明显下降。
今年是安徽省中籼稻单产在连续四年增长后出现的首次下滑,平均亩产量为493.80公斤,较去年的505公斤,减少11.20公斤,减幅 2.20%。从区域上看,江淮西部主产区减产面积较大,从而影响了全省的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7月下旬以来,该省西部地区出现连续阴雨的天气,田间湿度大,气温低,稻曲病、稻瘟病等发生较为严重,水稻结实率低,瘪子多;8月底,各地又发生大风及强降雨天气,致使大面积成熟水稻在田间倒伏,对全省中籼稻的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今年安徽省中籼稻亩产值为945.78元,较去年947.52元,减少1.74元,减幅0.18%;如不计副产品产值,每亩主产品产值932.08元,较去年931.71元基本持平,中籼稻单产略减,产值保持不变的主要原因是价格上涨。
中籼稻平均出售价格为94.38元/50公斤,较去年全年平均出售价格92.25元/50公斤,上涨2.13元,涨幅2.31%,这也是在中籼稻在成本调查期内,出售价格连续上涨的第五年,也是出售价格最高的一年,出售价格上涨原因:一是受国家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的拉动;二是种植户生产成本上升,推动出售价格上涨。
安徽省中籼稻每亩总成本618.28元,较去年586.36元上升31.92元,升幅5.44%;每亩现金成本367.98元,较去年 359.02元,升幅2.50%。总成本增加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增加较为明显;与此同时,生产成本虽然今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但上涨的趋势依然存在,具体分析如下:
物质与服务费用中增加明显的项目主要有种子费、租赁作业费、燃料动力费、保险费。种子费增加主要是因为目前大部分地区都在推广和种植优质高产的杂交稻,自留种和传统稻种使用量减少,导致购买金额增加;租赁作业费增加,其中机械作业费增加明显,主要是由于农业劳动力的减少,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机械租赁市场价格的上涨。燃料动力费增加有两个原因,一是拥有小型农机的户数增加,农机使用率在提高;二是户与户之间,不同类别的农用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相互补充,这种变相的租赁价格比完全市场化租赁价格要低,前提是要承租者自己提供燃料费用,从而导致燃油购买量增加;今年我省参加农业保险的中籼稻种植户数明显增多,保险费较上年同期增涨幅度较大。化肥费和上年同期相比支出减少,主要原因是市场价格下跌,从调查数据综合测算,我省化肥价格较去年下降13%左右。
今年中籼稻每亩人工成本为179.09元,较去年162.93元,增加16.16元,增幅9.92%,其中,劳动日工价为20.7元/天,较去年17.7元/天,上涨了3元;家庭用工天数7.08日,较去年减少0.55日;家庭用工折价146.56元,较去年上升11.51元。劳动日工价上涨推动了农业雇工工价的上涨,今年安徽省中籼稻种植的雇工工价为65.06元,较上年提高了5.74元;每亩的雇工费用32.53元,较上年27.88元,增加了4.65元,增幅16.68%。今年我省中籼稻用工数量在减少,雇工天数和机械作业费的增加,说明农业生产方式在逐步转型,农业生产效率在提高。
随着国家扶持农业政策的加大和种植业收益的提高,土地成本在逐年提高,今年安徽省中籼稻每亩土地成本为113.93元,较上年101.15元,增涨了12.78元,增幅12.63%,其中每亩自营地折租103.74元,比上年增加11.45元,每亩流转地租金10.19元,较上年增加1.33 元。流转率上升,流转地租金增加,自营地折租水平提高,这更符合农业种植规模化的发展方向。
由于今年安徽省中籼稻由于单产减少、生产成本增加,净利润明显下降。今年每亩净利润为327.50元,比去年361.16元,下降33.66 元,降幅9.32%;每亩现金收益577.80元,较去年588.50元,减少10.70元,减幅1.82%;每亩补贴收入82.91元,较去年的 69.32元,增加13.59元,增幅19.60%,加上每亩补贴收入,中籼稻每亩实际现金收益为660.71元,较去年657.82元,基本持平。
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国家出台各项粮食补贴政策,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种粮收益的减少,但对粮食生产不能完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种植户始终认为稻谷生产只够挣得自己的“功夫”钱,种植业必须向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才能克服一般种植户所面临的难题。从今年调查看,一是调查期内的出售率明显低于去年,二是中籼稻价格在前期上涨的动力不足,从而会直接影响到种植户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