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中下旬后,国内南方产区早稻多数已经成熟且经过收割后流入市场,由于上市的集中性比较高,新产早稻集中大量上市给稻谷市场带来较大压力,同时对中晚稻市场也带来了一定冲击。目前,虽然国家早稻保护价收购政策已公布实施,但市场上新稻收购价格并没有得到有效支撑,而是在供应压力下从原来的高位回落,并退守保护价一线,价格表现疲软。在此形势下,7月23日在安徽粮食市场进行的稻谷临时储备拍卖中,早中晚稻成交量均较低。其中,早籼稻计划销售3.53万吨,全部流拍;中晚籼稻计划销售22.06万吨,成交9.92万吨,成交率44.97%,成交均价1999元/吨。国储顺价销售为何会遭受冷落呢?
供应压力沉重
早稻悉数流拍,中晚稻少量成交的情况从侧面反映出当前我国稻谷市场依然承受着较大压力,这部分压力主要体现在早稻的供应与库存上。
根据历史数据显示,1997年后我国稻谷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特别是2001我国宣布早稻退出保护价收购政策后,国内早稻种植面积出现了大幅减少,2003年早稻种植面积仅有8385.45万亩。而从2004年起国家启动了最低收购价政策,受此支撑,国内早稻种植面积逐步回升。在2004年至今的5年时间里,除了2007年未启动托市收购政策从而导致早稻种植面积再度出现小幅减少以外,其余年份尤其是今年由于金融危机影响,民工返乡数量大增,且今年年初国家把早稻收购价大幅提升至90元/百斤后,刺激了早稻种植面积大幅提升。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最新预测数据,预计今年我国早稻种植面积为8850万亩,稻谷总种植面积为44625万亩,较2008年分别提高1.4%和1.2%。预计今年早稻产量为3292.79万吨,较2008年增加134.86万吨,增幅在4.27%,稻谷总产量为19318万吨,较2008年增加128万吨,增幅在.67%。另外,2008年国内结转了较大数量的库存。2008年国家仅收购临时存储稻谷就达到了1434.3万吨,其中早籼稻110.7万吨,中晚籼稻800万吨,粳稻523.6万吨。据了解,2008年我国稻谷期末库存为5323.1万吨,库存消费比上升至28.83%,而2007年仅为21.23%,2006年仅为19.76%。整体来看,当前国内稻谷市场面临着今年产量继续增加和2008年结转下巨大库存的形势,估计国内稻米市场仍会维持低迷格局。具体到早稻市场而言,市场价格仅能从国家保护价收购政策的执行中略微得到一定支撑,估计在政策效应影响过后,市场价格会较为疲软。
政策支持力度有限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通知,自7月16日起,正式实施2009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从预案内容来看,预案中的执行标准整体上与今年年初公布的方案相同,仅仅在整精米率上略有提高,将整精米率提高至44%-47%。不过在往年的收购中,收购企业对于杂质率和水分并没有太严格要求,相应的可以略微放松。而早籼稻期货上市后,交割规则对于水分、杂质等要求严格,现存陈粮在交割上大大受到限制,而如果用陈粮进行期货交割,整理费用以及水分和杂质的扣减等一定会提升交割成本。在此情况下,预计今年新稻收购过程中,收购企业将会更加严格的控制水分和杂质。目前,产区上市的新稻水分含量高、杂质大,收购企业收购要求较为严格。因此,即便早稻保护收购价定在1800元/吨,而从市场实际收购价格情况来看,江西、安徽部分地区新产早稻收购价格还是跌破了1800元/吨,并维持在1720-1760元/吨的低位水平。此外,虽然国家政策有助于稳定稻谷市场价格,但下游加工产出品价格并没有受到太多支撑,且继续呈现需求低迷的格局。
企业收购态度谨慎
目前,由于国内农产品价格受到了国家政策支撑,并持续维持在相对高位,而下游养殖业以及其他深加工行业一定程度上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消费情况并没有从低谷中走出,面对较高的原料价格,加工企业乃至养殖业运作艰难。另外,有了2008年早稻上市初期疯狂抢购高价早稻后导致企业出现亏损的经验,今年早稻上市期间加工企业采购普遍谨慎。因此,在没有加工企业抢购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保护价政策支撑,只能将早稻收购价格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其难有大的上升空间。
综上所述,临时储存早籼稻7月23日竞价抛售悉数流拍,中晚稻成交低迷,从侧面反映出了当前市场面临着较大的供应压力。与此同时,产区库容紧张、2008年大量库存的结转、新稻集中上市、市场收购主体对后期价格发展持不乐观态度等均令稻谷价格承受了较大压力。而反映到期货市场上,估计早籼稻期价仍会呈现弱势振荡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