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已落下帷幕,有关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将是永恒的主题。我们相信,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代表的产业化进程将可能提速,粮食增产计划将会继续得到贯彻落实,土地流转和其他配套改革措施也将主要围绕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这两大目标依次展开。
伴随上述政策预期,农业公司参与产中产业化进程的可能,农产品(特别是大宗原粮)价格因增产与增收目标而延续长期增长态势的可能,以及因为农产品价格长期看涨而对上游农资价格可能形成的支持均值得关注。但我们同时认为,相关政策的依次出台及其对行业与上市公司的影响将会是一个漫长而循序渐进的过程,很难在现阶段将潜在利好或潜在利空直接反映到相关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之中,也很难在现阶段成为我们改变上市公司已有投资评级的依据。
我们认为,增收与增产目标之间虽然存在矛盾,但现阶段政府粮食增产计划必须以增收为前提,因为只有增收才能确保农民保持足够的增产积极性。我们相信政府会按省区制定未来几年粮食增产计划,并于每年适度上调农产品最低收购价。由此看来,中短期内粮食增产计划的实施将会变相推高粮价。
事实上,政府在2006年完成相关税费减免之后,农民增收的途径只能靠提高财政直补和农产品提价。但在未来两年中央财政收入面临增幅大幅减缓,甚至出现下降的前提下谈何容易。而在2004年后,国内农产品价格(主要是大宗原粮价格)一直保持上涨态势,只不过最近一年来农资成本上涨更快,使得这一手段对于农民增收的作用遭到削弱,这正是我们一直相信国内农产品价格将会保持持续温和通胀的原因。
由此可见,无论是增产还是增收目标,都会带来粮价持续上涨预期。粮价持续上涨预期虽不符合下游流通与加工商利益,但却有利于上游农资价格的坚挺,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农资与农产品价格始终相互依存,共同起落。农资产品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机、农药和饲料五大类,农资价格历来伴随着农产品价格呈现周期性波动特征。倘若农产品(特别是大宗原粮)价格有望保持单边上扬态势,农资价格无疑将会从中受益。
Zāш=ш=享有的各项社会公共服务扩大到全部乡村,这无疑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完成。但这对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农村消费需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