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月后,国内早籼稻收购渐进尾声,随着各个收购主体退出市场,早籼稻收购价格应声回落。中稻受早稻行情的影响,收购价格高开之后尽显疲软之势;9月底东北粳稻零星上市,价格也遭遇了季节性下跌;而8、9月份最低收购价稻谷低迷的交易情况也反应出目前市场各方观望的气氛,各方都在等待相关政策的出台。10月份将召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其主要议程是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由于今年以来农资成本上涨幅度较大,农民种粮成本提高,提高粮食价格的呼声强烈,并且前段时间中央高层分赴重要农业地区进行了考察调研,为三中全会预热,一旦有相关政策出台都会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个人认为后期稻谷市场尽管难见早稻行情,但受成本推动和国家政策影响,后期中晚稻价格在经历过短期的低迷后有望步入稳中上行的轨道。
一、政策因素分析
近几年国家促进农民增收的力度是有目共睹的。考虑到07以来,各种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因素,08年国家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仅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四项补贴达到1028亿元,比上年翻一番。此外,国家在今年又提高了稻谷的最低收购价,将早籼稻的收购价提高到 0.77元/斤,中晚籼稻提高到0.79元/斤,粳稻为0.81元/斤。前段时间,中央高层也纷纷到各主产省份调研,并且强调要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市场普遍预测国家可能会通过政策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当市场处于国内积极的政策环境中,除非出台重大利好政策,否则短期内受早稻收购价格明显回落的影响,中晚稻不会有明显行情。但从长远来看由于近些年,南方产区“双改单”、“抛荒”现象严重,而国内稻谷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民利益,后期国家仍会加大对稻谷种植的扶持力度,补贴只是一个信号,而价格上涨是农民增收、增加种粮积极性的根本途径,适当时候再次提高最低收购价也未尝不可。就东北粳稻而言,由于连年丰收库存压力较大,东北粳稻全面上市后价格下跌压力明显,最低收购价可能会启动,外运补贴政策也可能再次实施。
二、国内稻谷供需分析
近几年由于双改单、抛荒等现象的出现,我国稻谷播种面积有所下滑,但随着优良品种的推广和耕作技术的提高,单产水平有较大的提升,使得国内稻谷总产量一直处于稳定增长态势中。06年国内稻谷播种面积为29295千公顷,总产量为1.813亿吨;07年播种面积为29230千公顷,产量为 1.857亿吨。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9月份预测,08/09国内稻谷播种面积为29200千公顷,稻谷产量1.873亿吨,折合大米1.31亿吨。由于稻谷用途相对比较单一,主要为食用消费和少量加工饲用消费,需求增加也相对较缓慢,预计08/09年需求量为1.811亿吨,年度节余600万吨,期末库存大概在4000万吨左右,库存消费比较高,达到30%以上。总体上讲,国内稻谷仍然是供需平衡,略有节余的状况。
然而由于近些年来东北产区稻谷连年丰收,而受东北外运能力有限的影响,短期内东北稻谷供大于求却是不争的事实。前期在哈尔滨的秋季粮油市场分析会上了解到,2008年东北稻谷播种面积为5780万亩,比上年增加120万亩,预计东北三省的产量将达到2790万吨,比上年增加137万吨。而东北稻谷消费全部是口粮,不涉及工业和饲用消费,据测算,08/09年东北三省稻谷消费量仅为1150万吨,产大于销1620万吨。如何解决好东北稻米的外销是关系到国内稻谷供需平衡的重要问题,同时也给东北市场相当大的压力。后期国家很有可能再次出台运费补贴或其他相关政策,改善东北供过于求的状况。而综合年度内国内的稻谷节余和东北的产销情况,可以发现关内地区的稻谷供需仍然是比较紧张的局面,这也给南方籼稻价格提供了支撑。
三、早稻收购影响分析
早稻作为新年度上市最早的稻谷品种,它的收购价格、收购进度及影响因素等对分析后期其他品种的行情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受前期全球粮食供求紧张的大环境影响,搀杂着成本推动的内因和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的诱因,今年早稻收购价格高开高走,价格普遍在0.90元/斤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达到0.95~1元/斤的高峰,并且呈现了收购主体增多、农民惜售心理加强等特点。据统计,截至9月20日,江西、湖南等8个早籼稻主产省(区)各类粮食经营企业累计收购2008年新产早籼稻815.7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37.7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604.2万吨,占收购总量的74%,比上年同期增加232.1万吨。
从图中可以看到今年早稻收购进度前期比较稳定,进入9月中旬后收购进度趋缓。这主要是因为市场价格明显高于托市价,早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并没有启动,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以其雄厚的实力,充当着收购市场的主导。8月底,在国有粮企完成收购任务、逐渐淡出市场之后,加工企业则成为市场的主要收购主体,但由于市场粮源的逐渐减少,以及农民售粮习惯发生改变(常年售粮),加工企业的收购策略也大多以边加工边收购为主,收购数量有限,再加上中稻陆续上市,早稻渐渐退出收购市场,收购进度放缓,价格回落。根据早稻收购的经验,后期中晚稻价格也可能在国有企业主动收购时出现行情。
然而中晚稻收购与早籼稻收购相比存在的一些不同点决定了后期中晚稻收购难见早稻收购红火行情。首先,稻谷需求结构存在差异。早籼稻以产销区收储需求为主,采购集中,而中籼稻以口粮消费需求为主,加工企业成为收购主力,原粮采购较为分散,不利于稻谷价格上涨。其次,中籼稻收购资金发放时间相对延后,条件要求更加严格,收购主体资金普遍欠缺,各主体收购积极性不足,尽管稻谷收储计划增加,但缺乏提价收购热情,这与早稻收购形成鲜明对比。最后,由于前期早稻价格上涨过快过高,给农民造成中稻高价位的预期,然而目前销区大米价格疲软,加工企业难以拉动稻谷价格上涨,而收储企业尚未表现出积极入市的迹象。正像上文中所述后期稻谷价格走势将主要取决于国有粮食企业何时主动收购,但即使国有粮食企业积极收购,由于中晚稻本身的特性和早稻价格回落的影响,前期早稻行情难现,价格以稳中上行为主。
四、成本抬高底价
对于农民而言,今年影响最大的末过于农资价格上涨导致种粮成本提高。自2005年以来,农资价格就从未停止上涨脚步。今年上半年,在美元走低、世界能源价格高涨和国内CPI高位运行、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内供应不足而需求增加的内外因共同带动下,我国农资价格上涨速度更是惊人,以柴油、化肥等为代表的农资产品价格持续走高。此外,近些年随着进城务工人口增多,农村劳动力减少,种植人工成本也在增加。前期有人对国内稻谷产量第一大省湖南的稻谷生产成本做了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全省平均每亩稻谷生产成本较上年增加90―160元,而今年种粮的各项补贴只比去年每亩增加为47.5元。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惠农政策的激励效果,而成本增加则从根本上推动了价格上涨。这也是导致早稻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受其影响,后期中晚稻价格易涨难跌。
进入十月份后,早稻退出收购市场,中稻收购正当红火时候,紧接着粳稻、晚稻也将陆续上市。目前中晚稻市场仍处于早稻价格回落阴影中,各收购主体非常谨慎,再加上资金和中晚稻自身属性等因素制约,短期内价格仍以弱势趋稳为主。但随着十七届三中全会后相关利好政策明朗,各方观望心态若化,而关内稻谷供需紧张的局面决定了后期中晚稻价格仍有上涨动力,尤其是在11月份后,冬季来临,东北运力紧张,稻谷外运困难更为南方价格上行提供了保障。而东北粳稻由于连年丰收,外运困难,库存高价格压力大,新粳稻上市后价格仍以弱势为主,近期东北部分地区新稻收购价已跌至0.79元/斤,按照此势头,最低收购价政策有望启动,东北将再次进入政策主导的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