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大米分会和南方粮食交易市场共同主办、江西省粮食行业协会协办的“2008夏季稻米市场形势分析会”今天在九江顺利召开,现已圆满完成了会议任务,开得很好。
这次会议是在国际粮荒四起,国际粮价连续暴涨,国际粮食峰会不断,国际粮食问题争论不休的大背景下召开的。因此,领导重视,社会关注。国家粮食局聂振邦局长指示把会开好。曾丽瑛副局长专程赴会,就国内粮食供求状况、政策调控措施及市场价格走势作了专题报告。白美清会长十分关注并亲临会议指导,站在粮食战略的高度作了“牢牢把握粮食问题主动权”的专题演讲。许多业内权威人士围绕国际、国内粮食供求、贸易和市场价格走势,从不同角度作了专题发言。这次会议的社会关注度也是很高的,参与者比往年超过一倍多。报告者认为,尽管国际粮食风波不断,国内粮食市场仍处“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粮食市场总体运行良好”的态势。并由此形成了会议的共识。一致认为,在夏季稻米上市之前,举行这样的会议十分重要,它既提高了市场的透明度,又展示了国家对粮食的调控能力,无论是对企业当前经营和农民的下季生产都有现实指导意义。下面我根据会议提供的情况,概要讲以下三点。
一、粮食生产虽说连年增长,但近期难改粮食产量徘徊的局面。众所周知,只有发展生产,才能保障供给;只有发展粮食生产,米袋子才不会受制于人;也只有有了足够的粮食,才能牢牢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但中国人口多,粮食资源不足,这是国情。近几年虽是连续增产,但都是恢复性的。我国自1996年全国产量突破一万亿大关之后,1997年有所回落,1998、1999年又过万亿,此后年份都是回落,2003年降至8600亿斤,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2004年产量开始回升,至今已是十几年徘徊在万亿之间。特别是稻米自1997年全国产量突破4000亿之后连年滑落,2003年只有3200亿斤,是至今未能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的谷物品种。
回顾我国粮食生产历史,每一次上台阶都必有大的举措,而每上一次台阶后又都有或长或短的徘徊期。全国解放后的几年,农民分得了土地,积极性空前高涨,至1956年,粮田面积由16.5亿亩扩大到20.5亿亩,产量由2260亿斤上升到3850亿斤,增加1590亿斤,七年增长70%多。后十年滑落和徘徊。1966年开始回升,主要得益于种子改良,是科技突破,至1975年上升到5600亿斤,20年增长45%,这一时期没有滑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粮食上了新台阶,1984年突破8000亿大关,后又徘徊了12年,于1996年突破万亿大关。由于杂交良种大面积推广,1996―1999年的四年,是我国历史上粮食最多的四年:所谓多,是产量多,四年中三年过万亿;人平占有量多,年年均过800斤;国家库存多,库销比达50-60%,到处胀库,露天存随处可见。自2000年以来,粮食产量又进入粮食徘徊期。2007年虽恢复到万亿,但人平占有量下降了8-10%。库销比虽在安全线以上,却是下降了近一倍。何时能跳出这个徘徊圈呢?近年尽管国家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但由于种粮效益比较低,粮田面积有减无增,单产也难有大的突破,可见粮食生产的徘徊期将会延续,稍不注意还难免滑落。
二、粮食供求虽是尚可平衡,但难改长期偏紧的局面。还是毛泽东同志预言的,中国有十亿人口,吃饭是第一件大事,任何时候都不可以说大话。现在我国虽也加入了WTO,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买粮,但国际市场有多少粮可卖?谁能养活中国?今年上半年的国际粮荒再一次警示,国际市场虽可调节,但空间有限;国际粮食市场制约因子诸多,实在难以指望。因此,中央领导指出要牢牢掌握粮食问题主动权,“米袋子”绝不可受制于人。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粮食平衡的难度越来越大。既有总量的,又有品种的;既要区域的,又有季节的。就总量而言,自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实际上都是收不抵支。近期我国年粮食消费水平约在万亿以上,但近五年生产均未达到这个水平,而是通过“进一点,挖一点”来平衡的。我国每年进口大量的大豆和油脂,又逐年挖用了一些国库的粮食。当然这也并非不正常。进口大豆和油脂多属外资油脂加工企业生产经营之需,挖用国库粮食还属消胀范畴(因1996~1999年库存过大)。但如果继而下去,供求的风险就会加大。因此,国家必须一方面调整产业政策,扩大惠农政策,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强化调控政策,完善流通政策,更好提高保障供给能力,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三、粮食价格虽无大的波动,但近期稻米价格难免理性走高。粮价波动常指外因所为,如社会通胀、政治及竞争的人为因素等;理性走高实属内因导致,如供求趋紧拉动,比价不合理推动,成本大幅上升带动等。现在这些方面都十分凸显。大量调查数据表明,当前稻米市场价格无论与工业品、农产品或与粮食中的玉米等品种比,都是低谷。种粮成本增加主要是农资和用工上涨幅度太大。江西、安徽等地化肥同比上涨50%~一倍,用工价格也是翻番。燃油价格上涨,也导致粮食机械作业和运输成本提高,带动稻谷生产总成本大幅上升。据国家粮食局在11个省抽样调查,今年稻谷生产成本每亩增加百元以上,吉林粳稻每亩增加202.4元,增幅24.5%,而国家对粮食的增补只有23~37元,仅相当于增加种植成本的四分之一左右。据南方粮食交易市场在安徽望江等地调查测算,今年早籼稻成本价每百市斤在90元左右。现在国际国内市场关联度大大提高,国际的高粮价对国内市场不能不产生影响。因此,今年稻米市场价格走高是一个必然趋势。但由于粮价是百价之基。从农民利益考虑,粮价走高应予支持;但为了避免带动整体物价水平大幅上涨,国家又必须正确引导并强化调控,使粮价稳定趋升。