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新早稻大范围上市 收购市场显谨慎情绪

2008-08-01 11:501620

进入7月下旬,市场关注程度最高的仍是竞争激烈、价格趋强的新早稻收购市场,各收购主体均表现出了“大举进军”的采购态度。但随着新粮上市量的增多,面对日益高企的价格、以及对后市期望值不断增加的农民,部分收购主体的谨慎心态逐渐显现,市场开始呈现出购、销不积极的格局。而从稻米市场的全局来看,利好因素仍稳居主导地位,陈粮余量的减少、大米货源的下降,以及新季早稻市场强势的传导,支撑着整个稻米市场继续保持高位坚挺运行态势。

              新早稻开始大范围上市,市场主体多收购价走高
              随着安徽、湖北部分主产区新早稻的收割上市,2008年早稻收购工作从南到北开始大范围展开。整体上看,各产区新稻市场开秤收购价均在1700-1800元/吨之间,局部地区已突破1800元/吨的价格水平,其中广西、广东主产区实际收购价格已高于2000元/吨。究其原因,主要是多元主体积极入市采购,局部地区竞争激烈,市场较早的出现了跨区域抢购的现象;而与此同时,产区农民大多仍忙于“双抢”工作,售粮数量不多且惜售心理较强。据市场监测,随着收购工作的不断进展,部分主产省早稻价格持续上涨,其中湖南省各大粮库初始挂牌收购价基本上在1760元/吨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前全省实际收购价大多已达到1800元/吨以上,其中株洲县甚至创下了2000元/吨的最高记录。

              另据了解,虽然各主体对2008年早稻表现出了远超往年的收购热情,导致其收购价格在高开的基础上持续高走,但由于当前部分产区收获工作仍在进行,上市的新粮数量有限且整晒力度不够,水分偏高、质量偏差,一些市场主体的收购积极性并不高,农户“卖粮难”的局面初现。后期随着新稻上市量的放大,以及水分的不断降低,客观存在的补库需求等因素将提高各主体的采购兴趣,早稻收购市场也将进入一个相对活跃期。

              早稻托市执行预案出台,收购市场谨慎态度渐显
              日前,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下发了《2008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预示着新季早稻收购工作全面展开。据了解,执行预案的主产区为安徽、江西、湖北、湖北、广西五省(自治区),国标三等稻谷最低收购价每市斤0.77元,适用时间为2008年7月16日至9月30日。在此期间,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承储企业应积极入市收购新粮用于轮换,并原则上停止中央、地方储备库存早籼稻的大批量集中拍卖活动;同时规定,粮食经营企业不得故意低价销售,冲击市场。从预案出台之后的近一段时期来看,新早稻价格的不断高企,以及市场双方的购销心态变化,使得托市政策对市场的提振作用并不明显。

              据了解,受市场利多因素的强力支撑,2008年早稻上市以来,其价格在高开后继续高走,当前收购价格超过1800元/吨的区域不断扩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政策支持,国家连续调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其中以早稻价格的上调幅度最大,另外为确保粮库补库到位,部分产区库点采取订单直补与储备收购挂钩,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早稻收购价格。另一方面,在物价一路攀升、而粮价也随之持续上涨的大环境下,粮食经营企业加大了收购力度,而农民也更加看涨后市,惜售待涨的心理不断增强,尤其是农资的大幅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政策扶农的各项补贴,增加了早稻的种植成本,使得农户对后期早稻价格的上涨给予了较高的心理预期。再一方面,从近期产销区稻米价格来看,“倒挂”现象逐渐表现明显,部分产区稻米价格已略高于销区,导致产区早稻收购价格难以定价。在此形势下,部分产区新稻收购市场谨慎收购心理已悄然出现,各类市场主体的观望看市心理也很有可能比上年提前。

              粳稻收购活动基本停止,价格总体稳定局部略涨
              7月下旬以来,南北产区粳稻上市数量已非常有限,市场交易较为清淡,价格整体趋于稳定,局部地区仍略有上涨。据监测显示,截至7月29日,黑龙江双鸭山、虎林地区普通粳稻收购价每吨(下同)1920-1960元,与7月下旬初持平,市场购销依然淡静,部分尚有余粮的稻农惜售心理有所减弱;吉林松原地区普通粳稻收购价保持在1980-2000元,前期吉林地储粮拍卖对市场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江苏南京地区普通粳稻收购均价仍在2015元左右,早稻价格的高开高走,使得贸易商对粳稻价格的上涨预期增强,出库积极性继续减弱。

              近期,多数产区粳稻收购活动已基本停止,农户余粮不多、惜售心理较强,使得粮食购销和加工企业收购难度明显增大,库存不足或没有库存的现象较为普遍;同时,由于大米市场外销不畅,价格整体持续平稳,大多加工企业也继续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据了解,当前,粳稻产区尤其是东北地区2007年产粳稻收购工作已基本结束,在收购期间,受国家政策扶持,农民售粮总体较为顺畅,粳稻价格也逐渐回升到合理水平,据测算,黑龙江省2007年产粳稻平均市场收购价为3188元/吨,比上年低了92元/吨。目前,部分产区一些农户手中还有数量不多的余粮,且品质较好;而粮食购销企业粳稻库存水平也在不断下降,在需求逐渐趋旺、成本不断提高的市场环境下,后期粳稻销售和出库价格仍会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销区米价高位小幅上涨,市场库存下降销售减少
              7月下旬以来,受市场原料趋紧、需求进入淡季、部分地区仍持续降雨天气等影响,产区多数米厂加工生产积极性不高,再加上运输条件的限制,销区大米市场到货量仍呈现萎缩态势,库存水平继续下降,大米价格保持高位并有小幅上涨。据监测显示,截至7月29日,杭州市场标一晚粳米批发价每吨(下同)2960元,福州市场标一东北米价格3140元,均比7月下旬初上涨20元,大米货源减少是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另外,籼米市场交易依然偏弱,价格总体保持稳定,局部受供应增加影响价格略有回落,其中湖南长沙市场标一晚籼米批发价2880元,保持稳定;四川成都市场标一晚籼米批发价2720元,下跌40元;广西南宁市场标一早籼米批发价保持在2500元。

              另据了解,近期我国呈现高温干旱和降雨洪涝并存的天气格局,对粮食存放较为不利;加之各类院校已经放假,贸易商购买力减弱,大米市场销售量有所下降。分析后期国内大米市场,提振消费需求明显回暖的利多因素短期内仍难以明显表现,但受原料采购、生产加工、运输等成本的支撑,以及近期国内外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国内大米价格也基本上不存在回落的空间,市场将继续维持高位平稳、局部略有振荡的格局运行。

              国际稻米生产形势好转,米市交易平淡价格趋稳
              近一段时间以来,主产国新季稻谷的陆续收获上市,使得国际大米市场供给形势继续趋好。据了解,越南水稻主产区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的水稻收割工作进展顺利,美国部分地区水稻收割也已经开始,随着市场供应的不断增加,国际大米价格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市场交易整体依然平淡,但受政策、成本等因素支撑,近期国际米价基本保持平稳运行。据监测,截至7月29日,泰国100%B大米出口报价为每吨760-820美元,越南破碎率5%大米出口报价每吨670-740美元,均较7月下旬初基本持平,泰国稻米干预项目的实施、越南汽油价格的上调等对价格构成支撑。

              纵观6月份以来的国际大米市场,随着供应形势的不断改善,其价格的下跌压力也在持续增大;而在市场货源增加、出口形势好转的情况下,主要买家的采购力度却有所弱化,等待价格进一步回落的心理较为普遍。据统计测算,当前,作为全球米价基准的泰国大米价格,相比4、5月份的最高价格已经下跌了24.7%。由于今年亚洲一些主要生产国如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稻米将取得丰产,市场对后期价格走势并不看好。尤其是印度,今年稻米产量可能达到9600万吨(这也意味着出口供应将达到400万吨),市场猜测印度政府将会恢复大米出口,由此也将导致后期国际米价进一步回落,但在能源价格飙升提高种植成本、部分国家大幅上调了稻米干预价格、越南推出大米出口关税等因素支撑下,其价格下跌的空间也较为有限。

              综上所述,近期国内稻米市场呈现出早稻“一家独大”的态势,陈粮与大米市场交易的清淡,愈发凸现出今年早稻收购市场的受关注程度。在多元主体积极入市、各级储备又有轮换任务的情况下,新早稻的抢购现象比往年出现的早,范围也较广,这其中,从广东等销区收购主体积极抢收湖南等产区新稻、并带动价格涨至历史高位就可见一斑。而与此同时,早稻价格的过于走高,也增加了市场经营的风险,尤其是对加工企业来说,由于米价长期偏稳,原料价格的不断高走将导致其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由此,对新粮的观望心理也将随着收购的进行而逐渐增强。在此形势下,再加上农户售粮习惯的改变,今年早稻收购期很有可能比往年延长,局部地区较高的早稻价格也会面临回落的风险。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近日黑龙江鸡西大米价格

0评论2025-11-1921

越南大米价格保持稳定

0评论2025-11-1431

近日国内大米价格平稳

0评论2025-11-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