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今年我国夏粮获得第六个丰收年之后,稻谷有望获得较好的收成。但是,今年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粮食总产仍然存在一定的变数。同时,近几年粮食连年丰收,粮食库存充足,粮食市场价格,特别是中晚籼稻市场价格不同程度地回落。正确分析稻谷生产形势和市场走势,是做好中晚籼稻收购工作的基本前提。
一、今年中国稻谷总产有望取得第六个丰收年
据中国粮油信息中心7月份预测,2009年中国稻谷播种面积为2975万公顷,较2008年2940万公顷增长35万公顷,增幅1.2%;预计2009年中国稻谷产量为19318万吨,较2008年19190万吨增长128万吨,增幅0.7%。
就目前情况看,早稻丰收已成定局。据农业部7月26日预测,2009年中国早稻面积8800多万亩,扭转了前三年连续下滑的势头,比2008年增加300万亩左右;亩产比2008年增加5公斤左右,创历史最高水平;预计总产量330亿公斤左右,有望创近八年最高水平。优质品种面积占77%,比2008年提高2.7个百分点。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今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旱涝灾害严重。今年入夏以来特别是7月下旬以来,我国东北、西北等北方大部分省区持续晴热少雨,江河来水和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同时地表蒸发强烈,土壤失墒加剧,旱情露头后迅速蔓延发展,不少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夏伏旱。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8月18日19时统计,全国作物受旱面积已达1.91亿亩,较多年同期均值多4900万亩,其中重旱7221万亩,干枯2019万亩,有422万人、445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截至8月17日统计,全国作物受旱面积1.70亿亩,其中重旱6299万亩,干枯1608万亩,有390万人、437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
今年旱情集中发生在北方粮食主产区,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新疆等6省区受旱面积达1.55亿亩;旱情发展迅速,辽宁、吉林、内蒙古3省区受旱面积由半月前的3500万亩迅速增加到目前的11804万亩;旱情发生在玉米、大豆、高粱、谷物等秋粮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和作物需水的高峰期。
8月10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辽宁旱情,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响应。8月16日,针对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宁夏、新疆9省(自治区)旱情发展趋势,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决定将旱灾救灾响应由四级提升至二级。农业部紧急派出工作组到旱灾一线指导抗灾工作。
虽然国家和相关省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抗灾救灾,但是,旱灾还有进一步发展的态势。截止8月28日18时,我国南方北方发生大范围严重旱情。据农业部最新农情调度,目前各地旱情还在蔓延,北方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5省区农作物受旱面积约9000万亩;南方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5省(区)农作物受旱面积2300多万亩。
在我国南方稻谷主产区的湖北省,从8月初至8月25日,大部地区仅下了不到50毫米降雨。孝感、随州、天门、荆门、武汉、恩施、黄冈、荆州、黄石、宜昌、鄂州等地30个县市区相继出现旱情。截至8月23日,全省水稻受旱面积已达352.2万亩。中稻受灾尤其严重,主要表现为白穗增多,千粒重降低,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隐患。
8月1日以来,湖南省累计平均降雨量仅33.5毫米,较历年均值偏少7成。据8月24日对全省土壤含水量监测分析,全省轻度干旱以上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1.4%,其中中度干旱约4.5万平方公里。张家界、自治州、怀化、邵阳、岳阳、长沙、衡阳、永州等8个市(州)41个县(市、区)493万亩农作物受旱。
截至8月27日,据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为1.45亿亩,超过多年同期均值300万亩,其中重旱6107万亩,干枯2975万亩,有693万人、562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
连续的高温少雨天气,致使华南、江南、西南等水稻主产区病虫害发生加重。截至8月26日,全国19个省(区、市)水稻重大病虫已发生7.9亿亩次,其中,稻飞虱发生2.3亿亩次,稻纵卷叶螟发生1.9亿亩次,稻瘟病发生3400万亩次,其他重大病虫发生3.36亿亩次。
8月28日,财政部、民政部下拨1.76亿元中央救灾资金,用于帮助近期遭受严重旱灾的河北、山西、新疆等7省(自治区、兵团)解决受灾群众口粮和饮水困难,以及浙江、重庆2省(直辖市)灾区因灾倒塌住房恢复重建。
除旱灾之外,我国南方数省农业生产受到暴雨、台风等袭击,对粮食生产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今年稻谷总产究竟如何,有待进一步观察。
二、粮食市场价格有所回落
今年以来,我国粮食市场价格逐步回落。
(一)政策性粮源持续拍卖,市场供应较足,价格下跌。从国家拍卖最低收购价稻谷情况分析,总体上来讲,自7月份以来稻谷拍卖数量持续下降,成交率持续降低,成交均价持续下降。这种趋势,进入8月份后尤其明显。7月7日与8月27日相比,拍卖成交率从70.03%下降到33.3%;成交均价从每吨2104元,下降到2074元。
(二)早稻丰收,收购价格下降。由于我国今年早稻获8年来最高产量,市场价格大幅度回落。早稻主产区上市收购价每市斤一般在0.88-0.90元左右,优质早稻在0.95-0.98元左右。与去年同期相比,每市斤下降0.10-0.12元左右。为了保护种粮农民利益,8月份国家相继在早稻主产区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每市斤0.90元,以2009年生产的国标三等早籼稻为标准品,具体质量标准按新的稻谷国家标准(GB1350-2009)执行,即:杂质1%以内,水分13.5%以内,出糙率75-77%(含75%,不含77%),整精米率44%-47%(含44%,不含47%)。执行最低收购价的早籼稻为2009年生产的等内品。相邻等级之间等级差价按每市斤0.02元掌握。目前,早稻市场价格在最低收购价周围平稳运行,难以大起大落。
(三)中籼稻即将上市,稻谷市场价格将平稳运行。9月下旬国内籼稻、粳稻将开始收割,11月初南方晚稻也将普遍上市,后期国内稻米供应逐渐增。因此,虽然随着大中院校的开学,天气渐凉,以及国庆中秋的到来,大米需求开始回升,但总体消费量变化平缓,稻米仍将面临较长的季节性供应压力。
8月下旬,国内早稻、中晚籼稻市场价格均保持稳定。8月26日,早稻产区收购价格保持稳定。长沙地区普通早籼稻收购价为1820-1830元/吨,常德地区普通早籼稻收购价为1810-1820元/吨;九江地区普通早籼稻收购价为1840-1850元/吨,南昌地区普通早籼稻收购价为1960-1970元/吨;武汉地区普通早籼稻收购价为1900-1910元/吨;合肥地区普通早稻收购价为1890-1900元/吨,均与前日价格持平。
武汉地区普通中晚籼稻出库价格为1930-1940元/吨,湖北襄樊地区普通中晚籼稻出库价格1840-1880元/吨,合肥地区普通中晚籼稻出库价格为1900-1920元/吨,长沙地区普通中晚籼稻出库价为1940-1950元/吨,九江地区普通中晚籼稻出库价格为1940-1950元/吨,桂林地区普通中晚籼稻出库价为2060-2070元/吨,均与前日价格持平。
(四)国家为防止通胀,且国庆期间稳定粮价意愿强烈,稻米价格难以大起大落。8月下旬,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切实加强价格监管,审慎出台调价方案,努力稳定重要商品价格,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要,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营造和谐稳定的价格环境。发改委认为,受国内外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最近一段时间少数商品价格有所上涨,与信贷高速增长、股市房市价格迅速回升等因素相互叠加,社会通胀预期有所增强。但中国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粮食储备充足,消费品市场竞争充分,保持价格稳定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当前价格总水平不会出现全面、持续、大幅上涨。 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作为人民生活必需品的粮价稳定是十分关心的。
三、粮食出口暂定关税虽然取消,但国际大米市场并不乐观
财政部决定,自2009年7月1日起,我国取消小麦、大米、大豆等多项粮食产品的出口暂定关税。
由于去年以来我国加大了对粮食出口的控制,而且国际粮食价格暴跌使得国内粮食价格优势消失,因此,今年我国月度粮食出口量及出口金额持续呈现下滑态势。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09年1-5月,全国累计出口粮食146万吨,价值9.2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30.5%和13.0%。
今年世界大米产、销状况。据8月份美国农业部大米供需报告:2009/10年度全球大米产量、消费和期末库存数据下调,而贸易数据基本不变。2009/10年度全球大米产量预计为4.335亿吨,比上月低了1550万吨,比上年创纪录的水平低了1140万吨,基本上与2007/08年度相当。本月大米产量数据下调的主要原因是印度季风降雨量低于正常水平。2009/10年度印度大米产量预计为8400万吨,比上月调低了1550万吨,即16%,比上年减少15%,并创下了2004/05年度以来的最低水平。全球大米消费数据下调了530万吨,主要原因是印度、泰国、缅甸和柬埔寨的数据下调。2009/10年度全球大米期末库存预计为8400万吨,调低了1050万吨,也比上年减少470万吨。
当前, 大米出口价格下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地的亚洲,在8月28日前一周里,大米出口价格继续下跌,市场交易清淡。传统进口商的需求非常疲软,非洲国家的大米需求稳定,一些买家寻购少量大米,不过银行信贷有限,制约了买家的采购。与此同时,泰国大米价格跌了10到20美元/吨。目前泰国100%B级大米报价为每吨540美元,低于一周前的550美元。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我国取消大米出口暂定关税,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对我国大米市场的影响并不大。
四、科学制订中晚籼稻收购的应对措施
在今年特殊年景下,全面分析、科学制订中晚籼稻收购的应对措施显得尤为必要。
1、全力抓好中晚籼稻抗灾救灾,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中晚籼稻生长的后期阶段,往往有晴热高温天气和降雨等强对流天气伴随。这一阶段恰好是中晚籼稻成熟、影响其产量的关键阶段,做好这一阶段的抗灾救灾工作至关重要。
要根据气象预报,切实做好抗旱工作。对有水源的地方,要采取各种引水措施,使中晚籼稻生长及时得到水分供应;对缺水的地区,要采取人工影响天气等措施,寻找水源。
在中晚籼稻受到高温热害天气情况下,要及时采取防热措施。如采用日灌(深水)夜排防温,或长流水灌溉,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喷灌的方法,以及根外喷施磷钾肥等方法; 对轻灾的田块追施粒肥,以提高结实率和粒重;加强受灾田块的后期管理。普遍受害但未绝收的田块,坚持浅水湿润灌溉,加强病虫害的防治,特别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白叶枯病、纹枯病的药剂防治;绝收田块可用蓄留再生稻办法。即采取保留和割去空壳穗头的办法,加强田间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促进再生芽萌发。
对于受到涝灾的中晚籼稻,在洪涝发生后应立即排水,使禾苗尽早露出水面,并及时洗泥去渣,扶正倒苗,清除烂叶、黄叶;追施速效肥料;对严重受灾无法恢复生产的中晚稻田,可改种秋玉米、蔬菜、秋红薯、秋荞等其它作物;及时组织群众抢收、摊晒稻谷。
中晚籼稻成熟时,往往有阴雨天气出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组织农民适期收割,精打细收,以确保增产增收。
2、适时启动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改进收储方法。中晚籼稻产量在我国稻谷总产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中晚籼稻上市后,市场稻谷的供给量大大增加,市场价格将进一步回落。因此,今年具备启动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可能性。中晚籼稻主产省和国家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在中晚籼稻即将上市时,及时启动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近几个月来,中晚籼稻拍卖成交率和成交价格一直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拍卖价格超过了市场的承受能力,加工企业成本过高,难以为继;而国家收购大量的最低收购价稻谷,库存成本不断增加。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搞活市场,满足人民需求,又不利于国家减轻财政负担,增加不必要的开支。因此,改进最低收购价中晚籼稻的收储方法势在必行。
借鉴今年油菜籽的托市收购办法,将最低收购价中晚籼稻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由国家指定收购企业收购,在拍卖市场拍卖,以便于国家掌握必要的粮源,调控市场;另一部分则由国家指定的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大米加工企业按照最低收购价对农民收购,国家给予像指定最低收购价企业一样,每市斤0.025元的收购费用,这些企业收购的中晚籼稻由他们自行加工销售。这样,不但减少了国家库存中晚籼稻的利费、拍卖费用、损失损耗等费用支出,减轻财政负担,而且也为规模大米加工企业提供了必要的粮源,减少了他们在拍卖市场竞拍中晚籼稻的费用、从指定企业运回中晚籼稻的运费等支出。
3、金融部门加大对中晚籼稻收购的资金的支持力度。收购资金问题,是制约中晚籼稻收购的瓶颈问题。没有必要的收购资金支持,中晚籼稻收购就不能有效进行,其市场价格在一定时期内就可能持续下滑,种粮农民利益难以得到保证。解决收购资金问题,需要金融部门改进服务,多方支持。
作为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要倾力支持中晚籼稻收购。对于国家指定的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企业,农业发展银行要及时提供收购贷款,保证农民卖粮随卖随结;对于国家指定的规模以上大米加工企业收购中晚籼稻企业,按照资金封闭运行的办法,农业发展银行也要大力支持,提供收购资金;对于不符合以上两个条件的粮食购销企业,农业发展银行要根据风险防范原则,在一个县市内选择2――3家条件比较好的企业,运用资产抵押、库存质押、滚动质押等新办法提供收购资金。
放开的粮食市场,多渠道粮食经营者并存,各商业银行也要积极开辟理财新路,积极支持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收购工作。在国有粮食企业改制之后,有很多民营的粮食企业正在成长之中。这些企业机制灵活,管理有序,效益良好。但是,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流动资金的严重缺乏。粮食是大宗商品,经营粮食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成长中的民营企业,在进行必要的固定资产改造、投资之后,不可能拥有满足收购粮食所需要的流动资金。因此,各商业银行要从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企业,在遵循借贷规则的前提下,尽可能给予这些企业提供一定流动资金贷款,让他们更好更快地发展。
4、粮食收购企业要分类指导,做好中晚籼稻收购工作。
(1)国家指定收购企业和各级储备粮轮入企业要严格执行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政策,敞开收购。国家指定的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企业承担着落实国家收购惠农政策的重要任务,收购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粮食方针、政策的落实,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这些企业要一丝不苟、不折不扣地按照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把国家给种粮农民的优惠政策送到农民手中。今年是执行国家新稻谷质量标准的第一年,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对指定企业贯彻新的稻谷国家质量的培训工作,让所有的检验人员熟练掌握国家标准,上不亏国家,下不损农民。
各级储备粮企业所储备的中晚籼稻是国家粮食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企业轮入中晚籼稻也要按照国家最低收购价执行,维护农民利益。
(2)粮食加工企业不失时机地收购中晚籼稻。从目前情况来看,大米加工企业去年收购的中晚籼稻早已消耗殆尽,从拍卖市场竞买的中晚籼稻价格高难以承受。新的中晚籼稻上市之后,在今年粮食继续丰收的背景下,市场价格比较适中,正是采购的大好时机,要千方百计筹措收购资金收购中晚籼稻。
(3)粮食经营要灵活购销中晚籼稻。作为纯粹经营性的粮食企业,由于没有加工能力,经营中晚籼稻只能是收购原料卖原料,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在购销中晚籼稻时要注意以下方略:
①科学预测市场价格,本着“购得进、销得出、有盈利”的原则稳妥购销中晚籼稻,不要盲目抬价抢购。
②采取与加工企业、储备企业联合收购的办法,由加工、储备企业提供收购资金,经营性企业收取一定收费的办法购销中晚籼稻。
③以效定购、以销定购,快进快出。
5、切实加强对中晚籼稻收购工作的监管。市场经济不是无序经济,放开的粮食市场更要加强监管。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密切关注中晚籼稻市场动态,落实最低收购价等政策;适时适度适价拍卖最低收购价、临时存储稻谷;加强对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情况监管,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收购资金供应,保证收购顺利进行;与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配合,加强收购市场监管,严厉损害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保持粮食市场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